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生氣’、‘不怕挨打’、‘業務更熟練’、‘不會磨洋工’......銀行真的需要‘機器人’來為客戶提供服務。 」
01
前兩天,有個同行添加我的微信,說是想反映一個事。
接著就給我發了一張圖片,裏面 是一則行裏的通知。
大致的意思是說,某基層員工在被客戶連扇兩個耳光的情況下,依舊堅持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充分展現了本行員工的敬業精神。因此向全行員工征集類似的「優秀」案例。
說實話,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時,總覺得有些別扭。
這到底是一份什麽樣的工作呀,員工不僅要承擔心靈上的折磨,還要忍受身體上的傷害。
可如果從單位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做法好像又沒啥問題。
員工在工作中受了委屈,單位能做的,好像也就只有鼓勵和表揚了。
如果一點反應都沒有,員工會說單位沒人情味,挨打了也一聲都不吭。
可如果為員工月台,與客戶硬剛,考慮到諸多的因素,單位又沒那個勇氣。
所以再三衡量之下,只能透過這種方式來表達對員工的支持和認可。
只是對員工來說,這樣的事例多少有些紮眼。
而且也打心眼裏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更不願意向如此「優秀」的案例學習。
02
那說這麽多,和機器人有什麽關系呢?
在前一段時間,我寫過一篇【 來個機器人代替銀行員工吧,好不好? 】的文章,在裏面就寫了銀行使用機器人的好處。
而今天所說的,就是其中的優勢之一——能夠極大地減少客戶與銀行員工的矛盾。
前兩天看到一個觀點,說銀行與客戶的主要矛盾在於,銀行太想獲得客戶的理解了。
什麽意思呢?
就是銀行為了客戶的體驗,提供了太多的服務渠道。
而且在每個渠道上都想盡量做到「人性化」,讓客戶自主選擇,覺得被尊重。
但問題是銀行裏面的條條框框太多。
當客戶滿懷希望地以為自己有很多選擇時,卻在不知不覺中又回到了原點。
這就像一個不會遊泳的人迷了路,跟你繞了大半天,以為有其他走出去的路,最後卻發現還是得遊過面前的一條河才行。
而如果有了機器人,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因為機器人不會給客戶太多的解釋和理由,也沒有更多的選擇。
只會很理性地告訴客戶:「這個業務需要什麽材料才能辦。因為你的資料不齊,所以辦不成。 」
而不是像現在的員工,遇到這樣的事,先給客戶道歉。
說十分理解客戶的心情,但是因為上級行有要求或者後台有規定,所以辦不成。
這樣的話在客戶聽起來,就約等於「你不想給我辦 」 、「你沒有盡全力 」 。
03
我知道有人對此會有很多的疑問。
有人覺得,你這不是典型的「服務降級」嗎?
以前客戶和你們「鬧一鬧
」
,或者在大廳裏「爭一爭
」
,你們也就給辦了。
現在你搞個機器人,不是明顯不想好好服務客戶嗎?
其實並不是,恰恰相反。這反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
因為在絕大部份時候,客戶的那些業務並不是員工不想辦,而是真的辦不了。
可能是系統不支持,也可能是J管有要求,又或者是其他因素。
但不管是什麽原因,機器人都會很直接地給客戶反饋。
能辦就是能辦,不能辦就是不能辦。這樣可以節省大量的無效溝通時間。
客戶也不用吵,也不用鬧,更不用生氣動手打銀行員工,因為這些都沒什麽用。
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機器人的業務可能會比銀行員工熟練很多,這樣就不存在推諉的嫌疑。
有人可能還是有些不太放心,覺得這真的可行嗎?
雖然這中間的確會存在一些困難,但並非天方夜譚。
就像我們常用的支X寶和X 信,連線下網點都沒有。 而他們的客 服 ,絕大多數時候也都是機器人。
不也一樣能夠服務好這麽龐大的客群,解決客戶的問題?
他們的客戶裏面一樣會有男女老少,一樣會有學問高低。
所以很多人所擔心的那些問題,並非不能解決。
當然,這一切的一切,最終目的,並不是為了讓銀行員工少挨打, 而是為了給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發泄情緒,減少糾紛。
而機器人,則是其中不可替代的一環。
所以,讓該來的趕緊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