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助力「加速康復外科理念(ERAS)」

2024-02-07科技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助力「加速康復外科理念(ERAS)」,住院時間縮短3-5天

「上次住院需要14天,這次只住5天就出院了!」一位剛剛進行了第二次手術的患者驚嘆道。

「涉及7個臟器部份切除,三個臟器吻合的手術出血量僅50毫升(三四個湯匙),甚至可以不出血,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一位累計做了近900台機器人手術的外科醫生感慨道。

手術創傷更小、住院時間更短,是患者,也是醫生發自心底的願望。據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專家介紹,目前機器人手術助力「加速康復外科理念(ERAS)」讓泌尿腫瘤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縮短了3-5天。

ERAS診療新理念 大大提升患者舒適度

「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對於患者來說還有些陌生,顧名思義,它是以最佳化醫療服務流程和圍手術期醫療措施為主要方法,以減少術後並行癥和應激反應、縮短手術患者住院時間、降低手術風險、促進術後恢復為目的的診療理念,以及在該理念指導下的系統化診療模式。

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山一院院長肖海鵬教授指出,ERAS是基於高質素循證醫學客觀證據,對圍手術期診治流程進行改造的先進理念,去除了不必要的、不確切的措施,精準聚焦手術核心環節,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舒適度。

「這次手術的體驗比幾年前那次好多了!除了住院時間大幅縮短外,上次手術餓了整整1天,這次只是在術前很短的時間反復強調不能吃喝,其他時間都讓我正常吃飯,也不怎麽打針輸液;上次還有插尿管、灌腸,又痛又尷尬,這次沒有遭這些罪……」在中山一院進行了第二次外科手術的張伯驚嘆道。

患者兩次手術前後的變化,正是「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套用在患者身上的真實體現。「國家要求公立醫院重點救治疑難危重癥患者,提高手術服務能力;醫院醫療管理團隊及多個臨床科室意識到ERAS診療理念的先進性,積極在多個方面開展探索實踐,如今已形成較完善的管理體系並積累了較多實踐經驗,造福了張伯等一大批手術患者。」中山一院副院長王子蓮教授說道。

少插管、短禁食 手術管理更有「人情味」

早些年,患者經常需要在術前插胃管、尿管,灌腸,術後放置多條引流管,但現在這些操作減少了許多。中山一院胃腸外科中心副主任陳創奇主任醫師介紹,循證醫學的證據表明這些措施通常沒有讓患者獲益,加速康復外科理念主張取消這些術前常規置管,也建議在術後盡量少地放置引流管。只有當手術醫師團隊討論認為確有必要的時候,才會在手術室裏面、在麻醉之後患者無知覺的情況下插尿管、在可視喉鏡監視下置入胃管;機械灌腸也改為服用瀉藥。這樣既免除了患者的疼痛與尷尬,也避免了胃管插到肺裏、灌腸穿孔等風險。

再以手術前禁食為例,早些年,護士常叮囑患者:「明天手術,今晚8點後不能吃東西,10點後不能喝水。」患者常常需要挨餓到第二天下午才送手術室。中山一院護理部副主任兼手術室護士長龔鳳球主任護師介紹:「現在我們對手術台作了精準的安排,病房護士可以查詢手術台次和進度,較精確地估計手術時間;根據這個時間指導患者在術前2小時喝清流質飲料,術前6小時前吃澱粉類固體食物。如果前一台手術延遲,還會指導患者適當進食與喝水。」此外,加速康復外科理念也倡導術後早期喝水、進食,一般不用等「排氣」。患者在醫護人員指導下盡量保持消化道的正常活動,有助於保護消化道黏膜、減少輸液、提高患者舒適度。

此外,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倡導:更少的麻藥,讓患者不疼痛不嘔吐;更多的關註,讓患者睡得著睡得好;提供更多的途徑,讓患者能看病能換藥……

讓超復雜手術精細化、微創化 機器人輔助手術使患者創傷更小

隨著機器人手術的廣泛開展,外科醫生可以在最先進的平台實施最精準的手術,大大減少了手術創傷,為「加速康復外科」模式的實施提供堅實的基礎。

在機器人輔助手術的3.0時代,攝像與顯示系統能提供放大10倍的裸眼3D視野,把器官上的病變看得清清楚楚。「如果是開放式手術,我們用裸眼看,有些直徑不到0.5毫米的小淋巴結仍可能被漏掉,但是放大後這些淋巴結就有2公分大小,就不會被漏掉了。這樣可以確保根治手術時淋巴結清掃得更徹底,有利於病人長期生存。」中山一院副院長殷曉煜教授解釋,手術機器人的「眼」和「手」還可以360°旋轉和270°屈曲,可以繞到器官背後去做手術,特別適合在狹小腹腔內完成肝膽胰腺手術。此外手術機器人還可以過濾掉醫生的手抖,讓手術切除更平穩、精準,對病人的創傷也更小。

「我們用手術機器人做了250多例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這個手術涉及7個臟器的部份切除,三個位置的吻合,中位出血量僅有50毫升,絕大部份手術無需輸血,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據了解,殷曉煜教授實施達芬奇機器人手術近900台,位居華南地區領先、全國前列地位。

手術機器人套用使復雜外科降維 患者住院時間顯著縮短

中山一院外科主任陳淩武教授表示,在沒有機器人輔助之前,前列腺癌根治術、腎臟腫瘤保腎和腎盂與輸尿管結合的畸形矯正手術都是超大型的手術。在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成熟套用後,這些手術都變得相對簡單了,變成了中等難度的手術,副高級職稱醫生在規範培訓後就能掌握並操作實施手術。「有手術機器人更為清晰視野和更為精準、精細操作加持,這些以往天花板級的手術已經實作了大型手術康復快,中型手術不需輸血等目標。」

此外,手術機器人的精細性也讓它在縫合上的優勢尤為明顯,在過去,前列腺癌根治手術的患者術後要插著尿管3到4周,也就是說絕大多數患者都是帶著尿管出院的,護理難度和生活不便程度可想而知。陳淩武教授表示,運用手術機器人來輔助上述手術,對尿道的縫合可以更加精準,患者的平均住院日要縮短3-5天,患者拔除尿管的周期從以往的3-4周縮短到5-7天。「手術中,我們縫合好後,就可以向膀胱註入100毫升水,一點都不漏,說明縫合得嚴絲合縫,讓我們有了早早拔掉尿管的底氣。」

「隨著機器人技術的不斷進步和ERAS理念的廣泛套用,兩者的結合會更加密切,外科手術也更加精準、微創、快速和安全。這將為患者帶來更好的醫療體驗和治療效果,推動整個外科領域的進步和發展。」中山一院副院長匡銘教授說道。

打造機器人手術培訓平台 為機器人手術領域註入鮮活力量

據悉,中山一院近年來大力建設機器人手術平台,醫院目前擁有6台全球最先進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是國內該類機器人最多的醫院之一。醫院還與美國加州大學在南沙院區聯合共建國際機器人手術培訓中心,促進ERAS先進理念與手術機器人先進技術的推廣,惠及更多國內患者。

▲國際機器人手術培訓中心(IRSTC)

▲專家進行手術機器人培訓

此外,中山一院還成立首家「全國規範化全程機器人手術培訓中心」,為全國各地的外科醫生提供系統的、規範化的機器人手術培訓,讓更多的中國醫生能夠了解和使用手術機器人,推動高端醫療資源持續下沈。

▲全國規範化全程機器人手術培訓中心

匡銘副院長表示,醫院十分重視培養機器人手術專業人才,旨在培養一支具有國際先進教學理念的機器人手術師資團隊,打造由學術機構主導、引領全球的國際機器人手術培訓中心,為機器人手術領域註入更多鮮活的力量,推動ERAS先進理念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