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科學無國界成笑話,荷蘭大學校長發聲

2024-07-25科學

科學無國界成笑話,荷蘭大學校長發聲

「科學無國界」這一術語首先由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提出來。他提出「科學無國界」這一術語,其用意在於:一方面,人類能夠共享科技成果,而不受國界限制;而人類科學團體則可以不受國界的限制而學習並仿效。

這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也是一個令人敬佩的理想,但現實卻並非如此,拋開美國對俄羅斯和我們公司的技術封鎖不談,七月十七日,荷蘭燕豪芬理工大學校長羅拔·揚-斯密茨(Robert-Jan Smits)表示,"我們並沒有向中國學生開放我們最尖端的技術","我沒有向中國學生開放我們的大門,我也沒有向中國學生開啟我們的大門......。我們可不想自己的王冠被人偷走。

燕豪芬理工大學距離 ASML公司只有八公裏的距離,雙方在技術領域有著很深的合作,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便是歐美兩國都參與到了反全球化的浪潮中,但這並不能影響到學術界,畢竟如果連教育都要貼上標簽的話,那科學無國界就成了一個笑話了。

然而,據燕豪芬工學院校長所說,這種"玩笑"已成為事實,而且是赤裸裸的事實。

外國媒體對美國與荷蘭的這一舉動進行了批評,認為這是一種雙重標準,自從中國從南極帶回了月壤之後,美國航空航天局就以各種理由向國際社會發出了呼籲,要求進行聯合調查,而美國給出的理由也很充分,比如為了保證美國科學家以及世界各地的科學家都能得到這些寶貴的月球樣品,從而推動世界各國對月球的研究。

另一方面,歐美在歐美的尖端技術領域,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對其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和打壓,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詮釋。

沃爾夫條款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當時美國太空總署覺得我們不具備太空技術能力,於是才創造出這一條來限制我們,如今我們在太空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美國太空總署便開始為規避沃爾夫條款尋找借口。

隨著我們對美國大學的了解越來越多,荷蘭大學的教學模式對我們來說已經沒有太大的影響了,不得不說,燕豪芬理工大學離 ASML公司很近,在半導體制造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現在,中國的大學已經開始建立起了大量的集成電路院校,這對於中國的半導體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助力。

我敢肯定,歐美很快就會為自己的短視付出代價,就像原子彈、裝甲車、北鬥衛星、航天技術一樣,歐美國家看不見我們,但現在,我們已經超越了他們,而芯片行業,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我們在芯片上的投入,已經超過了我們。因為我們在原子彈、裝甲飛機等技術方面投入較多,可以說從人才培養到企業落地,我們已經走完了這條路,所欠缺的只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