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求便宜」到「防假貨」:我們與假貨的博弈
你可能沒喝過雷碧,但你一定見過印著「六個核彈」的飲料罐頭。網購時代,假貨換了張皮,依舊在互聯網的角落裏橫行霸道。
點開手機,從直播間裏價格虛高的「香港品牌」月餅,到社交平台上以次充好的「海外代購」奢侈品,再到電商平台上層出不窮的「高仿」服飾,利潤高達2400%假貨如同幽靈般,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防不勝防。
我們享受著網購帶來的便利,卻也不得不面對假貨帶來的困擾。一搜尋「網購假貨」,跳出的數碼和受害者們的抱怨真是讓人頭疼。
據統計,僅2020年,全國電商平台就處理了超過7700萬件問題商品,其中很大一部份都是假冒偽劣產品。
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制假技術的不斷升級,假貨已經從過去粗制濫造的「山寨貨」,演變為以假亂真的「高仿品」,甚至連專業人士都難以辨別。
面對日益猖獗的假貨問題,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麽,讓這些不法商家甘願鋌而走險,將黑手伸向消費者?
又是什麽,讓假貨問題如同頑疾般,屢禁不止?更重要的是,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該如何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在魚龍混雜的市場中,避開假貨的陷阱?
假貨無處不在,從「雷碧」到「小人國」
「老板,來瓶雪碧!」你興沖沖地接過飲料,卻發現瓶身上赫然印著「雷碧」兩個大字。
仔細一看,包裝設計和正品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品牌名被巧妙地「改頭換面」。這樣的場景,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
網購雖然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也讓假貨有了更多機會出現。過去,我們只能在實體店購買商品,看得見,摸得著,假貨相對容易辨別。
現在,動動手指就能買到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的商品,但也給了一些不法商家鉆空子的機會。除了「雷碧」這種一眼就能識破的低階仿冒品外,還有更多假貨隱藏在暗處,稍有不慎就會中招。
比如,你在網上看到一款「白菜價」的奢侈品包包,心動不已,下單後卻發現收到的貨做工粗糙,材質低劣,與正品相去甚遠。
更令人氣憤的是,當你想要維權時,卻發現商家早已「人間蒸發」。假貨真是無處不在,從小吃到衣服,從電子產品到奢侈品,幾乎每個行業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這些假貨不僅坑了消費者,還攪亂了市場,破壞了公平競爭的環境。還記得那些年,我們被「小人國」商品支配的恐懼嗎?
幾厘米長的「迷你」衛生紙,還沒巴掌大的「鎮宅」石獅子,這些看似搞笑的商品背後,卻隱藏著商家的不良居心。
他們利用消費者貪圖便宜的心理,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最終獲利的是他們,而承擔損失的卻是那些被蒙在鼓裏的消費者。
假貨背後的「貓膩」:暴利誘惑與監管漏洞
是什麽原因讓假貨問題如此猖獗?答案很簡單,卻也令人深思:暴利。
2020年,一場直播賣假貨的事件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註。主播在直播間裏聲稱自己銷售的是成本高昂的「谷飼牛肉」,並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吸引消費者搶購。
然而,經調查發現,這些所謂的「谷飼牛肉」實際上是成本低廉的合成肉,利潤率高達240倍。高利潤是商家冒險的動力。對於一些不法商家而言,制假售假的成本極低,而利潤卻高得驚人。
他們只需要購買一些簡單的器材和原材料,就可以生產出大量以假亂真的假貨,然後透過網絡平台銷售出去,從中牟取暴利。
除了高額利潤的誘惑,監管不嚴也是假貨問題難以根治的原因。一方面,網購平台的快速發展,使得監管部門難以對所有商家進行有效監管。
據統計,目前中國擁有超過1000萬家網店,而監管部門的人手和資源有限,難以對如此龐大的數量進行全面監管。
另一方面,一些平台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對商家的監管也較為寬松。他們知道平台上有賣假貨的,但裝作沒看見,甚至還提供幫助,從中牟利。
此外,制假窩點的隱蔽性和流動性,也給監管部門的打擊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這些窩點通常隱藏在偏僻的城中村或農村地區,流動性強,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監管部門很難對其進行精準打擊。
假貨的「變形記」:從奢侈品到食品,無處不在
如果說,「雷碧」、「六個核彈」這類假貨,還只是商家的小打小鬧,那麽高仿奢侈品和假冒偽劣食品,則是對市場秩序和消費者健康的嚴重威脅。
奢侈品,一直是假貨的「重災區」。高昂的價格、精美的設計,讓無數人為之心動,也讓不法商家看到了「商機」。
他們利用消費者「追求品牌」的心理,生產出大量以假亂真的高仿奢侈品,並透過各種渠道銷售出去。
這些高仿奢侈品,從外觀到細節,都力求與正品保持高度一致,甚至連專櫃的包裝、證書都能一比一仿造。
一些商家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還會使用真皮、真金白銀等材料進行制作,使得高仿品的成本進一步提高,售價也水漲船高。
高仿奢侈品的泛濫,不僅損害了正品品牌的聲譽和利益,也讓消費者真假難辨,防不勝防。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消費者明知是假貨,卻依然選擇購買,甚至將其作為一種「炫耀資本」,這無疑助長了假貨市場的囂張氣焰。
如果說,購買高仿奢侈品,只是滿足了一些人的虛榮心,那麽假冒偽劣食品,則是直接將消費者的健康置於危險之中。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食品安全直接影響每個人的利益。
然而,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不法商家罔顧道德和法律,將黑手伸向了食品領域,生產出各種假冒偽劣食品,從中牟取暴利。
「香精大米」、「假土雞蛋」,這些年,我們吃過的假食品,恐怕兩只手都數不過來。
商家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在食品中添加各種非法添加劑,甚至使用過期、變質的原材料進行生產,嚴重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2010年,那個「香精大米」的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關註。一些不法商家為了牟取暴利,在普通大米中非法添加工業香精,將其包裝成「泰國香米」高價出售。
這些香精大米聞著很香,但長期吃會對身體造成很大危害。
更令人氣憤的是,盡管監管部門對「香精大米」等假冒偽劣食品進行了嚴厲打擊,但這些問題依然屢禁不止,甚至出現了「死灰復燃」的趨勢。
這既有監管不嚴的問題,也有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的原因。
與假貨的博弈:消費者如何「避坑」?
面對假貨的「七十二變」,我們該如何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在魚龍混雜的市場中,避開假貨的陷阱,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首先,要克服貪圖便宜的心理,不要被「白菜價」的誘惑沖昏了頭腦。常言道,「便宜無好貨」,那些價格遠遠低於市場價的東西,往往有問題。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在網上買到的「小人國」商品嗎?
幾厘米長的「迷你」衛生紙,還沒巴掌大的「鎮宅」石獅子,這些看似搞笑的商品,其實都是商家利用消費者貪圖便宜的心理,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最終獲利的是他們,而承擔損失的卻是那些被蒙在鼓裏的消費者。
其次,最好選擇正規的購物渠道,比如品牌官方旗艦店或者信譽好的大型電商平台。這樣更安心。
這些平台對商家的資質和商品質素把關很嚴,能大大減少買到假貨的機率。當然,線下購物也有風險,有些不良商家會趁消費者不註意,用假貨冒充真品。
買東西時,要註意檢查包裝、標簽和標識是否完整,還要看看有沒有質素合格證。最後,要提高自身的維權意識,一旦發現購買到假貨,要及時保留相關證據,並向有關部門進行投訴舉報。
同時,也可以借助互聯網平台的力量,曝光商家的違法行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最近幾年,電商發展迅猛,出現了一種新職業——「打假人」。
他們專門透過網絡平台購買疑似假冒偽劣商品,然後利用自身專業知識進行鑒定,一旦確認是假貨,就向平台進行投訴,並要求商家進行賠償。
「打假人」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震懾了不法商家,也為消費者維權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打假」不能僅僅依靠「打假人」,更需要政府、平台、消費者共同努力,才能構建起一個健康、誠信、安全的消費環境。
結語:合力打擊假貨,共建誠信市場
假貨問題真的很復雜,不僅影響消費者的權益,還關系到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打擊假貨需要政府、平台和消費者齊心協力,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贏得這場戰役。
政府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完善法規,嚴打制假售假,提高違法成本,讓不法商家無處藏身。
還要加大對電商平台的監管力度,推動平台落實主體責任,建立嚴格的商品稽核機制和完善的售後服務,確保消費者的權益得到切實保護。
電商平台作為連線商家和消費者的橋梁,要切實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加強對入駐商家的資質稽核和商品質素監管,建立健全的消費者投訴處理機制,及時處理消費者的投訴,並對違規商家進行嚴厲處罰。
消費者自身也要提高警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貪圖便宜,選擇正規渠道購買商品,並積極學習相關的消費知識,提高辨別真假的能力。
同時,要積極參與到打擊假貨的行動中來,一旦發現假貨,要及時進行投訴舉報,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打擊假貨,這是一場長期的鬥爭,任務艱巨。
要打造一個公平、透明的市場,需要政府、平台和消費者共同努力。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讓假貨無處藏身,讓誠信成為市場的基礎。
資訊來源:
環球網——3·15晚會丨再次曝光:又見「香精大米」!「泰國香米」竟是香精勾兌而來?!
光明網——奧利傲、六大核桃、康帥博…年貨別買到"山寨貨"
電商報——直播賣貨騙局:利潤率高達2400%,「我只是摸準了消費者的心理」
中國青年報:「三只羊」退一賠三背後:牛肉卷賣出超4萬單,發貨公司7月已被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