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國產芯片迎來好訊息,中芯國際新工廠實作量產,何時超越台積電?

2024-10-18科技

近期,內地芯片代工業的佼佼者中芯國際更新了其新工廠的進展狀況:中芯深圳已進入生產階段,中芯京城預計在下半年投產,中芯東方則有望在年底完成生產線貫通,而中芯西青目前仍在建設當中。

據透露,中芯國際的這幾家工廠均采用14nm和28nm的成熟工藝,專案投產後,將使中芯國際的總產能提升近兩倍,顯著增強公司的整體實力。

中芯國際表示,這些新增產能的70%將服務於國內市場,30%則供應給海外客戶。同時,部份產能為共享資源,旨在滿足客戶的動態需求,特別是針對面板行業、模擬電路、CIS等特定細分市場。

中芯國際還強調,公司將加強與終端市場的溝通,全力配合新產品的釋出,做好生產線調整與配套,以迎接即將到來的新一輪增長周期。

然而,一個備受關註的問題隨之而來:中芯國際的7nm工藝能否實作量產?未來,公司是否具備與台積電、三星等先進廠商競爭的實力?

7nm難不住梁孟松

7nm是芯片制造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它代表著更高的制造水平、更精密的制造器材以及更復雜的半導體材料。目前,僅有台積電和三星成功實作了7nm及以下工藝的量產。

在梁孟松的帶領下,中芯國際作為內地芯片代工業的領軍企業,短短三年內便實作了14nm和12nm的量產,距離7nm僅一步之遙。

海外媒體及多位專家紛紛表示:「7nm芯片工藝難不住梁孟松」。

正當業界期待中芯國際何時能突破7nm時,一場離職風波突然爆發。

2020年12月16日,一封「梁孟松的辭職信」公之於眾。信中,梁孟松提到:「加入中芯國際三年來,我完成了同行需要十年才能完成的任務。7nm技術已經開發完成,可以實作風險量產,而5nm和3nm的最關鍵技術也已開始有序研發。」

此訊息一出,中芯國際在二級市場上的市值一天內蒸發了400億。資本市場紛紛對中芯國際,甚至是對「中國芯」持悲觀態度。

中芯國際曾一度被視為「全村人的希望」,因為這家公司曾湧現出兩位傑出的CEO:張汝京和梁孟松。

張汝京曾在美國留學,攻讀電子學專業,畢業後加入德州儀器,其頂頭上司正是集成電路的發明人傑克·基爾比。

張汝京曾一口氣建造了10座芯片工廠,被譽為「建廠大王」。回國後,他先後創立了世大半導體和中芯國際,但在與台積電的競爭中敗下陣來,最終選擇離職。

張汝京離職後,中芯國際一度陷入混亂,內鬥、離職、虧損接踵而至,直到國資介入才逐步恢復正常。然而,在工藝制程方面,公司仍嚴重落後。

2017年10月,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擔任公司CEO,中芯國際的戰略也隨之從「平穩過渡」轉向「進軍先進制程」。

在梁孟松的帶領下,2000多名工程師日夜奮戰,成功實作了14nm和12nm工藝的量產,並完成了7nm技術的開發。這一成就,其他公司用了整整十年才達到。

那麽,梁孟松為何如此厲害?

首先,他的理論基礎紮實:

梁孟松是電子工程學家,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曾先後在AMD、台積電、三星電子擔任重要職務,後任中芯國際CEO。

他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電機工程及電腦科學系,獲得博士學位,其導師是著名的FinFET發明人胡正明。

梁孟松擁有多項專利,如「集成電路結構的形成方法」和「集成電路形成方法與電子元件」等。在美國專利局的資料庫中,他參與發明的半導體技術專利多達181件,且全部涉及最先進、最專業、最重要的先進制程研發。

其次,他的實踐經驗豐富:

1992年,梁孟松加入台積電,開始學習技術經驗。

2003年,台積電與IBM在130nm領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張忠謀任命蔣尚義和梁孟松共同負責技術研發。

最終,台積電率先突破了130nm工藝,成功擊敗了IBM。在表彰會上,蔣尚義被記為首功,梁孟松次之。

2006年,因遭受排擠,梁孟松從台積電離職,競業協定到期後加入了三星電子。時任會長李健熙對梁孟松贊不絕口,稱他為芯片界的比爾·蓋茨。

在三星,梁孟松獲得了更大的權力、自由和尊重。他視察了三星的芯片制造工廠後,提議跳過20nm制程,直接從28nm升級到14nm。

這是一個大膽的提議,意味著要跨越20nm和16nm兩個制程,難度極大。如果失敗,後果將不堪設想。然而,三星會長李健熙卻毫不猶豫地同意了梁孟松的提議。

在梁孟松的帶領下,三星成功攻克了14nm制程,比台積電還要早半年。然而,這一成就也讓梁孟松卷入了一場與前東家的官司,這場官司一打就是四年。

最終,三星敗訴。判決結果規定,在2015年12月31日之前,梁孟松不得以任何形式為三星提供服務;限制結束後,他也不能到台積電的競爭對手公司工作。

2017年10月,梁孟松加入了中芯國際,擔任公司CEO,全面負責工作。

在短短三年內,他帶領中芯國際實作了從28nm到7nm的跨越式發展,並將14nm工藝的良品率提高到了95%。

最後,他的管理能力出色:

梁孟松加入中芯國際後,推行了半軍事化管理。

他帶有台企的管理風格,曾在大會上表示,與台積電、三星相比,中芯國際缺乏自己的公司文化,而這種文化首先要講規矩。

梁孟松自己每天8點到公司,晚上7點下班,同時也要求下屬做到這一點。除了上班時間外,他還對出門次數、抽煙次數以及窗簾的拉開和關閉時間作出了具體要求。

在半軍事化管理下,中芯國際開始變得高度規格化,業務上的每個問題都有了嚴密的處理流程。這種規矩恰好符合了芯片制造領域的嚴苛要求。

總的來說,芯片制造領域不缺CEO人選,但缺少擁有強大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領軍人物。而梁孟松恰好就是這樣的人,這也是為什麽中芯國際願意加薪、送房來全力留住他的原因。

對於中芯國際來說,7nm的未來終究要靠梁孟松!

那麽,中芯國際能否逆襲台積電呢?

談及中芯國際超越台積電,不少人或許會嗤之以鼻,畢竟兩者之間的實力鴻溝顯而易見。

2022年,中芯國際的營業收入達到了495.16億元,而台積電則高達5025.84億元,兩者營收相差整整十倍。

在工藝制程上,台積電已成功量產3納米工藝,而中芯國際則仍停留在12納米,兩者相差三代之多。

面對如此懸殊的差距,似乎超越無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以面板行業為例,2018年南韓OLED屏市場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三星和LG分別占據了89%和9%的市場份額,而中國OLED市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然而,短短四年間,中國面板企業便實作了驚人逆襲。2022年第三季度,國產OLED屏市場份額已迅速增長至10%,四年內增長了十倍。在智能電話OLED屏市場,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更是達到了30%,同比增長50%。南韓OLED屏的市場份額則大幅下滑。

2023年5月11日,中國京東方集團對多家三星在華公司提起了侵害發明專利權訴訟,相關案件即將在重慶開庭審理。如今,京東方已成為全球最大的LCD面板廠商,其柔性OLED面板出貨量在國內保持第一,全球排名第二。

可以說,中國的OLED企業已經具備了與三星全面抗衡的實力。

那麽,在芯片代工領域,我們還能斷言中芯國際永遠無法超越台積電嗎?

中芯國際的最大優勢在於其背靠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龐大的人才儲備以及日益崛起的中國制造能力。

2022年,全球芯片銷售額達到4萬億元人民幣,而中國進口芯片額就達到了2.9萬億元,占比超過70%。可以說,中國市場養活了全球半數以上的芯片代工廠。如果我們全面采用「中國芯」,那麽將有一半的海外工廠面臨關門大吉的境地,而中芯國際的實力則將得到極大提升。

在人才方面,中國每年有1000萬大學畢業生,如此龐大的人才庫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勤奮和守紀精神是獨一無二的,這樣的人才隊伍是芯片制造最堅實的基礎。

中國制造能力如今已今非昔比,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制造能力系統,擁有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和世界領先的基礎設施及高效的交通系統。蘋果多次喊話要轉移產業鏈,但至今仍未離開中國;曹德旺在美國建廠後,成本直接飆升;特斯拉選擇在上海開設工廠,並提供了高薪待遇。

在芯片領域,長江儲存已成功逆襲三星、SK海力士;中芯國際已成為全球第四大芯片代工廠;國產光刻機已突破28納米技術。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國制造的強大實力。

而台積電則正面臨著「撕裂」的困境。其在亞利桑那州的工廠遲遲未能開工,美國員工不服從管理,基礎設施供應不足等問題讓台積電頭疼不已。這種撕裂在美國所謂的「制造業回遷」中將會愈演愈烈,其競爭實力必將大打折扣。

可以預見的是,一旦國產EUV光刻機取得突破,中芯國際將能夠量產7納米工藝。屆時,華為將成為其第一大客戶。當華為重返巔峰時,中芯國際將具備與三星、台積電競爭的實力。

展望未來,中芯國際在成熟領域的規模將持續擴大,2024年有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然而,在突破7納米、5納米的過程中,競爭將更加激烈,挑戰也將更加嚴峻。

在此關鍵時刻,我們應團結一心,支持國產。切勿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中國芯片正在經歷聚變,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成功則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失敗則功虧一簣、滿盤皆輸。

此刻,中國芯片需要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支持,哪怕只是一個點贊、一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