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看人下菜碟?平台「演算法黑箱」讓價格歧視越來越隱蔽

2024-05-11科技

價格知情權不容忽視

領取紅包、搜尋口令、抽取津貼、好友助力……這幾年,購物平台的優惠規則變得越來越復雜。

為了更好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兩個消費者購買同一款商品,其中一個消費者花費了大量時間研究優惠規則、領取各類紅包、發動親友助力「砍一刀」……最終以優惠價格拿下了該商品;而另一個消費者的時間精力有限,或者對價格沒那麽敏感,未參加優惠活動就購入了該商品。這就好比小時候爸媽帶著去小商品市場買衣服,同一件標價100元的衣服,擅長砍價的媽媽會比嫌麻煩的爸爸以更低的價格拿下。

在這兩個交易場景中,明明是同一款明碼標價的商品,卻賣出了兩個價格。

經濟學裏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價格歧視。簡單來說,就是企業或商家把同一款商品以不同價格賣給不同顧客。

在傳統的商業行為中,店員可以透過觀察買家的穿著、首飾等判斷客人的購買能力,從而給出差異化價格,但如果遇到穿著樸素、刻意隱藏實力的買家,這種判斷方式便會失靈。

如今,我們的消費行為被大量記錄和分析,每個人的消費能力與偏好仿佛被暗中定級,於是出現了不同使用者購買同一班機票、訂同一個酒店、叫同一家外賣卻出現不同價格的情況,平台的「演算法黑箱」讓價格歧視越來越隱蔽。

這種「看人下菜碟」的行為,法律允許嗎?即將於7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規定:經營者不得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對同一商品服務在同等交易條件下設定不同的價格或者收費標準。這是中國在行政法規中首次對差異化定價進行規範。

價格歧視作為一個客觀的經濟學概念,幫助企業最佳化資源配置,高消費群體花更多錢買下商品,商家賺取了更多利益也就是消費者剩余;也有消費群體以較低價格買下了心儀的商品,切實省了錢。但無論怎樣,價格歧視的最終目的都是實作商家利益的最大化。

明目張膽或暗箱操作的價格歧視,商家承擔著道德風險與法律風險。一旦被識破,消費者的購買意願降低不說,可能還會觸碰法律底線。心理學家卡尼曼提出,消費者會對價格是否合理作出評價,對他們認為價格不合理的產品和服務,消費者的支付意願會降低。

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是否被尊重,這是界定商家行為是否合規的關鍵。

優惠規則就像一份公開的告知書:商家對所有消費者提供了透明定價與優惠規則,保障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透過設定規則形成低價政策,讓對價格敏感的買家透過付出「勞動」享受低價;讓價格不敏感的買家省去了繁瑣計算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這一過程篩選了不同購買力的消費者,精準分辨買家並制定相應價格。這其實是商家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給消費者出的一道考題,規則越復雜,商家給消費者的定級就越精準。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註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使用者推播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資訊,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線上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