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澎湃思想周報|逝者的數碼生命能否永生;警惕氣候民粹主義

2024-01-30科學

逝者的數碼生命能永生嗎?

在科幻美劇【萬神殿】的片頭,一位端坐的希臘女神像身體和頭腦逐漸被剝離,重新在虛空中形成一個新的人像。由此隱喻人類意識被上傳到了雲端,新的「數碼生命」誕生。

事實上,2023年的熱門電影【流浪地球2】、美劇【上載新生】和【萬神殿】已經向觀眾們描繪出對未來數碼生命的構想:在有足夠算力的前提下,未來的超級電腦能夠模擬每個大腦神經元的電訊號,復刻一個人的思維、記憶,即透過將人腦上傳雲端,實作永生。

【萬神殿】第二季劇照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各機構不斷提升算力以匹配需求,數碼生命的永生或許不再是全無可能的「天方夜譚」。2023年4月,一段影片引發了巨大爭議:一名男子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復活」過世的奶奶,並與「奶奶」進行了影片通話,對此,有觀點認為其背後只是一串程式碼,不具有實際意義;也有人為這項技術的突破感到驚訝,並為此感動;更有人擔心這項技術如果遭到非法使用,將會引發的惡劣後果......對此,【環球人物】雜誌在相關報道中寫道:隨著人工智能的進步,普通人借助技術工具也可能制造出數碼生命,而數碼生命讓虛擬越發真實,甚至將會模糊生與死的邊界。

另一方面,必須承認目前透過人工智能技術「復活」他人依舊存在一定的門檻,並且需要數據進行訓練。而近期【衛報】的一篇報道則聚焦一個與之相關,但更為現實的問題——如何處理逝者的社交媒體賬戶。文章談到,許多家人和朋友在為逝者處理各類賬戶(包括銀行賬戶、電子郵件賬戶、線上賬單和串流媒體訂閱,以及各種社交媒體賬戶)時,可能遇到沒有密碼無法登入的窘境,而這些賬戶往往無法批次處理,因此該項工作遠比人們想象中復雜得多。

在這一方面,臉書公司制定了自己的政策:使用者可以指定一個聯系人繼承賬戶。如此一來,當使用者去世後,被指定人可以按照前者的意願,關閉該賬戶或者保留並紀念它。但並非所有平台都推出了相應的政策,隨著雙重驗證(例如指紋、面部辨識、短訊驗證)的普及,為逝者處理賬戶將變得更加復雜。目前的政策同樣存在急需完善的部份,例如如何保護逝者的私密權,如何去了解哪些內容是可公開的,哪些是他們不希望家人或朋友看到的內容。

在另一篇文章中,科技研究員塔瑪拉·克內斯(Tamara Kneese)表示,該問題與科技平台的內容息息相關,並直言「科技平台不是為思考死亡而設計的」。如何處理不斷增加的個人數碼資產已經成為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對於逝者的家人或朋友而言,這背後既有現實的原因,也有情感上的原因。保存對歷史和集體記憶也很重要。問題是,如果沒有明確的機制將數碼財產從一代傳給下一代,這些數碼財產將會消失在網絡中,盡管一些平台提供了下載檔案的選項,但很多人並不了解該選項,也不會使用該功能。總體而言,科技公司尚未給出令人滿意的方案。克內斯表示,從一開始,死亡就不屬於科技平台的特性,這是一種特權的標誌——這些產品出自那些不必過多思考人類死亡的設計者之手。

例如,我們看到一些平台會刪除不再活躍的賬戶,這背後有商業上的考量(永遠維護所有已死使用者的數據不符合成本效益),盡管在網站上紀念死去的使用者有助於讓家人和朋友回到平台,並提供情緒價值。保存這一切數據檔案,都需要大量的工作,從不同雲端伺服器遷移數據、將保存的數據移至新的硬碟,正如同過去保存舊的信件和照片那樣。

目前有平台承諾將會利用使用者的數據訓練數碼機器人模仿去世的使用者。對於這種做法,克內斯提出了質疑:考慮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的大量數據,創造自己的數碼複制的想法似乎是可能的。但這種形式的保存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永生。即使只是在實踐層面上,誰來長期維護這些系統呢?這種做法背後所涉及到的倫理和情感問題,包括使用者是否同意、對親人和朋友造成的影響(可能讓所愛的人很難放下過去)都值得謹慎思考。

在文章的結尾,克內斯認為科技公司不應該為人們的全部數碼生活和遺產負責,但企業需要更仔細地考慮這些問題,並為此投入資源。要求企業透過某種全面處理數碼遺骸的方式進行監管,可能是最有效的前進方向。歸根結底,逝者及其家人朋友才應該擔負起決定如何處理賬戶的責任。而該決定的困難之處在於,我們永遠不會真正知道什麽內容會被親人或集體認為是重要的。但克內斯指出,我們不應該期望自己一生中積累的所有數據內容都會被傳遞下去——試圖在這種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數碼永生,是一種傲慢的行為。

當地時間2023年1月28日,荷蘭海牙,在一次抗議活動中,一名環保活動人士手持一個地球儀和一個寫有「我很害怕」的牌子,環保組織因反對政府對化石燃料進行補貼而在A12高速公路上抗議示威。

警惕氣候民粹主義

近年來民粹主義的興起擾亂了許多西方社會的政黨競爭格局。與這一發展相關的是,美國和歐盟社會有關氣候政策的辯論說明了有關氣候變遷的實證科學是如何被政治化的,以及所有雄心勃勃的氣候政策是如何在當代政治格局中受到挑戰的。

Aeon 雜誌網站1月26日發表了一篇題為【警惕氣候民粹主義】的文章,作者是奧地利維也納中歐大學認知科學系的博士生Ákos Szegőfi。文章討論了氣候民粹主義的興起,它利用與氣候相關的問題來呼籲人民反對精英,通常帶有民族主義、反移民或反科學的議程。這是一種將氣候危機歸咎於某些群體或勢力的政治趨勢。作者認為,今天最熱衷於否認人為造成氣候變遷(ACC,anthropogenically caused climate change)的人將成為明天的氣候陰謀論者。他們將利用與氣候有關的陰謀論來推進自己的政治議程,如反對移民、煽動仇恨或拒絕承擔責任。

哪些人是氣候民粹主義者的主要目標呢?主要是那些被視為人民、國家或傳統生活方式敵人的人。這些人可能包括有權有勢的精英(如政客、官僚、公司、媒體或科學家),他們被指控強加失真普通民眾利益或國家主權的氣候政策。還有外國入侵者,如移民、難民或其他國家,他們被指責造成環境問題或威脅國家身份和安全。氣候民粹主義者經常利用這些目標來動員他們的支持者,並為他們反對氣候行動辯護。他們還傾向於否認或淡化氣候變遷及其人為原因的科學證據。

作者舉例說明了氣候陰謀論是如何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出現和傳播的,如匈牙利的幹旱、美國的颶風等。文章以匈牙利為例,介紹了2022年影響該國農業和供水的歷史性幹旱。文章稱,一些人將這場幹旱歸咎於一種名為「冰雹風暴」(Hailstorm)的秘密天氣控制機器,據說匈牙利政府或其他有權勢的人利用這種機器制造災難,操縱公眾。文章中關於美國颶風的例子是 2017年襲擊德薩斯州的哈維颶風。一些人又將颶風歸咎於一種名為HAARP的秘密天氣控制機器。文章認為,這都是氣候民粹主義的表現,是一種陰謀論思維,將氣候危機的責任從人類行為轉移到隱藏的敵人身上。作者最後指出,氣候陰謀論的危險在於破壞人們對科學的信任,阻礙有效的氣候行動,甚至引發暴力和沖突。作者呼籲人們抵制氣候民粹主義的誘惑,尋求基於事實的、合作性的氣候解決方案。

氣候變遷為什麽會成為一個民粹主義的話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歐洲研究系的教授Jonathan White在2023年9月的一篇工作論文中探討了這個話題。他認為,民粹主義的特點是對政治必要性的批判,以及在緊急情況下的繁榮,而氣候變遷正是一個被視為緊急問題、需要政府采取強制性政策的領域,因此很容易成為民粹主義的攻擊目標。

比如在英國,由蘇納克領導的保守黨政府面臨著來自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和媒體的反擊,他們批評政府的凈零排放目標和綠色政策是負擔不起的、精英主義的、對經濟有害的。他們還指責政府忽視了英國人民的利益和偏好,尤其是依賴化石燃料和傳統工業的工人階級和農村社區。White建議,為了減少民粹主義的吸重力,以及促進氣候減緩變暖的進展,進步的政治力量應該更多地關註氣候變遷相關的原則性問題,以及低碳轉型所帶來的積極的社會變革的可能性。

人們對氣候變遷的判斷是如何被政治影響的?【自然】雜誌2021年10月的文章【「不要用事實迷惑我」:右翼民粹主義如何影響人們對主張人為氣候變遷是現實的機構的信任】中說,公眾對人為因素造成的氣候變遷的日常否定有著復雜的前因後果,既存在於個人層面,也存在於制度層面。早期的研究將否認氣候變遷與反對正規科學和精英、認為工業資本主義秩序受到威脅以及現有系統內容聯系在一起。研究表明,對公共組織的信任是決定支持或反對氣候變遷政策的關鍵因素。此外,信任的程度或缺乏信任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與反精英主義態度、反對移民和對自然的看法有關。

在【警惕氣候民粹主義】作者看來,歸根結底,氣候政策是一個政治問題。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個政治運動的核心主張是:我們個人應該如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艱苦來減輕全人類所承受的苦難。這對任何一個候選人來說都是一個自殺式的競選口號。在政治層面,集體責任是很難說服人的。把問題歸咎於其他人或其他群體要容易得多,而且可能會帶來眼前的利益和未來的災難。這可能會導致我們不願意承擔責任,繼續做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我們可以說:其他人應該改變,但我們不需要改。這就是氣候民粹主義的核心訴求。這也是陰謀論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