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OpenAI的大模型Sora生成的效果逼真的影片隨即引人熱議。那個早就老生常談的問題再次被人們熱議: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能取代人類?
目前,我們可以看到商超內已經有一些掃地機器人承擔起清潔地面衛生的任務,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雛形階段。因為,確確實實,一台機器來回在商場打掃衛生,既省力,又省錢,不用阿姨去清潔地面了,是吧。另外,大家經常在新聞中看到的無人駕駛,其實在試點了。所以,不難看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有一部份由人類執行的機械性的、重復性的工作的確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例如:智能分揀、水下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的創新套用。
此外,去年年初引人註意的chatgpt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人創作新聞稿、故事文本、工作報告,進行邏輯推理、運算、敲程式碼等工作。這部份工作在將來隨著AIGC輸出的內容質素的提升,也會被取代。因為,早在2016年的時候,Alpha狗就已經憑借「邏輯推理」能力戰勝了南韓棋手李世石。
李世石可不是一般的圍棋選手,他曾獲得多項世界冠軍,在圍棋領域的能力非同小可。8年前人工智能程式就能擊敗這樣一個世界冠軍,所以,人工智能的「工作能力」也不是吹的。
故此,我認為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一些重復的、機械性的、在復雜惡劣的環境下從事的、精細化程度要求高的工種。不過,短期內,人工智能也不能取代另一類工作。那就是創作型的工作,例如文學、劇作、繪畫、音樂、哲學等需要人用情感和經歷、體悟等澆灌的工作。
其要做好這一類工作的前提是人工智能不僅要像孩子一樣產生自我意識,而且還需要長大、成熟,成為具備明事理、辨是非、懂生活、有感情、有閱歷、有喜怒哀樂、有創作思維、有共情能力、會思考、會決斷的一個智慧體。
比如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設定的人工智能HAL在發現太空人秘密商談重要事項時,他透過唇語明白了二人的心思。然後用程式除去了另一名太空人,電影中的HAL其實已經相當成熟了。因為他不僅可以分析判斷太空旅行途中所遇到的復雜情況,還能采取措施加以幹預,更何況他懂得了憤怒和恐懼。
而現實中,在目前乃至不遠的未來,人工智能還無法取代人類所從事的創造性工作。當然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說,對各種行為司空見慣、產生智慧的人工智能可能也會在創造性的領域取代人類。不過,這需要很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