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農村「笨小孩」站上國家最高領獎台,薛其坤決戰「量子之巔」|新黃河晚讀

2024-06-25科學

61歲!6月24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迎來有史以來最年輕得主。

他就是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著名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巴克利獎首位中國籍獲得者——薛其坤。

薛其坤不是人們口中的天才。他3次考研方獲成功,讀博士花了7年,卻在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如今又斬獲中國科技界的崇高榮譽——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他幾十年來,一直保持「7—11」(早7點到實驗室晚11點離開)的工作狀態。世人常說科研枯燥無聊,他卻樂在其中,每每講起專業總是兩眼放光。有位老院士曾評價他,「吃苦耐勞,異於常人。」

他個子不高、鄉音濃重、為人豪爽,無論是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有事相求,他都會熱心幫忙。有同事曾開玩笑,「如果放在古代,他就是個大俠。」但對待科研,他卻追求極致,就連學生論文中的標點符號都不允許出錯。

取得今天的成績,薛其坤說,「1分是天賦,99分是努力。」

敢為人先 書寫傳奇人生

求學時的薛其坤的確普通。

第一次考研,他以高數39分慘淡收場;第二次考研,又因物理39分與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失之交臂;直到1987年,屢敗屢戰的他才成功「上岸」。可即便讀研期間,他也沒有一套像樣的數據能寫一篇論文。後來,在導師推薦下,他獲得了去日本東北大學學習的機會,但由於語言不通,他聽不懂導師的要求,是實驗室裏「最不受待見」的學生,博士讀了7年才畢業。

接二連三的失敗沒有打翻這艘「從沂蒙山區駛出的小船」。薛其坤說,他是沂蒙山裏長大的孩子,皮實,這點挫折就是小風小浪,不怕。

確實,如果沒有這種皮實,恐怕不會有後來的逆襲,也不會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發現。

什麽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一個材料中,電子的運動一般來講是高度無序的,電子和晶格、電子和雜質、電子和電子都能形成碰撞,產生電阻、發熱,從而造成能量損耗。但此時,如果給薄膜樣品外加一個強磁場,在強磁場作用下,電子的運動會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車一樣,沿樣品邊緣分道行駛,互不幹擾,這個非常有趣的量子效應就叫做量子霍爾效應。1979年,它由德國物理學家馮·克里青發現。

既然存在量子霍爾效應,那麽是否存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無需任何外加磁場,靠材料本身的性質就能讓電子運動變得高度有序?

1988年,美國的霍爾丹教授在理論中提出一種「玩具模型」,可以實作無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此後近20年間有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但是實驗上未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

為什麽?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需要材料本身既具備磁性又是絕緣體,可由於磁體通常為導體,這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要求。

轉折的契機出現在2005年,那一年,理論物理學家卓思·肯恩、張首晟等成功預言了一類叫拓撲絕緣體的新材料。這種內部是絕緣體、表面卻可以導電的神奇材料的「出現」,讓這個矛盾的要求有了實作的可能。據此,2008年,張首晟等理論物理學家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在拓撲絕緣體中引入磁性有可能實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這是理論物理學家在山頂畫出的櫻桃,山頂有沒有櫻桃,沒人知道。」盡管一切都是未知,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薛其坤還是帶領團隊向這座科學高峰發起了進攻。那時的他一直有個念頭,「能不能像我們崇拜的科學家那樣,做點更大的、從0到1的成果。」

向著夢想全力奔跑,2012年底,薛其坤團隊用「分子束外延」方法,制備出了高質素的磁性拓撲絕緣體薄膜材料,最終看到了夢寐以求的實驗現象。這是世界範圍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至此,量子霍爾效應家族最後一個神秘成員在實驗上被發現。

在追求極致中享受幸福

「你要想讓自己真正的快樂,你必須追求極致」,薛其坤說。

1996年,薛其坤被邀請在物理學規模最大的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做報告,然而對於英語口語非常爛的年輕人來說,這是一次機遇,更是一次挑戰。為了保證萬無一失,薛其坤將報告模擬練習了八十多遍,最終征服了在場的國外知名教授們。

1999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的薛其坤帶著家人回到了祖國。回國後的薛其坤,已經完全像變了一個人。在接下來的20年間,他沒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和周末。每年,平均工作時間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時間在15小時左右,年平均工作時間,高達5000小時。

他說,除了科研,大學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要盡一切可能,培養對社會有用的、正能量的人才。

薛其坤很自豪他的學生把他以前從事科研的快樂,從事科研的一些傳統,傳承到他們自己的學生身上。

薛其坤要求學生要不顧一切追求極致。他有一位學生,要根據幾年的科研成果,寫一篇非常重要的論文。收到學生論文初稿時,薛其坤一看就暈了:

「這個學生英文寫作水平,居然跟我的口語一樣差!」他把論文發回給那位同學,讓他認真地修訂10遍,每修改一次,保存一次。

沒想到,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學生的回郵,發現有兩個儲存檔,保存間隔時間才1分鐘,那可是七八頁的論文啊!這下可把薛其坤給氣壞了。

他馬上把學生叫到辦公室,從語法錯誤,到段與段間邏輯,甚至一個詞一個詞帶著他改。

「回去之後,你繼續改,第一遍查語法,第二遍查用詞,第三遍查段落間的邏輯聯系,第四遍看整個行文的思路……」讓學生一遍遍修改的意義在於,告訴學生對待學術要嚴謹,對待學術要有一顆追求極致的心。

薛其坤收弟子至少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對學術有興趣;第二,與人和諧相處具有協作精神。薛其坤說,自己尤其強調與人相處這一點,他認為唯有學會與別人合作、具備團隊精神,才能在科研團隊中有所成就。因為,每一個科研專案都是整個團隊整體協作的成果。

人的能力雖然有限

但努力可以無窮

在首次從實驗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之前,薛其坤與自己的團隊,經歷了四年的不斷嘗試與不斷失敗。薛其坤常常給團隊打氣說:「全世界都試圖攻克這個難題,我們必須要抓緊時間!科學發現特別是重要發現,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我們只有沖,沒有退路!」

最終,薛其坤的團隊成功了——比東京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維爾茨堡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史丹福大學的團隊們,更早地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薛其坤說,「只要你勤奮、執著、專註,就不會在世上一事無成。」

其實,這個世界上,真正天賦異稟的人何其稀有。41歲的院士,就是常人眼中的「天才」。但薛其坤,不過是比任何人都能拼上性命地努力罷了。

才能這種東西,興趣這種東西,一腔熱血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要靠自己來挖掘、來創造的。

薛其坤常對學生說: 「人的能力雖然有限,但努力可以無窮」 。為了率先實作突破,薛其坤一星期工作六天,每天的科研都從早7點進行到晚11點,大家給薛其坤起了外號,叫「7-11教授」。

實驗中所需的一種亮晶晶的小薄片,上面有一層肉眼看不見的薄膜,這是由原子一層一層鋪上去的,只有五納米厚,相當於一根頭發絲的十萬分之一。每制作一個,都極其困難。但從2008年開始,薛其坤和團隊制作了上千個這樣的材料進行實驗。

雖然非常辛苦,但樂在其中。薛其坤說,不斷看到新的實驗結果,艱苦努力解開一個個謎團,取得科研上的新進展,感到非常充實和幸福。要快樂地,但是又有責任地追逐夢想。

如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之後,薛其坤繼續享受著攀登科學高峰帶來的快樂。這次,他帶領團隊瞄準了兩個難題:一個是在更高的溫度下甚至室溫下嘗試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讓其走向實際套用;另一個是高溫超導機理。

他充滿期待地說:「如果我們把謎底揭開了,就有可能設計出高溫超導材料,在室溫下甚至更高溫度下實作超導,這將是對全人類的重要貢獻。」

有時候,「天才」和眾生一起攀登,「天才」一步一個腳印地登頂、日夜兼程地奮進,可是在登頂後時回首,身後竟然沒有一個人。這個時候,在山腰休息的人們會說,「那個人果然是天才,人比人真是不行啊。」

可是誰看到了,「天才」星夜兼程、不眠不休的辛苦呢?他僅僅是比任何人都努力,比任何人都渴望實作那個任何人都曾有過的朦朦朧朧的初心啊!

來源:經濟日報、「CCTV朗讀者」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協之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