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觀察|普源精電、晶諾威等一批企業新入駐,前沿科技企業為何集聚臨港?

2024-10-11科技
「去年以來,我們的AR繞射光導波產品有了大幅增長,去年出貨超過10萬套,今年預計可以翻倍。」在2024上海國際消費電子展(Tech G)期間舉行的「投資臨港」臨港展區推介會間隙,鯤遊光電聯合創始人、研發總監樓歆曄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公司微納光學產品、激光雷達產品增長穩定,但近兩年在人工智能新一輪浪潮帶動下,智能眼鏡AR業務的爆發是新的期待點。
鯤遊光電成立近8年,專註於光電子技術領域,尤其是「晶圓級光學」的研發和套用。「這些年來得益於臨港管委會對鯤遊光電的大力支持,我們的一期和二期研發和生產基地得以在臨港順利落地。」樓歆曄介紹,鯤遊光電目前在臨港擁有一個約1萬平米的研發生產基地,包含百級超凈間、千級超凈間等,以及質素控制、資訊管理等完善的軟件平台系統和非常完備的人才儲備。
樓歆曄表示,紮根臨港不僅是這裏能滿足鯤遊光電對制造基地的嚴苛要求,公司研發力量也都布局在此,「兩者需要緊密配合。」鯤遊光電在臨港已實作了從研發設計、量產、生產品控、出貨等一系列完整閉環的IDM研發生產模式。
鯤遊光電亮相2024上海國際消費電子展臨港展區。本文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賀梨萍拍攝
實際上,鯤遊光電業務和臨港新片區當前重點構建的多個前沿產業均有交叉。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科處四級調研員傅張傑在上述推介會上介紹,到2025年,臨港新片區前沿產業產值規模將突破6000億元,其中包括智能汽車、高端裝備制造兩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集成電路、民用航空、人工智能和數據產業為主的數碼經濟產業3個五百億級產業集群。
傅張傑此次專門提及臨港人工智能產業,「人工智能是臨港主城區提升城市產業、集聚人氣的核心動力。」其表示,圍繞人工智能產業,臨港新片區打造「滴水湖AI創新港」,集聚人工智能企業270余家、從業人員5600人,產業規模約270億元。到2025年的總體目標為:實作制造業規模突破200億元、生產性服務業規模突破200億元;集聚AI企業300家、相關人才1萬人;將「滴水湖AI創新港」建設成為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新高地、國家人工智能產業重要集聚地。
傅張傑強調,從人工智能核心環節來看,臨港新片區目前智算芯片集聚度高、算力供給規模領先、軟件工具競爭力強、智能套用場景豐富、智能終端布局多元。
值得關註的是,就在國慶假期剛過之後,智駕科技龍頭地平線就迎來了好訊息,正式透過港交所聆訊,即將踏入港股市場。而早在2018年,地平線就在上海臨港註冊了一家子公司,2020年更是宣布投資近30億元,將車載AI芯片全球研發中心專案入駐臨港新片區國際創新協同區。
從臨港新片區人工智能產業的角度來看,作為國內首家汽車智能芯片前裝量產企業的地平線,也是上述提到的智算芯片領域中的重要貢獻者之一。可以說,包括地平線、寒武紀、燧原等在內提供的智算芯片,支撐著臨港新片區多樣化的AI場景需求。
此次在上海國際消費電子展(Tech G)上,由商湯元蘿蔔、易博智、滴水智行、鯤遊光電、普源精電、知從科技、中浦慧聯等7家在地企業,以及臨港科技城、港城集團、金橋臨港、張江臨港共4家開發主體共同組成的「臨港展團」也共同亮相。
商湯元蘿蔔亮相2024上海國際消費電子展臨港展區。
專業從事汽車電子基礎軟件產品開發和相關技術服務的知從科技在臨港紮根已近7年。知從科技總經理陳榮波此前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采訪時即談到,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快速普及,最終給本土基礎軟件企業的成長帶來了機會。而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近年正在臨港迅速崛起。
知從科技方面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最新表示,除汽車之外,公司正逐步開拓電子控制基礎軟件在復雜智能器材,如人形機器人、航空航天、eVTOL(無人駕駛載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今年以來也已有相關簽約。
值得關註的是,在上述推介會現場,4個新專案簽約宣布入駐臨港新片區,前沿產業再添「新血液」。4個專案分別為美泰捷龍臨港研發中心專案、普源精電臨港中心專案、晶諾威研發制造基地專案、臨科智華來數加工基地專案。
其中,美泰捷龍是一家以水下機器人、自主航行器的產品研發、設計、生產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是西工大航海學院科技成果轉化專案;普源精電是半導體測量龍頭企業,在金橋臨港綜合區投資5.3億元,客製1.6萬平方米物業設立上海研發總部;晶諾微從事光學檢測和測量設計、研發和生產,為客戶提供客製化的器材及工藝解決方案,入駐後將進行光學檢測及測量器材研發制造;臨科智華則是一家數據智能解決方案服務商,在臨港新片區建設全球領先的AI來數加工基地。
就如何進一步集聚更多前沿企業,臨港新片區能給出的早就不僅限於有競爭力的產業政策。
傅張傑以人工智能為例提到,「場景與產業聯動,是臨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核心抓手。」其表示,臨港針對人工智能企業開拓本地套用場景,給予訂單協同采購支持,同時發揮新片區制度優勢,在自動駕駛、數據跨境流動、國際算力排程、海外人才便利等方面「試制度、探新路、測壓力」。
政策、場景、訂單……臨港新片區招攬和助力優質企業的維度仍在不斷拓寬。就在今年9月,臨港新片區招商引資企業服務工作推進部署會召開,上海臨港新片區國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籌)(下稱「國際投資發展公司」)、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招商服務一體化平台揭牌。
國際投資發展公司(籌)總經理李向聰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最新表示,公司籌建工作預計將於今年11月全部完成,將以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為導向。屆時,招商團隊還將和基金團隊「合並上班」,這或將意味著「招投聯動」效應進一步放大。
臨港新片區掛牌成立五周年以來,規上工業產值年均增長34.6%,全社會固投年均增長33.4%,制造業投資總額年復合增長率33.6%,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45.3%,已成為上海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新引擎。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