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7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實習生 吳翼君
一頭銀發,臉上隨時掛著笑容,說話不徐不疾。鄭緯民院士在鏡頭內外,都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鏡頭外的他,是長期從事高效能電腦體系結構、並列演算法和系統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電腦科學與技術系教授;鏡頭裏的他,是B站著名UP主,是曾獲得「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的「銀發知播」13名「播客」中的一員。
近日,鄭緯民院士接受了封面新聞專訪,並且寄語年輕的科技工作者,要「安下心來,踏踏實實做一件事」。
鄭緯民院士
「銀發知播」將講台移至雲端
「春蠶不老,夕陽正紅。沒有墻壁的教室,不設門檻的大學。白發人創造的流量,匯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傳播知識與文化,始終是你們執著的方向。」這是「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組委會寫給鄭緯民院士等13人組成的「銀發知播」群體的頒獎詞。
「要做好科普這件事,非常重要也非常不容易。當時做科普的時候,就是覺得每次只要出一個概念,大家就會去跟風,有一些博主會打一些資訊差,其實他們自己也不是很了解這個事情。我要以比較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訴大眾,特別是告訴那些不是專業的人。」從2022年開始,鄭緯民院士就在影片網站嗶哩嗶哩開始分享關於電腦領域的專業知識影片,幾乎每個月都有更新。截至目前,鄭緯民院士已經釋出76個影片,並收獲17.7萬粉絲、56.8萬點贊量。
在鄭緯民院士的影片內容中,沒有花哨的剪輯轉場,有的只是螢幕端一頭銀發的鄭緯民院士,戴著銀框眼鏡,對著螢幕外的年輕朋友解讀雲端運算、區塊鏈、芯片等技術熱點。
「我們年紀大的人去做科普,也有一定的優勢。一個是因為我們年紀大的人不像年輕人一樣非常忙,時間上相對富余;另外,恰巧我們又懂這個事,所以由我們來做科普,也是挺好的一件事。」鄭緯民院士說。
鄭緯民院士不僅解讀技術熱點,還特別關註青年朋友的成長。針對影響年輕朋友們一生的專業選擇問題,他也在影片中從自己的角度給出了建議。他說:「我覺得我們年輕人要安下心來,踏踏實實地做一件事。不管你是做基礎大模型訓練,還是做專業的大模型訓練,甚至做推理,都會有很多的事可以做。只要把它做好,你就是可以的。」
鄭緯民院士
在某一領域用好大模型,也是一條路
近年來,人工智能被越來越廣泛地套用於諸多重要領域,AI大模型對算力的需求也產生了爆發式的增長。數據是大模型能力的核心,高質素的訓練數據是大模型成功的關鍵之一。
「現在我們的數據越來越多,數據越多,就有可能找到許多規律性的問題出來。一支大模型一定要有數據,沒有數據,大模型、電腦再多也沒用。」鄭緯民院士說,「我們做訓練,就是要訓練大數據。數據是最重要的,不但要多,還要質素好,這樣我訓練出來的效果才會好。」
據【全國數據資源調查報告(2023年)】顯示,中國數據資源管理和利用整體處於起步階段,目前還存在數據有效供給不足、算力還需適度超前布局、數據多元流通模式待完善、數據價值有待進一步釋放等挑戰。
「在基礎大模型之上,再進行二次的數據訓練,比如說醫療、金融、智能制造等不同的領域,訓練成熟的大模型就會成為AI的醫生、銀行家等等。」鄭緯民院士說,「要說基礎大模型,美國人的確比我們做得好,但只要我們在某一個領域把它給用好,就不一定比他們差,這也是我們的另外一條路子。」
鄭緯民院士小資料
1946年,鄭緯民在浙江寧波鄞州出生。1959年,鄭緯民步入初中求學階段,上學需要從位於東錢湖陶公山曹家山頭的家中,穿越1小時的石子路,前往所就讀的中學。這段充滿「坎坷」的路程,他幾乎每日都赤腳小跑,風雨無阻,但從未遲到。正因「少年當有淩雲誌,萬裏長空競風流」,這段不易的經歷,給他的人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鑄就了他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品格。鄭緯民說:「大學教我知識,中學教我做人,培養了我吃苦耐勞、集體主義的精神。」
1965年,鄭緯民考入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1970年畢業後,鄭緯民留校執教。50余年時間裏,鄭緯民院士依舊堅守在科研一線。作為電腦系統結構領域的專家,鄭緯民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次。
2016年、2017年,鄭緯民及其團隊參與的專案連續兩次斬獲有著世界超級計算套用領域「諾貝爾獎」之稱的「哥頓·貝爾獎」,實作了中國高效能計算套用成果在該獎項上零的突破。2018年,鄭緯民院士成為首位中國儲存終身成就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