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充電新寵:移動充電機器人帶來無限可能性

2024-10-14科技

移動充電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充電方案的新選擇

在剛結束的「十一」黃金周,新能源汽車充電難的問題再次成為熱議焦點,長時間排隊等候令人頭疼。然而,一種新現象悄然出現——越來越多的高速服務區開始引入移動充電機器人。金山區的智能移動充電機器人首次投入使用,江蘇的高速服務區透過移動充電車和機器人協作,充電速度提升了35%。這種情況成了長假期間高速公路上的新風景,過去是「車找樁」,如今變成了「樁找車」,充電技術的變革正在逐漸解決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難題。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充電需求也水漲船高,移動充電機器人作為輔助力量,勢必在更多領域展開商業營運。行業預測顯示,到2025年,全球移動充電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數百億,行業專家李誌平對此充滿期待。他指出,移動充電機器人的核心是其儲能能力,因此其盈利模式與傳統充電樁有很大不同,不僅可以收取充電服務費,還能用於車輛救援和提供電源給工廠、商鋪和家庭。不過,作為新興技術,移動充電機器人仍面臨諸多挑戰,比如高額的制造和營運成本、套用場景不足、法規缺失以及補貼政策的不完善等。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的副秘書長仝宗旗表示,目前移動充電機器人技術尚在發展階段,技術成熟度和商業模式的探索還有待深入,需找到可持續的方法。移動充電機器人的搭載,令車主可以透過手機APP或掃描二維碼輕松召喚,車停好後,機器人便會移動到車輛旁進行充電。現階段,這些機器人分為兩類:一類由專人操作,是市面上的主流產品;另一種則是自動駕駛機器人,由於單台成本高達二三十萬元,使用較少,主要服務於高端商超和小區的地下停車場。

在今年的「十一」期間,多地的高速服務站已經引入這些移動充電機器人,以解決排隊充電的問題。在東部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如上海、江蘇等地,這種器材已經開始嘗試初步營運。例如,國網上海電力公司在G60滬昆高速的楓涇服務區投入了智能移動充電機器人,每台最多可在半小時內為新能源車充電80%。揚州供電公司與其他部門聯合在S49新揚高速的陳集服務區引入另一款移動充電機器人,其儲存容量為150千瓦時,充滿後可為4輛新能源車提供完整的充電服務,400公裏續航僅需50分鐘。

一位在陳集服務區體驗過的車主表示,開電車出行最擔心的就是充電排隊,現在充電樁、移動電源車和充電機器人都相繼投入使用,確實緩解了這一困擾。根據仝宗旗的分析,移動充電機器人的主要套用場景包括高速公路應急和小區、商超的停車場等,因某些地方無法或者不便設定充電樁而派上用場。盡管服務靈活,移動充電的使用還是受制於其展現的高成本,一般多用於高檔小區和商超。

充電市場中出現移動充電機器人其實是對目前充電基礎設施不足的直接回應。公安部的統計顯示,截止2024年6月,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2472萬輛,然而充電設施總量卻僅有1024.3萬台,充電樁與新能源汽車的比例高達1:2.4,顯然,充電基礎設施無法滿足需求。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日益增加的背景下,充換電配套設施的建設進度顯然跟不上,充電樁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同時,充電設施的品質也令人堪憂,布局不合理、營運不規範等問題層出不窮。

與之對比,移動充電機器人作為新興技術具備了一些優勢。它們不僅充電速度快,而且不受固定停車位的限制,大大提升了充電的便捷性。數據顯示,移動充電車的平均充電效率相比傳統充電樁提升了約30%。服務模式的創新更是實作了從「車找樁」到「樁找車」的重要轉變,將固定充電樁的不足彌補得更為完整,同時也能響應國家的綠色低碳政策,每台移動充電車每年能減少約50噸的碳排放。

雖然移動充電車優勢明顯,但其生產和營運成本依然偏高,其中研發、制造與維護費用屢屢上漲。根據行業分析,投資移動充電機器人所需的初期成本大概是固定充電樁的1.5到2倍,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規模化生產,未來有望實作逐步降低。管禮慶作為安徽易加能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指出公眾對移動充電車的認知度仍相對較低,目前只有約10%的新能源汽車使用者對移動充電車有所了解。與此同時,相關法規和標準尚未完善,這給其推廣帶來了不少困難。公司正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以便推動政策落地,加速行業發展。

移動充電機器人的市場參與者越來越多,這種新補能方式最早是由大眾汽車提出的。2018年,大眾正選了移動充電機器人的概念;2019年在德國推出了第一批移動充電站。國內企業則在2020年陸續進入這一領域,最早入局的包括享奕自動化、動進智能等。此後多家創業公司和能源公司也相繼加入,相關統計顯示,到2024年,中國相關參與企業已超過40家。參與者中,主機廠包括一汽紅旗,能源企業如國家電網、能鏈智電、國軒高科等,機器人企業還有蠶叢機器人、海宏科技,創業公司如行深智能、找樁科技等。不少企業已在全國範圍內投放了移動充電機器人,易加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截至目前已在15個省、80多個城市投放1233台,服務了超過50萬人次,並已向海外市場邁進。

當然,依然有些業內頭部企業對這一市場持保留態度,有人認為,面對未來的自動駕駛汽車,過多資源投入移動充電機器人有些不合時宜。仝宗旗對此表示,未來移動充電機器人在合適的場景中有可能會有套用,但主流充電方式依舊是在社區和公共場所緩慢充電和快速充電的結合。

綜上所述,移動充電機器人的出現為新能源汽車的充電市場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反映出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後現狀。如何在未來平衡市場需求與技術發展,將是值得關註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