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美國科學家「叛逃」中國?一記穿越近70年的耳光,落在美國臉上

2024-08-29科學

近年來,隨著中美之間全球博弈的加劇,美國國內對華的政治環境變得日益復雜且極端,這種情緒如同一張無形的網,悄然覆蓋了幾乎所有中美可能產生交流的領域,科學界亦未能幸免。在這片本應純凈的學術天空下,一股「排華」暗流悄然湧動,導致了一系列科學界的不公與悲劇。其中,卓思·利伯的故事,便是這一時代背景下的一個縮影。

卓思·利伯,一個曾在美國科學界熠熠生輝的名字,前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的領軍人物,他不僅是一位頂尖的化學家和納米科學家,更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院及工程院的院士,其成就與貢獻足以載入科學史冊。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卻因一場莫須有的「叛國」指控,被迫離開了自己深愛的科研土壤,遠赴中國尋求新的歸宿。

故事的轉折點發生在2020年,那是中美貿易戰硝煙初散,但兩國關系卻並未因此緩和的時刻。美國國內,一股強烈的「反華」情緒開始蔓延,政府及部份媒體對中國在全球科研合作中的角色進行了大肆渲染和歪曲,將任何與中國科學家的正常交流都視為潛在的「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下,卓思·利伯因多次在公開場合為中國發聲,表達了對中國科研實力的認可與尊重,不幸成為了政治迫害的犧牲品。

起初,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以「協助中國竊取美國技術」為由,對卓思展開了全面的調查。然而,這場調查從始至終都充滿了疑點與不公。一方面,FBI未能提供任何確鑿的證據來支持其指控;另一方面,卓思作為一名享譽國際的科學家,他的研究成果早已公開並接受全球同行的評審與檢驗,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秘密技術」。但即便如此,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真相往往被政治需要所掩蓋,卓思的清白與名譽被無情地踐踏。

2021年12月,卓思被正式定罪,隨後他遭遇了長達數月的軟禁生活。這段時期對他而言無疑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他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工作、甚至失去了作為科學家的尊嚴與榮耀。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沒有放棄對科學的熱愛與追求。在軟禁期間,他透過各種方式繼續關註著科研領域的最新進展,渴望有朝一日能夠重返科研崗位,繼續為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力量。

然而,現實卻比想象中更加殘酷。2023年,當卓思的軟禁期終於結束時,他並沒有獲得應有的自由與尊重。相反,他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在美國找到立足之地。哈佛大學已經解除了他的職務,其他科研機構也紛紛對他敬而遠之。面對這樣的困境,卓思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離開美國,前往中國繼續他的科研事業。

這一決定無疑在美國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部份媒體和政客更是借此機會大肆炒作,將卓思描繪成一個「叛國者」和「賣國賊」。他們試圖透過抹黑卓思來轉移公眾對美國政府自身問題的關註與批評。但事實勝於雄辯,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站出來為卓思發聲。他們指出美國政府在處理卓思案件時存在的種種不公與偏見,呼籲社會各界理性看待中美科研合作問題,避免將正常的學術交流政治化、情緒化。

最終,卓思如願以償地來到了中國。在這裏,他受到了熱烈的歡迎與尊重。三所中國頂尖學府向他伸出了橄欖枝,邀請他擔任教授職務並領導科研團隊。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卓思不僅繼續著自己的科研工作還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努力推動全球科研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卓思的故事雖然充滿了曲折與艱辛但他卻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科學家的精神與追求是超越國界和政治的。在科研這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上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與原則不為外界的風雨所動搖。同時他的故事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刻的啟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任何試圖透過政治手段來打壓和限制他國科研發展的行為都是短視且愚蠢的。只有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加強國際科研合作與交流才能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