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以來,AI算是徹底火了。
光是在機圈這兒,咱都沒少聽手機廠商們,宣傳各種AI功能。
端側大模型、AIGC消除和自然對話,都成功落地於最新一批旗艦。
在「文生圖」和「文生影片」領域,AI的前進演化更是不講道理。
Sora橫空出世,能根據文字描述,直接生成時長1分鐘的影片。
不僅畫面逼真,符合現實物理規律,生成的門檻還很低。
只要用文字描述得詳細一些,AI就能幫你把事兒辦成。
但門檻低,也意味著技術,很容易被搞黑灰產的老哥利用。
光是這半年來,機哥就看到不少,網友利用AI作惡的例子。
最新鮮熱辣的,莫過於這幾天上了熱搜的:
「主播用AI換臉成楊冪、劉亦菲,在直播間帶貨賺錢」。
AI換臉咱們平時沒少見,直播帶貨更是早就火遍了互聯網。
但這兩者結合,用來帶貨引流。
多少是給廣大網友,帶來了一點科技震撼。
而且這換臉效果不能說差,只能說和楊冪本人非常接近。
很多觀眾在抖音快手,刷到這類直播間真的被騙到,以為楊冪在這帶貨。
於是該下單的下單,該送禮物的送禮物,明星效應在直播帶貨中,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可能有機友會說:
「動態換臉總不能這麽逼真吧。」
可事實是,只要主播在鏡頭前不做振幅太大的動作,基本很難翻車。
當然,AI換臉,換的主要是眼鼻嘴。
如果主播的臉型輪廓,和楊冪本人差異較大。
那換臉的效果確實會被大幅削弱。
怎麽說呢。
能辨識出換臉問題的,多半是混跡互聯網比較久的年輕人。
如果是咱們家中的長輩,看到帶貨直播出現了個明星,大概不會懷疑其身份真假。
所以很多網友一致認為,利用AI換臉,把主播的臉換成明星。
本質上就是在欺騙普通觀眾和消費者。
聊到這兒,大夥可能以為:
「直播AI換臉,一定是啥昂貴又難以入手的技術吧?」
恰恰相反。
大多數直播間,用的都是免費開源的DeepFaceLive。
只要提前準備好訓練模型、一張RTX 20系以上的顯卡、一個DeepFaceLive換臉工具。
誰都能整一個即時直播換臉。
實在是搞不懂的話,現在網上隨手一搜,都能搜到詳細上手教程。
即使是零基礎小白,看完教程都能整點花活。
這也是為什麽,AI會被各種惡意利用。
它效果越來越好的同時,門檻還在不斷降低。
要是平台不上點強度來整治。
我估計楊冪被用來直播帶貨,只會是一個開頭。
以後主播帶著個什麽明星臉來帶貨,我都不覺得奇怪了...
除了被運用於直播上。
AI最近還被很多商家,用來「復活」那些逝去的人。
這裏說的,自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復活。
而是利用AI技術,深度學習某個人生前的人臉圖片和聲音,最終生成一個動態的數碼化形象。
最近熱度比較高的,就是音樂人包小柏「復活」女兒的新聞。
這事兒當時在網上,引起了不少爭議。
但有爭議,就意味著會有流量。
於是乎,更多「數碼生命」,在互聯網上相繼出現。
首先是明星李玟,在影片中,李玟以親切的口吻向大家問好,讓粉絲不要擔心。
AI復活技術的存在,讓所有逝者都獲得了好好道別的機會。
很多李玟的粉絲看到,心裏既感動,又欣慰。
但很多理性的網友蚌埠住了。
這不是純純對逝者不尊重麽?
興許是嘗到了「AI復活明星」,帶來的流量甜頭。
後續又有人制作了「復活」高以翔的影片。
AI的發揮依舊穩定。
無論是五官、聲音還是神情,都和高以翔本人幾乎一致。
網友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也不是惋惜和悼念。
而是:
「消費死者博流量有意思?」
「能不能尊重一下他們的親人?」
很顯然,這事兒在某些商家眼裏,是停不下來的。
對於AI復活,廣大網友看到的是倫理和道德上的爭議。
而商家看到的,是把豬扔進去,都能飛起來的風口。
在主流電商平台,很快出現了所謂的,「客製數碼人」和「親人復活」生意。
價錢也在100元到500元不等。
你說這筆買賣劃算嗎?
肯定是不劃算的。
無論是人臉合成,還是聲音還原,在全球最大同性交友網站Github上,都有開源免費的專案,商家做得還是資訊差生意。
比如在聲音複制這一塊。
已經有專案能做到,輸入5秒的人聲素材,生成一個能隨意講話的人聲模型。
有UP主專門為這個專案,做了個詳細使用教程。
結果在B站大受歡迎,播放量足足有372萬。
這也能看出,其實網友對於新鮮的AI技術,興趣還挺濃厚。
但新鮮感褪去,迎來的是後怕。
萬一這些效果好、門檻低的技術,被壞人利用了。
網友們真能分辨出來是AI?
我想,大概率是分不出來。
像是今年2月份,就有一家跨國公司,被詐騙分子換臉偽裝成公司高層,騙走了公司2億元。
你說公司不專業吧,人家可是資產過億的跨國公司。
但依舊招架不住,AI換臉詐騙的猛攻。
更別說在短影片平台上,一直有博主用特效換臉,把自己偽裝成外國人賣貨賺錢。
我知道啊,有機友會想著:
換臉帶貨也好,AI復活也罷,只要自己提高警惕,總不會有啥問題叭?
emmm...大夥別忘了,AI的使用門檻在降低。
當它低到,足以讓一個普通網友都能輕松使用時。
咱們上網沖浪,不見得能快樂到哪去。
雖然,AI換臉和聲音複制,都需要素材餵給AI工具訓練。
可現在誰不玩幾個社交平台?
誰沒在社交平台發過點照片和影片,這可都是現成的素材啊。
好訊息是,大廠都關註到了這個問題。
對於技術上能辨識到的AI內容,該提示的提示。
壞訊息是。
AI工具的前進演化速度也很快,有時候連平台都沒法辨別出,內容是否AI生成。
這場真實和虛擬的博弈,註定會持續很久。
以後上網沖浪,還是給自己留點私密比較好。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