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耗時兩年調查,湖南物種寶庫再「添丁」

2024-01-07科學
影片載入中...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全媒體記者 李成輝 通訊員 朱晉梅 省林業局 供圖

湖南因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中國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細心的小夥伴會發現,近年來,不少珍稀動植物在三湘四水頻頻「上新」。

2021年9月,湖南率先啟動並歷時兩年完成了以全省122個縣(市、區)為基本單元,覆蓋全域的生物多樣性資源調查。本次調查涵蓋生態系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陸生野生脊椎動物、維管束植物、大型真菌)以及遺傳多樣性三個層面,以物種多樣性調查為重點。

在此次調查中,我省發現新種侗掌突蟾、衡山角蟾、桑植湍蛙、南嶽老鴉瓣、吉首黃芩、華中枳、紫背紫菀、酉水馬鈴苣苔、散生擬鎖瑚菌、通道糙孢孔菌、變紅擬鎖瑚菌11種。

發現紅胸秋沙鴨、川西缺齒鼩、斯氏缺齒鼩、短趾雕、三趾鷗、橙斑翅柳鶯、戴菊、領巖鷚、白眶鹟鶯、蒼頭燕雀、日本鷹鸮、棕胸藍姬鹟、廣西華珊瑚蛇、四川竹葉青蛇、嶺南兩頭蛇、九連山角蟾、花坪角蟾、雨神角蟾、石門台角蟾、川鄂新樟、霍山石斛、玄界萌黃薹草、北京隱子草、光籜篌竹、南嶺假婆婆納、鄂西獐牙菜、星柱樹參、紅尾翎、腋花黃芩、直葉金發石杉、務川懸勾點、夏飄拂草等65個湖南省新記錄種。

這些新種、新記錄種,你見過嗎?它們又是從何而來?省林業局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心專家分析,新種就是除了現有存在的物種之外,某物種經對比、分析後被發現其基因序列不同於現已記錄的任何其他物種,這個物種可能是在一個隔離的環境下,由某種原始基因經過基因頻率改變、突變、基因重組、自然選擇之後出現的。也可能是它已經存在了很久,只是這次調查被發現。

據介紹,湖南省新記錄種有以下成因:一是對於動物物種來說,因為原生存環境擁擠或者資源有限,物種族群擴散到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並在此適應新生存環境,該物種在除原有已記錄分布地區之外的新地區被發現並記錄。

此外,湖南省新記錄種的發現並記錄,說明當地的生態環境改善、江湖水質提升營造了該物種適宜的生存環境,積極地推動了該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對於植物物種來說,可能存在該物種其實早已在湖南分布,只是以前沒有被發現,本次調查被發現並記錄,或者是該植物物種的種子從原分布地區被攜帶到新的地方而在新的地區發芽生根,在這次調查中被發現並記錄下來。

當然,也並非所有的新記錄都是好事。比如,某些物種屬於外來入侵物種,這些物種生存繁衍能力偏強,並且有些物種還會釋放不利於本地物種生存的影響因子,這會對原生的生態系造成嚴重破壞。

吉首黃芩

集頑強與美麗於一身

屬於唇形科黃芩屬物種,是集頑強與美麗於一身的植物。該物種呈斑塊狀分布於陰濕巖壁上,雖然此生境營養物質匱乏且分布不均勻,但它依然生長旺盛。其花藍紫色,總狀花序呈梯子狀懸掛於枝頭,單朵小花的花冠上部呈盔狀,下部呈碟形,煞是好看。雖植株體型矮小,但花色較為鮮艷,總能於不經意間映入眼簾,擡眼望去,成片的小花競相開放,如夢如幻。

侗掌突蟾

叫聲似蟲鳴

這是一種棲息在海拔620至1200米的山區溪流的小型蛙類,兩棲動物對環境敏感,是環境生物指標之一。侗掌突蟾是掌突蟾屬,該屬是物種多樣性豐富,分布廣泛的角蟾科主要類群。各地發現的掌突蟾新種叫聲很特別,不像普通的蛙叫聲,而是像蟲鳴聲。

通道糙孢孔菌

珊瑚菌的樣,粗糙孔菌的屬

屬於刺孢菌科糙孢孔菌屬物種。這是一種很有趣的真菌,長在地上,珊瑚狀,但研究人員透過分子研究卻發現,它與長在樹上、墊狀平伏生長的糙孢孔菌是一個屬。這也讓科研人員意識到,以前根據形態進行分類很容易犯錯誤,看上去相似的物種,可能親緣關系相差甚遠,而形態明顯不同的物種也許就是親戚,進而提高了人們對蘑菇物種的認識水平。

桑植湍蛙

不鳴不唱,雄蛙無聲囊

屬於兩棲綱無尾目蛙科,通常在溪流附近活動,趾上具有吸盤,可以將身體固定在溪邊石上。與別的蛙類不同,桑植湍蛙不僅不能發出聲音,雄蛙甚至連聲囊都沒有。這是因為它們長期生活在山澗急流,水流的聲音淹沒了青蛙的叫聲,使其叫聲無法發揮像其他雄性無尾兩棲類動物求偶繁殖的作用。

散生擬鎖瑚菌

公園裏采到的真菌新種

屬於珊瑚菌科擬鎖瑚菌屬物種。聽名字給人感覺產自深山老林。其實不然,這種菌子就長在大家身邊。標本采自通道縣城近郊的一個公園內,該公園生態環境優美,調查人員采集了二十余種菌子,其中就包括這一個新種。雖然當地老百姓不知其名,但也經常見到,個頭在幾厘米到十幾厘米,只有幾毫米粗。此類真菌長相猶如豆芽,民間又稱它們為「豆芽菌」,有白色、黃色、紅色之分,又稱「白豆芽」「黃豆芽」「紅豆芽」。

衡山角蟾

頭上長角,身上帶刺

屬於兩棲綱無尾目角蟾科,分布在衡山地區,頭上長角,身、尾都長著密密麻麻的長刺,頭後的一些角刺粗大銳利。主要以昆蟲、蚯蚓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變紅擬鎖瑚菌

跨越兩省認定的新種菌

俗稱「紅豆芽」,屬於珊瑚菌科擬鎖瑚菌屬物種,可食用。湖南人采蘑菇基本不會涉及違法,因為目前國家公布的4個重點保護真菌物種在湖南都沒有分布。早在2014 年,變紅擬鎖瑚菌的標本就在沅陵縣城被采集到,但因為當時僅采到一號標本,不足以了解其不同發育階段的形態,研究論文因此沒有貿然發表。後來,科研團隊又在陜西省漢中市采集到了該菌的幼體,並按時間先後,將沅陵采集到的標本作為模式標本,最終認定其為新種。

紫背紫菀

分類學中的鑒定困難戶

屬於菊科紫菀屬物種,為典型的地方特有物種,並且菊科是雙子葉植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科,為分類學中的鑒定困難戶,但紫背紫菀面帶紫毛,背面疏生毛,正面密糙毛,上葉披針形,此特征可與紫菀屬其它類群相區別。紫菀屬為藥用植物家族,其中的紫菀為常用藥材,根有潤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酉水馬鈴苣苔

配色明艷的小仙子

屬於苦苣苔科馬鈴苣苔屬植物。它們身著紫裙,圍著毛披肩,排成「眾」字形,兩兩成對,躍然於菱心葉片之上。遠遠看去,濃綠厚墩的巖毯上星星颯颯點綴著紫色,明艷動人。

南嶽老鴉瓣

百合科「新丁」

百合科老鴉瓣屬物種,葉較寬,有白色中脈,而老鴉瓣通常沒有,葉狹窄得多;南嶽老鴉瓣花藥成熟時為紫色,而老鴉瓣花藥成熟時為黃色;此外,前進演化分析表明老鴉瓣和該物種各自形成獨立的前進演化分支,目前族群數量大,呈增長趨勢。

華中枳

柑橘近緣野生物種,起源成謎

上世紀80至90年代,【中國植物誌】作者在華中地區的湖北長陽、湖南永順縣等地發現有冬季不落葉的植株,學者們將其定義為枳橙或天然枳橙。吉首大學植物分類研究團隊仔細研究了【中國植物誌】提到的湘西北冬季不落葉的枳,發現它為小喬木,花萼和花瓣果實無短柔毛與枳有明顯區別。

常綠的枳在雲南富民有一種,即富民枳,但其果實卻與枳一樣具有短柔毛,也與湘西北常綠葉的枳有區別,基因組和地理分布上存在明顯差異。為了正其名,在吉大研究團隊將其定名為華中枳,於2021年正式發表在權威分類學期刊Phytotaxa上。武陵山區並沒有枳的天然分布,枳是上世紀70年代才引進的,顯然它不可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就與柚形成雜交種並且長成了喬木,而且柚的分布或栽培區域也僅限於低海拔地區,可華中枳卻只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的闊葉林中,可見華中枳的起源還是一個待解之謎。或許,它見證了某一重要的地質時期,如第四紀冰川,是冰川的殘遺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