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探討AI前沿趨勢: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的頂級產業專家觀點匯總

2024-07-14科技

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WAIC)的產業發展主論壇上,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專家和業界領袖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了AI技術的前沿趨勢和套用前景。

此次大會不僅是科技創新的盛會,更是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匯聚了來自各行各業的精英,包括 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螞蟻集團董事長兼CEO井賢棟、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商湯科技董事長兼CEO徐立、智譜AI行政總裁張鵬 等。

在論壇上,嘉賓們圍繞大模型、AI基礎設施、智能終端等熱點議題進行了深度交流,揭示了AI在各個領域的廣泛套用及其潛在的變革力量。此外,論壇還關註了產業治理和生態建設問題。

之前李彥宏的一些觀點已經出圈,比如「開源大模型是智商稅」、「現在大模型太過註重跑分刷榜」等。我將為大家帶來更多產業大會上幾位嘉賓精彩演講的核心觀點。

李彥宏——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2023年,國內出現了「百模大戰」,雖造成資源浪費,但推動了基礎模型能力的提升。

文心4.0的能力與GPT-4相當,國內多款閉源模型也達到了這一水平。閉源模型在同等參數下,能力優於開源模型 ,因為開源模型需更大參數,推理成本高,反應速度慢。

開源模型在學術研究和教學領域有價值,但 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中,閉源模型更適合

套用才是關鍵,不論模型是開源還是閉源,都必須轉化為實際套用。

百度的文心大模型日呼叫量從兩億增加到五億,表明了真實需求和套用價值。

套用場景中的智能體,是AI套用的未來方向,不需編碼,只需用人話描述工作流。

高考智能體每天回答超過200萬個問題,顯示了AI在教育領域的廣泛套用。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各行各業滲透,提升工作效率和質素。

生成式AI帶來了新的工作機會,如數據標註和提示詞工程師,門檻不高,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

柯瑞文——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人工智能需要新型數碼資訊基礎設施支撐,要求高速泛在、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 網絡連線需要更高速度、更低時延、更高可靠性。

數據中心需升級為AIDC,提供智能算力。算力應以公有雲服務形式提供,實作跨地區、跨服務商的算力排程,滿足訓練和推理需求。

新型基礎設施必須安全可控,電信構建了全網覆蓋的網絡攻擊防護平台。推進雲資源池和IT系統的量子密碼改造,確保資訊保安。

人工智能的發展既要重視大模型技術研發,更要重視模型的套用。 內部套用提高了故障處理和客戶服務的效率,智慧AI節能系統實作了精準節能。

開放場景,推動大模型在工業、教育、醫療、政務等領域的套用,已服務7000多家客戶。推出AI手機、AI雲電腦、AI網絡攝影機等終端,滿足多元化需求。

在合作過程中,制定產業規則、制度和技術標準,促進創新協同和資源共享。應對人工智能領域的倫理安全、數碼鴻溝等風險,共同推進AI向善發展。

安德雷斯·韋思岸——社交數據實驗室創始人

人工智能的基礎在於神經網絡,這是所有AI工作的基礎。 關鍵在於堅持一個方向,不輕易改變。

AI發展面臨數據和算力的瓶頸。 亞馬遜為數據中心建核電廠,說明計算算力需求巨大。

新技術帶來革命性影響,既會催生新大公司,也會促使現有大公司變革重生。 蘋果因AI技術而重構作業系統,展現了技術對大公司的深遠影響。

AI能延長大公司壽命,或使其徹底變革。 企業需利用新技術重塑自身,迎接未來挑戰。

AI與人類不同之處在於好奇心和主動性。 AI是冷冰冰的小算盤,而人類擁有夢想和主動性,推動自身發展。

新技術對社會治理有巨大沖擊, 需要建立新的社會經濟基礎設施 ,以應對AI時代的到來。

中國的發電量是美國、日本、俄羅斯總和的多,能源問題暫時不是制約因素。

王堅——中國工程院院士

創新需要持續,不斷做出日常創新並非真正的創新。

AI對大企業友好,但依然需要創造力。大企業需要認識到AI是革命的工具,從而實作變革。

AI對每個部門都有影響,大企業需要全員擁抱AI,這對大企業是個挑戰。

作為技術樂觀主義者,相信人類能解決技術發展帶來的問題。歷史證明,技術進步總能克服恐慌,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套用不足是當前AI發展的瓶頸。 現有的基礎模型與算力未被充分利用。解決未來問題需要在動態過程中進行,而非依賴當前狀態。

正如80年代人們擔心石油短缺,今日的算力和能源問題也會在未來被新技術解決。我們應以未來的狀態解決未來的問題。

張平安——華為常務董事

中國的算力受限,需要創新突破。

在算力基礎設施上, 必須在雲、端、網的協同創新中尋找突破 。不要盲目追求最先進的端側芯片,而是將端側算力需求釋放到雲端。

網絡頻寬是關鍵, 中國在網絡上行做得不足,需構建上下行大頻寬、低時延的網絡 。透過數據中心的創新,實作高效雲端算力供給。

推動AI在行業套用上的創新開放,讓AI在行業套用中快速構建領先優勢。 中國擁有豐富的行業場景和龐大的軟件創新群體,具備獨特優勢。

中國在5G網絡建設上全球領先,5G網絡的頻寬和時延顯著提升,為端側數據上雲提供堅實基礎。5G網絡結合光纖資源,構建AI時代的網絡保障。

在AI算力集群中,透過端到端最佳化CPU、NPU、DPU和儲存網絡,實作千億參數模型訓練,顯著提升計算效率,故障恢復時間從小時級縮短到分鐘級。

徐立——商湯科技董事長兼CEO

生成式AI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還未達到超級時刻。 超級時刻需要廣泛的行業套用和認知變化,推動AI深入各個領域。

生成式AI需要高階邏輯數據的支持,透過與真實世界互動生成數據,構建知識層、推理層和執行層,實作智能推理。

即時互動性是生成式AI套用的重要突破點。 高效的即時互動可以提升使用者體驗,推動套用變革。

生成式AI必須具備可控性。 只有理解生成物件,才能實作高質素的生成和控制,提升套用的效能。

生成式AI的核心在於深度思考模型能力,高階思維鏈的數據非常重要。 實際套用場景中的數據,推動生成式AI的不斷最佳化。

端側最佳化和雲端計算力的結合,使生成式AI互動更加流暢,實作全自然的互動模式,推動生成式AI套用的廣泛普及。

閆俊傑——MiniMax創始人、行政總裁

當前大模型的錯誤率依然較高,正確率約在60%到70%,這導致大模型只能用於容錯率較高的對話形式。

要使大模型獨立完成任務,核心在於將錯誤率從30%至40%降到3%或4%。降低錯誤率是使AI從輔助工具轉變為獨立工作體的關鍵。

解決方案需要綜合性技術提升,包括合成數據、提高訓練效率、研究新型網絡結構、最佳化訓練演算法和對齊技術等。 這些技術的進步能在半年或一年內顯著降低模型的錯誤率。

當模型錯誤率降低到個位數時,AI在實體經濟中的套用將更廣泛,能夠獨立完成設計、方案驗證等任務,極大地提高生產效率。

大模型價格走低是積極趨勢,降低成本能吸引更多使用者,提高線上使用時長和流量,進而帶來更大的價值和商業模式創新。

技術的發展應以為使用者創造更大價值為目標 ,不僅僅是出售技術本身,而是透過技術變革提升使用者體驗和商業價值。

張鵬——智譜AI行政總裁

大模型帶來的類人認知能力是AI發展的關鍵 ,智譜AI致力於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而不僅僅是工具。

大模型能在一個模型上提供泛用化能力,解決多個場景需求,從而平衡成本和收益。 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聚焦於構建更通用、更基礎的能力。

突破多模態能力是AI發展的重要方向。 人類解決問題時需要多模態資訊輸入,如視覺、聽覺、觸覺和常識,這些綜合資訊才能應對現實中的復雜任務。

大模型的發展需要提高準確率,降低錯誤率,同時更像人類。 準確率的提高和多模態能力的結合,將使AI在實際套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AI的發展應透過單點爆發引起全面突破,帶來全方位的行業變革,創造指數級的價值增長。

許彬——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

在未來,最典型的新業態將是人形機器人。 馬斯克預言未來將有100億人形機器人,黃仁勛也表示人形機器人將如同汽車一樣普及。每個人可能會擁有一個或多個機器人助手,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形態。

人形機器人將實作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是第一階段,具身智能是第二階段,通用人工智能是第三階段。 人形機器人是通用人工智能的必由之路,它能真正理解和執行復雜任務。

通用人工智能需要通用數據進行訓練。這些數據涵蓋了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只有人形機器人才能在這種環境中獲得全面的數據,進而訓練出通用人工智能。

未來的智能社會, 數據將是核心的生產資料和要素

謝陵——禦風未來創始人兼行政總裁

低空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工智能的賦能。 傳統航空制造業以飛行員為中心,而低空經濟則以智能化、電動化和無人化的航空器為主。 低空經濟的主角是智能化、無人化的飛行器。

人工智能的發展為低空經濟帶來了巨大潛力。 智能化飛行器需要替代人類的感官和肢體,透過資訊獲取和執行來完成任務。比如,自動駕駛飛行器可以自主完成任務,如發現森林火災並撲滅,或在海上進行人員搜救。

未來的低空經濟需要高密度、高頻率的飛行服務,這對低空交通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戰。 需要智能化的系統來管理和排程飛行器,確保飛行安全和效率。這涉及與民航空域管理、地面交通管理、氣象部門等的協同工作。

那麽,您更認同哪個觀點呢?歡迎在留下你的看法!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歡迎點贊、收藏以及轉發分享。同時,請關註我,以獲取更多關於人工智能的最新資訊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