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樂高與AI:人工智能未來會取代積木設計師嗎?

2024-07-21科技

最近,BrickNerd的客座撰稿人傑西·格羅斯(Jesse Gros)發表了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激發了大家的思考:人工智能AI是否正在對樂高社區產生影響?它能否改變我們建立MOC的方式,甚至打破獲取資源的障礙?是不是那些努力不懈的MOC創作者因為影像垃圾郵件的泛濫以及演算法的影響而感到挫敗?

因此,這篇文章想嘗試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樂高愛好者和設計師的未來將會如何?人工智能是否有可能取代人類創作的樂高MOC或官方套裝?

*本文亦刊登於【酷玩潮】第31期,原文來自BrickNerd

01

人工智能和樂高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首先,讓我們明確一點:目前,人工智能還無法完全理解樂高的構建系統。盡管一些AI軟件能夠生成看似與樂高產品和MOC設計相似的影像,但仔細一看很快能發現,這些影像並非由真正的樂高積木搭建。

然而,將人工智能與數碼搭建軟件結合的理論是可行的,理論上可以創造出一個能夠理解如何組合樂高磚塊的機器。

實際上,這不僅僅是理論上可能,事實上已經有所實踐:一款名為「brickr」的樂高馬賽克畫設計軟件就融合了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根據文本提示生成完整的樂高馬賽克畫設計和指南。

因此,未來某一天,你可能僅需輸入一行文本,就能獲得構建一個全新樂高模型的指令,這樣的設想幾乎接近科幻小說的範疇。不管你對此感到興奮還是憂慮,人工智能無疑擁有創造樂高MOC作品的潛力。

02

人工智能和搭建體驗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另一方面,可以公平地說,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內,搭建體驗不太可能會受到人工智能的直接影響。

人工智能雖然能夠創造出搭建指令,但它缺乏感知能力和享受搭建過程的能力。即便技術發展到可以透過精密的機械臂按照這些指令進行搭建,機器也不會體驗到樂趣。

而我們人類享受搭建的過程——這種樂趣驅使我們繼續搭建。

因此,如果你從搭建的旅程中找到樂趣,那麽人工智能不會對這種體驗構成任何威脅。

相反,如果你主要尋求的是你作品在網絡上獲得的「點贊」,那麽人工智能創造的「樂高」作品可能會分走你的註意力。

實際上,搭建體驗不僅不會受到人工智能的負面影響,反而有可能得到增強。人工智能生成器所固有的隨機效能夠引入你自己可能未曾想到的視覺元素。它可以在MOC的概念化階段發揮作用,幫助構建者在布局或配色方案上有更好的視覺化。

對那些習慣於使用概念藝術或其他MOC作為靈感來源的樂高愛好者來說,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一個有用的工具,引入一些新奇的、你腦海中尚未有的元素——從其他來源尋求靈感時,尋找新穎性正是關鍵所在,人工智能提供的定向隨機性在這方面可能極具價值。

從理論上講,人工智能可以作為一種工具,被訓練用於對MOC設計進行逆向工程,或至少把數碼構建分解為邏輯的步驟指令。

對於那些像我一樣覺得制作說明書是一項枯燥任務的人來說,我會很樂意讓人工智能接手這部份工作。

人工智能還能助力於MOC的展示,提供免費且獨特的背景設定。透過專門的設計對話,它能夠以難以透過實際拍照實作的方式匹配燈光和角度,完成令人驚嘆的工作。

因此,就像任何一項優秀的工具一樣,人工智能擁有潛力接管搭建體驗中的某些不那麽令人興奮的部份,從而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實際的搭建過程。

03

人工智能和創造力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在之前的討論中,我們提到了人工智能激發創造力的觀點,這種說法引發了我深入的思考。

靈感與創造力——雖然這兩個詞在這個上下文中似乎相反,卻被當作了同義詞,這實在是有些荒謬。

當你從外部來源(比如人工智能)獲得靈感時,那些靈感並非你自己原創的。公正地說,靈感可以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定義:一種是源自外部的有形且具體的事物,另一種則是更加抽象和神秘的,類似於天才般的啟示,幾乎可以看作是創造力的同義詞。

但顯然,人工智能帶來的不是那種天才級的靈感,因此,我認為談論人工智能如何激發創造力實際上是一種無意義的辯論。

定義創造力幾乎像定義生活一樣困難,但我們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創造力不僅僅是對過往經驗的重新組合。無論創造力是什麽,人工智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對照:創造力並非簡單地將數據輸入機器所能產生的輸出。創造力為我們的作品帶來了某種獨特性。

可以這麽說,如果創造力的來源能夠被明確指出,那麽它可能就不再是創造力了。

創造力意味著某種「無中生有」的東西,或者更精確地說,它源自於創造者的個性。它並非源自那些可以追溯的具體、有形的靈感來源;相反,它是作品中最能深刻反映你個人思想的部份。如果換作是其他人,哪怕是你的同卵雙胞胎來創作,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因此,對於「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類創造力?」這一問題,創造力的定義成為了討論的關鍵。更具體地說,問題是「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類設計的樂高模型?」

如果創造力真的源自個性,那麽非個人化的工具將永遠無法完全取代藝術創作中的人性元素。在技術層面,它可能表現得更為出色,但它缺乏那種源自個性的創造力所帶來的獨特魅力。

04

人工智能和藝術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除了前文討論的創造力中的個性因素之外,還有另一個維度,即藝術領域中人工智能無法觸及的關鍵部份。在深入探討之前,讓我們對「樂高藝術」進行簡要的思考。

根據字典對藝術的定義,即「有意識地運用想象力創作出旨在供人思考或欣賞的美的作品,如形式、聲音、文字(或樂高積木)的組合。」 好吧,我在最後加入了一些內容。

但如果把藝術定義為美的想象力產物,那麽使用樂高積木構建的作品完全符合藝術的所有標準。因此,每一塊樂高積木,正如你的孩子在一張紙上隨意塗鴉後向你展示那樣,同樣可以被認為是藝術。

然而,藝術也有一個更加嚴格的定義——那種在博物館展出並受到幾百年尊重的藝術。我相信,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有資格被認為是這類藝術的樂高作品,盡管這樣的作品相對罕見。

這是因為,與前面提到的字典定義不同,藝術實際上不僅僅是關於想象力或美,更是關於信仰和情感的表達。大寫「A」所代表的藝術,能夠觸動我們、激勵我們、啟發我們。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並非所有樂高創作都能被稱為藝術。

05

人工智能和原創版權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人工智能辯論中的一個重點是與倫理問題相關的討論。首先,人工智能的創作過程經常涉及使用版權材料,有時甚至包括私人內容。作為一名樂高設計師,我也曾接觸過大量版權材料,如樂高套裝、其他AFOL的MOC以及概念藝術。

普遍認為,藝術家透過觀察和學習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來提升自己的技藝是完全合理的。只要藝術家的作品有足夠的獨創性以避免抄襲,使用版權材料來發展自己的藝術表達被認為是一種合理乃至於版權材料的主要用途。

然而,這個論點建立在一個前提上:作為藝術家,你將個人特色融入你的作品,使其以一種人工智能無法模仿的方式變得獨一無二。(如果你從唯物主義角度審視這一辯論,並不認為人類的個性對創作過程有不可復制的影響,那麽這個觀點可能不成立。)問題變成了,對人類來說是否正確,讓人們從本質上是透過剪輯和混合版權材料而產出的機器獲利?

當考慮到大量非版權素材可供人工智能學習時,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如果我在開發人工智能,我可能會避免使用受版權保護的材料,更多是出於謹慎,而不是因為我確信這種做法等同於剽竊。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類創作的文字或圖畫都算作「藝術」,或擁有足夠的創新性,使其能明顯區分於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或能被轉化為樂高MOC。

雖然我認為我的一些MOC作品屬於藝術,但其他作品可能只是不同概念和技術的組合。這並不構成版權剽竊,那麽人工智能的情況是否就自動等同於版權剽竊?

如果能開發出一種能對MOC進行逆向工程並為之生成指令的人工智能,顯然會增加剽竊的風險。

還有一個與版權相關的、當前更加貼切的問題是,誠實地給予應有的認可,這是BrickNerd一直努力做到的。

如果你利用人工智能生成「MOC」,你或特許以認為自己是一個出色的設計師,但不應將設計歸功於人工智能。最好避免使用MOC這個術語,畢竟,如果不是你而是人工智能進行了設計,那麽你不應被視為該作品的首席設計師。

06

人工智能和解決方案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樂高積木的獨特魅力在於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點使它與其他藝術形式區隔開。

正如我幾年前在【反數碼建造者的自白】中提及的,解決問題是樂高建造過程的核心,因為它需要在系統的限制內尋找解決方案。因此,哪怕是最簡單的樂高作品也必須克服挑戰以實作組合。

這種過程的成就感是非常有價值的,而由人工智能建立的「MOC」顯然缺乏這種價值。顯而易見,就個人滿足感而言,人工智能無法替代親手搭建的體驗。

在這方面,我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人工智能是否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拿數學來說,任何電腦都能告訴你2+2等於多少,或者解出更加復雜的方程式。但人工智能能否自行發明微積分?

雖然我不是數學家,但這個問題引人深思。有些問題解決是基於已知方法進行的(例如2+2=4,4+4=8等),而另一類問題解決則是真正的創新,因為它尋求全新且不同尋常的方法。面對挑戰時,可能需要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坦白說,我不確定人工智能理論上是否能夠解決這類問題,或者它們是否需要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個人化方法。我傾向於認為,真正的問題解決超出了人工智能的能力範圍……但這是否也意味著開發新的建築技術超出了人工智能的能力?這還有待探索。

我確信的一點是,用更復雜的方法解決問題,打破常規,是樂高積木極具吸重力的一大原因。生活充滿了看似無處安放的奇特小部件,正如樂高積木一樣。使用手頭上的所有資源盡可能地發揮創意,正是樂高拼搭的精神所在。

樂高拼搭的美在於,有時因為你面對的限制,最終的作品反而更加出色。每位樂高MOC創作者追求的是從小處著手,達成大目標——這個過程中作為設計師的樂趣足夠使得搭建成為一項寶貴的體驗,即便人工智能「MOC」在競爭中勝出。

06

人工智能和數碼搭建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如果人工智能能與建築軟件結合,創造出數碼版的「MOC」,或者更難以辨認的是,創造出可以像任何手工搭建的樂高作品一樣被物理搭建並拍照展示的指令(正如我們之前提及的馬賽克設計工具能夠精確完成的任務),那麽這種技術的沖擊將是巨大且深遠的。

如果樂高社區還在爭論使用非樂高品牌的繩子是否可以接受,那麽他們無疑會對使用人工智能搭建的作品是否算作真正的樂高作品展開更激烈的爭論。

樂高愛好者似乎天生就非常重視搭建過程的純粹性——盡管我們的分歧通常是基於友好的討論,但這些依舊是分歧。我們該在哪裏劃定界限,我們應該劃定哪些界限,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那些劃定了不同界限的人?

請記住,我所設想的未來是人工智能更為先進,能夠生成符合樂高系統要求的設計,因此與能夠生成可實際搭建和展示的數碼MOC或指令的人工智能之間沒有區別。目前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樂高」影像對於稍有樂高知識的人來說,還是容易辨識的。

對於初學者來說,情況很簡單:隨著過程變得簡化,作品數量將增加。由AI創造的樂高作品將與傳統MOC爭奪有限的關註和展示空間,而你的第7934個追隨者可能永遠不會看到你的作品,或者僅僅是匆匆一瞥就被AI產生的大量內容所淹沒。

隨著近年來樂高愛好者人數的爆炸性增長,社區已經開始感受到這一趨勢的加劇:外面的作品太多,無法一一欣賞,人們必須有足夠的自律來篩選想要關註的內容,並避免那些感覺不那麽吸引人的內容和平台。

隨著樂高社區的發展,它的聯系不可避免地變得更加松散。搭建者們根據興趣、地理位置或其他優先考慮因素進行分組。當然,這種情況一直存在,但從我的觀點來看,搭建者們對其他群體的了解和興趣似乎在減少。

對每一個出色的MOC進行評論,甚至僅僅是觀看每一個優秀的作品,已經變得不可能,因此與小團體互動、分享有意義的反饋並共同努力實作共同目標成為了常態。

拋開我在BrickNerd采訪和為其他地方撰寫文章時的互動不談,我可以準確地說,與十年前相比,我今天與更少的搭建者進行互動,但通常與那些保持聯系的人有更密切的聯系。

這不是問題,只是變化而已。隨著人們越來越希望真正了解搭建者以便深入了解他們的創作過程,人工智能樂高建造的趨勢將會加劇。

因此,我預見人工智能搭建將推動樂高搭建者向小團體發展的現有趨勢。這一趨勢與社交媒體的總體發展相符,大型公共平台正在變成關註名人和影響者的地方,而私下與朋友的互動則越來越多地透過私人訊息和網絡應用程式進行。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即使人工智能樂高作品在社交媒體上占據主導地位,我們仍然會尋找與他人聯系的方式。

至於其他預測,我不敢肯定。了解樂高大會如何對基於人工智能指令的構建制定標準,或者MOC網誌網站是否會擴充套件到展示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樂高構建,或樂高建造者們將如何對待人工智能生成的樂高作品,將是非常有趣的——尤其是當物理樂高構建基於這些指令搭建時。

07

人工智能和MOC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雖然我無法準確預測樂高社區(特別是搭建社區)對人工智能創造的樂高作品的反應,但我想提出一些建議。

我們應該在自主創造MOC的搭建者與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指令(或僅僅釋出人工智能生成的影像)的搭建者之間做出明顯區分。這種區別與實體搭建者和數碼搭建者之間的差異截然不同。

不論是實體還是數碼搭建者,他們都參與了創造過程,而人工智能「搭建者」並非如此。這種差異更類似於僅僅按照說明書搭建套裝的樂高粉絲與創造MOC的粉絲之間的區別。簡單地復現場景並沒有問題,但假裝這種體驗與創造MOC的過程相同則是荒謬的。

同樣,認為人工智能搭建能讓更多人體驗到MOC的過程也是誤解。MOC涉及創造性過程和個人風格,而這正是人工智能取代的部份。盡管將人工智能視作向所謂「MOC民主化」的一步似乎很理想且包容,但實際上,人工智能只是MOC的一種替代形式,並未使MOC變得更易接近。它僅僅為那些沒有時間、興趣或能力從事MOC的人提供了另一條路徑。

再次強調,這本身並無不妥。如果每個人的興趣和才能都完全相同,世界將非常單調。不管怎樣,如果你喜歡使用樂高積木搭建,但不願自行設計,那麽購買套裝或讓人工智能為你設計指南是個好選擇。如果你喜歡欣賞樂高作品,但不喜歡親手搭建,那麽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影像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請明白,與其說你是一個MOCer,不如說你是一個創意的生成者。

我感到自己特別參與了這場討論,因為在【一個反數碼搭建者的自白】中,我倡導了透過降低成本來實作MOC的民主化——創造一個平等的競爭環境。因此,我認為值得強調的是,人工智能創造的樂高作品並不等同於MOC,也無法提供與MOC相似的體驗,正如擁有一個能夠舉起半噸重物的機器人並不等同於成為舉重冠軍一樣。

因此,對於我們這些熱衷於MOC的人來說,意識到人工智能搭建在個人表達或成就方面無法與我們的作品匹敵,並不需要感到內疚。這有助於我們認清它們真正的價值(或潛在價值):作為進入樂高世界的簡單彈板。

對那些有興趣嘗試使用人工智能進行搭建的人而言,這無疑是一次有趣的探索,也是一種在地下室構建城市或其他酷炫展示的新方式。但請記住,如果有一天你想將樂高搭建的樂趣提升為一種藝術形式,而不僅僅是一種休閑活動,那麽還有更多東西等著你去探索。

08

人工智能和樂高套裝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在我之前提到使用人工智能生成指令與搭建樂高套裝類似之後,有些人可能會擔心那些在丹麥比隆樂高總部夢寐以求的設計師職位。然而,他們短期內不會受到影響。

這主要是因為之前提到的意圖性的觀點。簡單來說,人工智能缺乏任何形式的動機。盡管這聽起來似乎是件好事,但當談到藝術創作時,這種缺失使得作品失去了深層次的含義。

如果你創作藝術不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沒有想要引發的情感,沒有希望激發的靈感,沒有想要傳達的信仰——那麽你最終不會實作、引發、激發或傳達任何東西。

樂高套裝的目標是帶給人愉悅和啟發靈感。這需要人類設計師的引導。人工智能可能成為輔助工具,幫助叠代設計或生成指南,但它不能替代創造力、意圖性或利用限制激發創造力的能力。

此外,搭建樂高套裝的體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技術和最終產品都旨在為搭建者帶來樂趣(與MOC不同,在MOC中,一些搭建者為了最終作品的美觀而忍受復雜的搭建過程)。再次強調,意圖性對於搭建過程中的樂趣至關重要,這也是樂高套裝將始終勝過人工智能生成指令的原因。

這並不意味著,人工智能指令開發過程的成本效益(至少在初期投資後)可能不會促使樂高套裝開發方式發生變化。對此,我對兩方面都了解不夠——目前的套裝是如何開發的,以及人工智能在生成指令方面的效能如何——無法做出準確預測。但我敢肯定,樂高設計師的位置是安全的。

09

人工智能會取代AFOL嗎?

The Future of LEGO: A Builder's Perspective on AI

至於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成人樂高愛好者(AFOL),這個問題值得探討。人工智能確實會影響樂高社區,作為一種工具,可能會改變我們構建MOC的方式。

但由於人工智能無法獨立創作MOC,它無法將創造力和個性融入其生成的內容中。歸根結底,AFOL設計師無可替代。人工智能無法替代設計過程中的成就感,也無法捕捉到我們想要與世界分享的藝術願景。

樂高迷的未來可能會因為社交媒體上的點贊減少、在瀏覽帶有不可能幾何形狀的人工智能影像時感到挫敗或者需要適應可能加劇MOC盜用的新軟件而發生變化。如果你是為了獲得點贊或快速賺錢而搭建或建立指令,那麽轉向人工智能可能是一個選項。

但如果你熱愛搭建的過程、享受反饋迴圈、喜歡與其他設計師互動,那麽就沒有理由改變。

MOC是一門藝術,而不僅僅是一項任務——而人工智能,就如任何工具一樣,僅僅是讓任務更高效,以便藝術更加璀璨。

*原文來自Bricknerd,酷玩潮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