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Sora橫空出世 互聯網大廠將卻未來幾年的命運交給了?

2024-02-21科技

作者:perry

2024年新年伊始,2月16日,OpenAI公司釋出了全新的影片生成AI大模型Sora,該模型可以透過文本快速制作出一段長達60秒的影片,影片中可以呈現多個角色、特定動作以及復雜場景。

Sora的出現震動了全球科技圈,OpenAI給互聯網大廠帶來極大的壓力。

而這一結果,則是在技術和房地產之間,互聯網大廠做出了集體選擇。

技術or房地產? 互聯網大廠的選擇

Sora的出現並非偶然。

考慮到開發人工智能系統極其昂貴,其龐大的運算能力需要巨額資金的支持,同時,其短期內盈利也絕非現實,因此OpenAI剛成立的時候就是一家以非營利研究為宗旨的公司。早在2015年OpenAI成立之初,由Elon Musk(埃隆·馬斯克)、Sam Altman(山姆·奧爾特曼)、Greg Brockman(格雷格·布羅克曼)、Wojciech Zaremba(沃伊切赫·紮倫巴)、Ilya Sutskever(伊利亞·蘇茨克維爾)和John Schulman(約翰·舒爾曼)共同發起的時候,就明確表示,OpenAI是開發安全且開放的AI工具,以賦予人們權力(而不是消滅人類)。

直到2019年,OpenAI陷入資金危機的時候,OpenAI才宣布改組成一家「營利公司」OpenAI LP以吸引更多投資。即「有上限利潤」組織,這是「營利和非營利的混合體」。

與此同時,OpenAI迎來了微軟的大筆投資:

2019年,微軟向OpenAI投資了10億美元,為OpenAI提供支撐大模型開發所需要強大算力的伺服器;

2021年,微軟又向OpenAI追加了20億美元的投資;

直到2023年12月,OpenAI憑借聊天機器人ChatGPT一炮而紅,微軟順勢在2024年1月增加投資100億美元。

大筆投入技術,這讓微軟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

微軟2023年10月底公布的財報顯示,微軟 「智能雲」業務(包括Azure、GitHub、伺服器產品、企業和雲服務)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19%,雲業務的拳頭產品Azure營收同比增速重新回到29%的高位,結束了連續7個季度的放緩趨勢。

其實不僅是微軟,老牌科技公司蘋果也一直大筆投向科技:

2月初,蘋果公司推出的虛擬現實器材Vision Pro正式發售,雖然第一代產品並不完美,但其可用度和操控性在一眾虛擬現實產品當中已經是佼佼者,並且讓許多消費者看到了虛擬現實器材成為下一個時代的流動通訊器材的潛力。

與互聯網大廠的選擇相比,二者的偏好一覽無遺:

技術投資時間漫長且很難實作盈利,本質上來說,技術研發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不僅需要大量資本,更需要投入幾年甚至數十年,這一點從三星早年研發芯片可以觀察,動輒幾十億上百億的投入幾年,這一度導致三星陷入危機,熬過這個階段之後,三星芯片的地位牢牢穩固,三星依靠護城河發展至今。

然而,房地產則相對風險較小,且更容易一本萬利,一次性投入,進而實作多年的房租營收,雖然利潤率比較低,然而風險也足夠低。

於是,在技術與房地產之間,最具創新風格的互聯網大廠集體選擇了房地產。

當然,作為企業來講,這個選擇無可厚非,無非是降本增效,降低風險,然而,這也意味著,他們已經告別了以前的創新精神。

觀察互聯網大廠的發展歷史就會發現,盡管時代在變換,但是互聯網大廠愛買地的意願似乎從來沒有消散過。

早在門戶時代,買地就是大廠發展的「標配」,2006年,移動時代還未來臨時,當時的互聯網「三劍客」之一的搜狐,就斥資2.77億美元購入五道口的搜狐大廈,2010年又拿出至少20億元購入中關村搜狐媒體大廈,按照目前的房價來看,大廈的價值早已高出搜狐公司市值數倍,不得不說,張朝陽投資地產還是別具慧眼的。

之後,互聯網與地產業的發展,似乎交融在一起,土地的買方中,互聯網大廠一直是常客。

2024年開年,一則訊息火爆。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官網發出公示,騰訊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底價摘得海澱區學院路北端A、B、C、J地塊B4綜合性商業金融服務業用地、B23研發設計用地,成交金額64.2億元。對此,騰訊方面表示,本次交易將主要用於滿足公司對辦公用地的需求,為公司員工提供穩定集中的辦公場所,而在此之前,騰訊還曾拿下海澱區西北旺東路10號地塊建設騰訊北京總部大樓,該專案於2019年建設完畢投入使用,總投資18億元。

事實上,隨著房產政策的不斷變化,房企與互聯網「大廠」對於拿地的態度已截然不同。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受一系列政策的影響,房企投資力度開始大幅下降,百強房企中,全年拿地總額同比下降21.5%。從數據上來看,在Top100房企中,大多數是中小型房企,拿地金額占比為10.7%,而在2022年時,雖然民營房企的成績也不夠理想,但還能有一家位列Top10中,但在2023年已無一家躋身。

2024年1月份中國房地產企業新增貨值TOP10

與房地產企業的謹慎不同,互聯網「大廠」則是在激進拿地。例如此次拿地的騰訊,從其2006年第一次「跨行」,到如今,在不動產領域的花費至少高達數百億元。而這在互聯網行業中,只是「常規操作」,除騰訊以外,在近1年內,華為、京東、阿裏巴巴等多家互聯網「大廠」均有拿地動作,相較於傳統房企,大廠們的買地速度明顯快得多。以京東來看,2023年2月,京東以31.12億元底價奪得北京亦莊新城一宗地塊,該地塊對面為京東集團總部大廈,除了商業用地外,居住地塊也包含其中,2021年6月18日,京東又聯合卓越,在上海首批集中供地中,以接近100億元競得上海普陀237坊地塊。另外,買地陣營中,也有字節跳動的身影,從其90億元收購大鐘寺中坤廣場,到20.42億元拿下上海楊浦東外灘平涼街道1街坊南塊,近幾年字節共斥資約228億元,拿下的6個專案總建面近百萬平方米,基本都為「總部級」。2020年6月,字節跳動全資子公司深圳今日頭條科技有限公司,以10.82億元在深圳粵海街道拍下一宗商業用地。

互聯網大廠變身「地主」究竟為何?

表面上,各「大廠」買地都有「合理」的理由。

「大廠」們踏上數碼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後,員工數也直線攀升,「居無定所」的狀態既不符合身份,對於員工來說,也有諸多不便。因此,「安置」員工是原因之一。以字節跳動為例,截止到目前,其員工數已達到16萬左右,若沒有穩定的辦公場所,很難想象16萬人來回奔波是怎樣的光景。與之相同的還有小米公司,在小米總部封頂完成後,創始人雷軍曾激動表示:「北漂,奮鬥9年多,終於買房了」。

也有某巨頭表示拿地是為了準備內部購房福利,但其內部員工則表示:「這好訊息我們一點沒聽說」。

深入來看,「大廠」們買樓的深層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1.「買地蓋樓能盈利」

這是2010年在搜狐媒體大廈建成時,張朝陽自信對外放出的「豪言壯語」。不過,搜狐是有底氣說這句話的。地產作為銀行、資本認可的優質資產,除了帶來盈利增值外,關鍵時刻還可「求生」,例如聯想。

在並購摩托羅拉手機業務後,聯想資金量驟降,而當時受行業整體發展的影響,其主營業務PC的發展也陷入困境,聯想彼時承受著巨大的壓力。2016年5月到2017年3月的半年時間內,聯想先後出售旗下3棟大樓和地產公司融科智地的全部股權,換來約180 億元的收入,這極大地緩解了企業發展的壓力。

當然,世事無絕對,樂視就是地產投資失敗的「前車之鑒」,不管是斥巨資購買莫幹山的多塊土地計劃用作樂視生態汽車產業園,還是購買北京世茂工三,最後均因樂視「爆雷」而流產,可謂賠得血本無歸。

2.大而不強,地產護城河相對穩固

「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土地是「恒產」的最佳代表。

互聯網大廠,大,是事實,員工數均在幾萬、十幾萬,同時,依靠自己龐大的資金量,形成了矩陣,如「阿裏系」「騰訊系」等等,市值在巔峰時,也可與全球互聯網巨頭「扳手腕」,但是大而不強,也是事實。很多巨頭只是在國內強悍,放到國際上來看,並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若僅依靠不斷叠代來發展,其天花板肉眼可見。而依靠土地投資來構築企業發展的「護城河」或許是最佳方式,要知道,大廠們拿到的地塊一般都是核心地段,一方面可作為資產未來增值的「彈藥庫」,另一方面,在周期下行時,土地上的房產可帶來保值,同時,為了吸引大廠「落戶」,政策一般都會給予傾斜和優惠,這筆投資怎麽算都不會虧。

地產政策能帶來發展前景?

從市場敏銳度、快速反應能力以及風險危機意識來看,互聯網大廠不容小覷。

近年來,房地產經濟模式已發生實質性改變,不動產存量經營和價值釋放,即將迎來一個屬於自己的全新時代。而作為資訊接收前沿的互聯網行業,靈敏的大廠們當然會先發制人,提早行動。

同時,房地產發展的後續走向,是值得期待的:

一方面,目前庫存周期已接近底部,但由於不同領域的庫存周期不一致,供需改善程度不一,導致恢復轉型的速度並不均衡。對於大廠來說,此時拿地,無疑是「天時」。

而另一方面,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以及對於行業的結構調整,都可看出,國家對於房地產行業改革的決心,對於投資房地產有一系列的政策利好。而對於人工智能、數碼經濟、新能源等朝陽產業,國家也開始大力扶持,並逐漸促進產業升級叠代的實作。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存量房地產將與各行業發生有機結合,逐漸實作「空間+內容+科技」的新模式。

另外,對於大廠來說,大量購買房地產,也是資產管理的一種手段,而商用房地產是一個「以終為始」的實作資產金融價值的過程。透過資產管理來打通資本市場融資與結束通道,實作資產價值的最大化和投資最佳化。

投資土地以及房地產可以給互聯網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和價值,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未來互聯網巨頭在房地產領域的布局有望進一步擴大,將成為該領域發展和變革的新興力量。但是,當依靠「取巧」便能使財報好看,利潤豐厚,又有哪家企業願意去真正思考屬於未來科技的發展前景與出路呢?投資土地與房地產,雖然構築起了「護城河」,但難免有些遺憾。

互聯網大廠在一向自譽為「創新」和「科技」的代表,在美國,諸如Meta、蘋果,在告別多年高速發展之後,將利潤大規模投入到了技術研發當中,形成技術壁壘,比如蘋果芯片就一直加大研發,微軟對人工智能的投入有目共睹,而房地產只是滿足辦公的需求僅此而已,然而諸多互聯網大廠卻將大筆資金投入到房地產當中,這也導致其研發和技術實力的削減。

告別了流量時代之後,深陷流量焦慮的互聯網大廠將何去何從?難道成為下一個「房地產大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