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林安梧:「人工智能」時代「文明互鑒」之可能——從文化的「主體際性」說起

2024-08-29科技
「人工智能」時代「文明互鑒」之可能——從文化的「主體際性」說起
【本文系第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學術成果】
林安梧,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台灣元亨書院院長
一、引言:從「文明的沖突」到「文明互鑒」
在探討從「文明的沖突」到「文明互鑒」的轉變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回顧歷史的發展軌跡,還要展望未來的趨勢和挑戰。從近現代到後現代的科學革命,再到人工智能的時代,這一過程不僅是科技的進步,也是全球文明交流和互動方式的深刻變革。
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1927—2008)在其著名的「文明的沖突」理論中指出,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和對立是國際沖突的主要來源。這一觀點在冷戰後的世界秩序中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人們開始意識到文明之間不僅存在沖突,更有相互學習和借鑒的可能。「尼山文明論壇」等國際交流平台,正是這種文明互鑒理念的具體實踐。透過這些平台,不同文明的代表可以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對話,增進理解和尊重,促進和平共處。
人工智能的時代為文明互鑒帶來了新的意義和可能性。AI技術的發展使得跨文化交流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例如,AI轉譯工具可以幫助人們克服語言障礙,實作更廣泛的文化交流。同時,AI也可以用於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透過數碼化技術保存和展示各種文化形式。然而,AI時代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文化同質化的風險和演算法偏見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在推動技術發展的同時,也要關註其對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從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變遷,我們見證了從「全球化」(Globalization)到「在地全球化」(Glocalization)的轉變。全球化曾被視為一種同質化力量,導致地方文化的邊緣化。然而,隨著人們對文化身份和地方特色的重視,「在地全球化」成為一種新的趨勢。這種趨勢強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和發展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透過將全球視野與地方實踐相結合,我們可以實作一種更加平衡和包容的全球化。
總之,從「文明的沖突」到「文明互鑒」的轉變是一個復雜而深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關註科技的進步,還要重視文化的交流和互動。透過建立更多的國際對話平台,利用AI等新技術促進文化交流,以及推動「在地全球化」的理念,我們可以期待一個更加和諧共生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不同文明之間的互鑒和學習將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
二、「主體際性」之意義及其在變革時代的重要性
主體際性(inter-subjectivity)是一個深植於哲學和社會科學的概念,它探討的是個體之間的相互理解與溝通的可能性。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現象學創始人艾德蒙德· 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存在主義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工作。胡塞爾強調了意識的主觀性和經驗的直接性,而海德格爾則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人的存在與其世界的關系。主體際性的概念在這些哲學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主體際性的核心在於,它認識到個體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處於一個相互聯系和影響的網絡之中。在這個網絡中,個體的理解和行為受到他人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他人。這種相互作用和影響是實作有效溝通和理解的基礎。在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主體際性尤為重要,因為它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如何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異,以及如何在差異中找到共同點。
主體際性的實作依賴於幾個關鍵要素:
共同語言:語言是人類溝通的基本工具,共同的語法、詞匯和語用規則使得不同個體能夠交換資訊和思想。在跨文化交流中,即使使用的是同一語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導致語言使用的差異,因此理解和尊重這些差異是實作主體際性的關鍵。
共享文化:文化是人類共同生活的產物,它包括了價值觀、信仰、習俗和行為模式等。共享的文化背景有助於個體之間建立共同的理解框架,從而促進相互理解和溝通。然而,跨文化交流中的挑戰在於如何超越文化的差異,實作真正的相互理解。
相互尊重和開放心態:在任何形式的交流中,相互尊重和開放的心態都是必不可少的。這意味著個體需要願意接受和理解不同的觀點和文化表達,即使這些可能與自己的習慣和信仰相沖突。
共同價值觀:雖然不同文化之間存在差異,但人類社會中也存在著普遍的價值觀,如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由的追求和對公正的渴望。這些共同的價值觀可以作為跨文化交流中的橋梁,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找到交流的基礎。
主體際性在傳統文化交流中的基礎作用體現在它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提供了一種相互理解和溝通的機制。透過共同語言的運用、共享文化的理解、相互尊重的態度以及共同價值觀的追求,個體能夠在跨文化的環境中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和深層次的理解。這種理解不僅限於表面的交流,更涉及到對不同文化深層次價值和信仰的尊重和接納。
在現代社會,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主體際性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它不僅是個人層面溝通的基礎,也是國際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基石。透過培養主體際性,我們可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和尊重,推動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AI技術對「主體際性」的影響
AI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在自然語言處理(NLP)和機器學習領域的突破,對主體際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技術不僅改變了我們溝通的方式,還極大地促進了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和深度。
首先,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使得機器能夠理解和生成人類語言,這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透過高級的演算法和大量的數據訓練,AI現在能夠辨識語言中的細微差別,包括語境、情感和意圖,從而提供更加準確和自然的轉譯。例如,谷歌轉譯和DeepL等AI轉譯工具,能夠即時轉譯多種語言,說明人們跨越語言障礙,進行有效溝通。這些工具不僅提高了轉譯的準確性,還大大加快了轉譯的速度,使得即時溝通成為可能。
其次,AI技術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套用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語言轉譯。AI可以透過學習不同文化的特定表達方式和習慣,說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適應不同的文化環境。例如,一些AI交流助手能夠提供文化背景資訊,說明使用者避免文化誤解和沖突。此外,AI還可以透過分析大量的文化資料,提供個人化的文化交流建議,從而幫助使用者更加有效地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
AI技術透過提供即時轉譯、文化知識庫和智能交流助手等功能,顯著降低了文化交流的物理和心理障礙。在實體層面,AI技術消除了語言的隔閡,使得不同語言背景的人們能夠輕松溝通。在心理層面,AI技術幫助人們克服了對未知文化的恐懼和誤解,促進了更加開放和包容的交流態度。
然而,AI技術在促進主體際性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挑戰。例如,AI轉譯可能會遺失原語言中的一些文化內涵和細微差別,導致資訊的失真。此外,過度依賴AI技術可能會削弱人們學習新語言和文化的動力,從而影響跨文化理解的真實性和深度。
總之,AI技術對主體際性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極大地促進了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和質素。透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套用,AI有望進一步降低文化交流的障礙,促進全球範圍內的理解和合作。然而,我們也應該意識到AI技術的局限性,並努力尋找平衡點,確保在利用技術的同時,不忽視人與人之間真實、深入的交流和理解。
四、AI時代「文明互鑒」所面臨的挑戰
在AI時代,文明的互鑒面臨著新的挑戰。盡管AI技術在語言處理和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其對文化深層含義的理解仍然有限,這可能導致誤解或溝通不充分。此外,隨著AI在全球範圍內的廣泛套用,有人擔心它可能加劇文化的同質化,減少文化多樣性。
首先,AI對文化深層含義理解的局限性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文化不僅包括語言文字,還包括非語言的交流方式,如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語調等,以及深層的文化價值觀和傳統。AI雖然能夠處理和轉譯語言,但對於文化的非語言元素和深層含義,其理解能力仍然有限。例如,AI可能無法完全捕捉到語境中的微妙差異,或者理解某些文化表達中的隱喻和象征意義。這種理解的局限性可能導致跨文化交流中的誤解,甚至可能加劇文化間的隔閡。
其次,擔心AI可能加劇文化同質化的問題也引起了廣泛關註。隨著AI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尤其是透過社交媒體和內容推薦演算法,人們接觸到的資訊和文化內容可能變得越來越相似。這種趨勢可能導致某些主流文化被放大,而少數和邊緣文化則被邊緣化。AI技術可能無意中推廣某些文化模式和價值觀,從而影響文化多樣性。這種文化同質化的趨勢可能對全球文化的豐富性和多元性造成威脅。
探討AI技術對文化多樣性的潛在威脅,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考慮。一方面,AI技術可以透過提供更多的語言支持和文化交流工具,幫助保護和傳播少數和邊緣文化。例如,AI轉譯工具可以幫助這些文化更好地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交流,提高其能見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AI技術的演算法偏見和數據偏差可能導致某些文化被不公平地邊緣化。例如,如果AI訓練數據中缺乏對某些文化的代表性,那麽AI生成的內容可能無法充分反映這些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總之,AI時代的文明互鑒面臨著復雜的挑戰。AI技術對文化深層含義的理解局限性可能導致誤解和溝通不充分,而AI可能加劇文化同質化的擔憂也值得我們關註。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我們需要不斷改進AI技術,提高其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和尊重,同時也要警惕AI可能帶來的文化同質化風險。透過跨學科的合作和全球對話,我們可以探索如何在AI時代保護和促進文化多樣性,實作真正的文明互鑒
五、面對AI技術之使用及文明沖突,應有的策略與建議
在當今這個由人工智能(AI)技術驅動的時代,我們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AI的快速發展不僅改變了經濟、社會和文化的運作方式,也對文明的交流和沖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我們必須采取積極的策略和建議,以確保AI技術的正確使用,並促進文明間的理解與尊重。
首先,強調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是至關重要的。AI雖然能夠處理和分析大量的數據,但它缺乏人類對文化細微差異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我們需要加強文化教育,提高人們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尊重。這不僅包括學校教育,還包括公共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機會。透過教育,我們可以培養出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公民,這對於緩解文明沖突和促進文明互鑒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我們應該提倡對AI技術的審慎使用,保護文化多樣性。AI技術的套用往往伴隨著文化同質化的風險,這可能導致地方文化的邊緣化和消失。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需要在AI開發和套用中融入更多的文化敏感性和多樣性考慮。這意味著在設計AI系統時,要考慮到不同文化的價值觀、習俗和語言,並確保技術能夠尊重和保護這些文化特質。
此外,鼓勵AI開發者在設計中融入文化多樣性的考慮也是必不可少的。AI開發者應該在設計過程中考慮不同文化的特點和需求,開發出更加包容和多元的AI套用。這可能涉及到開發多語言的AI界面,或者設計能夠理解和適應不同文化背景使用者需求的演算法。透過這種方式,AI技術可以成為促進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橋梁,而不是造成隔閡和沖突的工具。
總之,應對AI技術的使用及文明沖突,我們需要采取多管齊下的策略。透過強化文化教育,我們可以培養出具有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公民;透過提倡對AI技術的審慎使用,我們可以保護和促進文化多樣性;而鼓勵AI開發者在設計中融入文化多樣性的考慮,則可以確保AI技術能夠服務於全球文明的和諧共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關註技術的進步,還要重視文化的價值和意義,以實作一個更加包容、和平與繁榮的世界。
六、AI時代的遭逢:重視「主體性」,實踐「主體際性」
在AI時代,文明互鑒的機遇與挑戰並存。AI技術的發展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工具,使得知識、藝術和思想的傳播變得更加迅速和廣泛。然而,這種技術驅動的交流也可能導致文化的同質化,削弱了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因此,我們在利用AI促進文明交流的同時,必須警惕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並采取措施保護和尊重每個文化的獨特價值。
為了實作技術發展與文化保護之間的平衡,我們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這包括政策制定者、技術開發者、教育工作者和文化遺產保護者等。我們需要在AI技術的設計和套用中考慮到文化的多樣性,確保技術不僅能夠促進交流,還能夠支持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此外,我們還應該加強文化教育,提高公眾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尊重,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公民。
華夏文化自古以來就強調「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認為文化是透過人文的觀察和學習來實作天下大同的過程。【易經】賁卦中的「文明以止」則提醒我們,文明應該有所節制,不能無止境地擴張和同化。這引出了「知止的文明」與「不知止的文明」的概念,前者強調自我克制和尊重他者,後者則可能導致文化的沖突和失衡。
文化的「主體性」指的是每個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應該被尊重和保護。而「主體際性」則強調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對話,透過相互理解和學習,實作文化的共生和發展。在AI時代,我們需要更加重視文化的「主體性」,同時積極探索和實踐「主體際性」,以確保文明互鑒能夠健康、多元地發展。
總之,AI技術為文明互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文化同質化的風險。我們需要采取積極的策略和措施,平衡技術發展與文化保護,確保在人工智能時代,文明互鑒能夠健康、多元地發展。這不僅需要技術上的創新,更需要文化上的智慧和全球公民的共同努力。
七、結語:廿一世紀人類文明的瞻望──華夏文明「知止」智慧的關鍵性
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浪潮中,中華文明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價值,正逐步展現其對世界的重要貢獻。這種貢獻可以從「知止的文明」與「不知止的文明」以及文化的「主體性」與「主體際性」這些核心概念中得到深刻的闡釋。
首先,「知止的文明」強調的是一種自我克制和內省的文明態度。這種態度認識到文明的發展需要有節制,尊重自然和社會的界限。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蘊含著這種「知止」的智慧,無論是在哲學、文學還是藝術中,都能看到對和諧、平衡的追求。在當代世界,這種智慧對於解決全球化行程中的諸多問題,如生態危機、文化沖突等,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其次,文化的「主體性」是指每個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應該被尊重和保護。中華文明的主體性體現在其深厚的歷史傳統、哲學思想、語言文字和藝術創作中。特別是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的象征,其獨特性不僅在於方塊字的形式,更在於它以存在為本位,蘊含著豐富的影像和意象。這種以存在為中心的思維方式與西方的Logoscentrism(以語音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獨特視角。
有了主體性,才有主體際性。主體際性強調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對話,透過相互理解和學習,實作文化的共生和發展。中華文明在尊重自身主體性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到全球文化交流中,透過對話和合作,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從而推動世界文明的進步和發展。
因此,在二十一世紀,中華文明對世界的貢獻不僅體現在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哲學智慧,更在於其對全球文化交流和文明進步的積極參與。中華文明的「知止」智慧、主體性和主體際性,將繼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展現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為世界的和諧與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