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介是國家人工智能標準化委員會總體組成員。他的另一身份是中業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總經理。
中業科技是河南較早享受到了人工智能帶來紅利的企業,對人工智能進步對生產力的提升和好處看得一清二楚。
作為一家具有10年研究認知智能領域核心技術的人工智能公司,中業科技是為數不多地見證了中國知識圖譜、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倫理治理標準化的河南企業。
近幾年,中業科技提出並參編8項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國家標準以及國際標準。其中,2023年有關人工智能、資訊科技的三項國家標準頒布實施,【人工智能倫理治理標準化指南(2023版)】已釋出。
當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撲面而來時,中業科技第一時間嗅到了全新時代的開啟和無處不在的機會。
從布道到改造團隊、工序,調整業務方向,在新的歷史起點,中業科技立於行業之巔,俯瞰互聯網、人工智能發展歷程,對未來做出戰略性布局。
之前的創業,在李介看來是時代推著你在走,有很強的推背感,但這一次不一樣,他們從一開始就一頭紮進了人工智能賽道,與浪潮共舞。
中業科技是全球用人工智能做轉譯的開創團隊之一,早年對標谷歌,那時科大訊飛還在做語音辨識,而沒有做轉譯引擎。
面對科大訊飛的大發展,中業科技喪失了一次企業與所在城市互融共生的機會,錯失了一個時代。
也正因此,從來沒有任何時刻像當下,讓中業科技觸手可及地升騰起一種強烈的使命感:示範、引領鄭州這座城市乃至河南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
「如果我們能夠立足於我們的認知、思想、能力,為鄭州這座城市做些什麽,為河南發展人工智能做些什麽,這是令我個人和公司再興奮、再心潮澎湃不過的事情。」李介表示。
本期『河南元宇宙與AI 10人』,元界對話中業科技總經理李介,聽他講述對人工智能的認知,以及對鄭州、河南如何因地制異地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見解。
打造「算力之城」,面向未來競爭的城市選擇
從蒸汽機、電力到資訊化,中國沒有趕上,或者說跟在後面,甚至是別人完成以後,我們才開始按照歷史的軌跡、歷史的車輪又走了一遍,但在這一輪工業革命中,中國基本上完全屬於時代的移民。
李介自認為是比較幸運的人,20多歲首先趕上中國加入WTO和互聯網革命疊加的科技浪潮,這一次又趕上第三輪人工智能技術浪潮的到來。
技術出身的李介對互聯網、人工智能發展史,如數家珍。從把知識抽象成各種符號運算的失敗,基於機器的特征工程學習、數學建模到模擬大腦神經元的深度學習,他對技術的演變不僅耳熟能詳,而且有深刻的理解和敏銳的洞察力。
在李介看來,雖然當代人工智能三巨頭因發明運用神經網絡而成為現代人工智能的先驅,但神經網絡對人腦的模擬尚處於初級階段,而驅動這一神經網絡需要巨大的算力。
下一代人工智能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對人腦進行更精妙的模擬,理論上需要有更先進的演算法,而這些演算法將支撐不需要像當下需要大量能耗的狀況。城市算力網絡可以有效整合城市內部的碎片化計算資源,提高計算效率和質素,降低計算成本和風險,支持城市智慧化建設。
基於這種認知,李介對鄭州市市長何雄提出到打造「算力之城」,並牽頭建設鄭慶哈算力網試驗場,非常認同。「算力中心擺在哪兒,都沒有比鄭州更合適的。鄭州作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有條件建設全國首個集約型、系統性城市算力網絡,探索非樞紐節點省份參與‘東數西算’的新模式和新路徑。」李介表示。
在他看來,資訊時代的傳輸以光速計,一旦數據大了,有一個節點的損耗問題,而中心節點的算力最強。把數據中心放在鄭州,從廣州傳到鄭州再傳回去,和廣州傳到內蒙古再傳回去,不僅效率提升很大,時間也大為節約。一丁點數據的時候,看不出來這種效果。當數據成百上千的時候,效果會立馬放大。
面對當下的局面,他表示,鄭州沒有放棄自己,鄭州領導班子沒有放棄,他們開始有了建設「算力之城」的高瞻遠矚,正在奮起直追。並且在整個路徑上,鄭州跑得還比較快。
AI核心是經營人,教育興萬事興
李介認為,河南要因地制宜發展AI,要認識到自身的優勢,要設計好這種優勢。除地利優勢帶來的發展AI對全國的天然好處外,他認為在AI時代,河南最大的優勢就是人才。
他認為,「這一觀點可能會違反很多人的認知,但不要忘了,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高考大省。河南高考分數很高,不管是金融,還是IT,如何有效地讓這些高智商的人才回鄉建設家鄉,或者不一定回流,是一個大問題。」
他認為,一定要新辦學校或專業,把人的素質給培養起來。「AI經營到最後,核心就是經營人,不是經營別的,不是經營你有多少個礦產、能源或有多少個出海口,而是經營你的人才能不能寫出更優秀的演算法。只要把人的問題解決了,其它問題都好解決。教育興,很多事情就都能興。」
他甚至認為,未來極有可能對於文盲的標準要提到研究生,「因為一個超級AI智能體,啥都懂。在它面前,人類什麽都不懂,我們就要學會如何跟它相處。最起碼你得達到研究級別,你才能明白如何更好地套用它,才能做和AI協同更高效的一些事情。」
他表示,中國現在在國際競爭中慢慢追上,本質上也在於加入WTO後中國培養了幾千萬的工程師出來。未來有AI來幹活,勞動力不缺,急著把孩子們推向社會,意義不大,不如好好地讓他們全部上學。如果中國全民的基礎教育都能提升到本科甚至研究生水平,那麽在下一輪的競爭中,中國一定吊打其它國家。
為此,他建議在國家超算鄭州中心、鄭州大學、河南大學、資訊工程大學等高校設立人工智能研究院,重點加強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感知計算、人機混合智能、量子智能計算、自主協同與決策等基礎理論研究,為人工智能深度套用提供科學支持。同時,留住人才,鼓勵高校院所和企業圍繞智能傳感器、智慧城市、自然語言處理等方向開展一流的人工智能課題。
演算法適配的重要性,不亞於突破硬件
一萬片顯卡是單元模型訓練的一個門檻。以鄭州超算為例,它有14000張計算單元DCU,全世界也沒有幾家這樣的體量。
鄭州要加碼算力做智算中心,並且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在李介看來,算力需求還會往上翻。誰要談算力過剩,這是一個愚蠢的想法。
李介想說的是,「有了這麽多芯片,你如何排程,也是個難題。如何能排程這些芯片,讓這些芯片為社會層面提供更大的價值,這個課題不亞於你去突破美國的封鎖,不亞於你去要投資搞大量的硬件基礎設施。」
他認為,全面國產化只解決硬件問題還不夠,軟件如何能在自己的硬件上執行起來,演算法的適配很重要。軟件的基礎設施,在這本輪革命中的重要程度,某種程度上是超過硬件投入的。
面對卡脖子問題,早在2020年中業科技就聯手國家超算鄭州中心建立了人工智能研究所,基於超算平台核心關鍵部件的國產化,同國家超算鄭州中心一起進行了軟件重構和演算法適配工作,包括主流模式辨識引擎適配、大規模語言模型(LLM)適配、 AlphaFold2 演算法適配等。在此基礎上,雙方一起構建了腦科學研究平台、領域知識圖譜構建平台等一系列科研學術平台。
不僅如此,中業科技一方面響應省市號召,積極把產品、能力拿出來和國家超算鄭州中心、學術圈的實驗室,共享打通,最終對外提供服務;一方面幫助政府吸引招商,盤活科研資產,助力鄭州發展,最終在把鄭州建設成為算力高地的過程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將此視為為鄭州成為「算力之城」的增磚添瓦,也是中業科技做事的初心和本質。
對於一個典型的實驗室來說,現在搞科研都是要用AI大數據來搞。李介表示,一些非IT行業的科研人員被逼得要去學寫程式碼,實際上他們寫的程式碼質素非常堪憂,還不如把這些領域的能力放在一個平台上,讓科研人員只要把他研究領域的數據和領域的知識,交給這個模型進行一些偵錯,只要出結果就可以了。這套科學計算平台相當於給他們做了一個線上的實驗場景,它的底層基座是國產超算。
李介表示,「鄭州最終還是要以套用為導向,沒有軟件這個中間層很難把套用實作起來,希望鄭州乃至河南重視軟件層的科研、開發。」
做頂層設計,建設河南省人工智能套用示範區
李介說,「如果說之前創業還有很強的推背感,感覺是時代推著你在做,在人工智能所開啟的新經濟周期,我們已經與時代同行。如果我們能夠立足於我們的認知、思想、能力,為鄭州這座城市做些什麽,為河南發展人工智能做些什麽, 這是令我和團隊再興奮、再心潮澎湃不過的事情。 」
就河南人工智能發展,李介最為關切的是建設河南省人工智能套用示範區。他認為,這是河南打造一個具有示範效應的人工智能套用場景的頂層設計和關鍵舉措。
為此,他建議成立河南省人工智能發展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制定人工智能發展戰略,加大政策支持,發揮提綱挈領的作用。同時,深化開放合作,構建全球人工智能高端創新資源的合作網絡,加強與國外創新中心、協會和行業機構的交流。鼓勵本省企業與國內外相關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展開研發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
為引領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的健康發展,李介建議,建立重點企業培育庫,引進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龍頭企業。實施人工智能標桿企業培育工程,依托重點企業建立河南省AI數碼產業聯盟,推動產業協同發展。
利用國家超算中心的超級算力,支持建設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培育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台,為全國範圍內的人工智能理論、技術創新提供支持。
圍繞河南省四大主導產業和五大戰略新興產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傳感器、智慧物流、智慧文旅、新材料產業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示範效應的人工智能套用場景,提升產業效率和品質,增強社會福祉和公共服務水平。
以傳感器為例,他認為這是鄭州發展人工智能的一個抓手。「IOT是底層,是AI的觸角,用它來感知這個世界,是很重要的一環。如果要把這個抓手做好,就要把傳感器的門類,全部拉起來,就不僅限於一些特定門類。」
李介建議,透過一對一的幫扶方式,加快數碼化轉型,推動制造企業建設復雜場景、跨領域的工業智能套用平台、工業大數據雲平台及工業互聯網平台,促進高端人工智能企業與傳統企業的深度合作,加快優勢產業的高端化和智能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