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地球的新「準月亮」將存在數千年

2024-06-29科學

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了一顆小行星,它在一年一度的繞太陽公轉期間與我們的星球一起標記。這顆小行星被稱為2023 FW13,被專家認為是「準月亮」或「準衛星」。

這顆小行星之所以被歸類為這種分類,是因為它繞太陽公轉的時間範圍與地球相似。然而,它只受到我們星球重力的輕微影響。

小行星 2023 FW13

顆小行星 的直徑只有50英尺(15米)。它距離地球約900萬英裏(1400萬公裏)。

2023 FW13 於 2023 年 3 月 28 日首次被 Pan-STARRS 巡天望遠鏡發現。這架望遠鏡位於夏威夷毛伊島的休眠火山哈雷阿卡拉的頂部。

不久之後, 加拿大-法國-夏威夷望遠鏡 和亞利桑那州的兩個天文台( 基特峰國家天文台 萊蒙山天空中心 )證實了它在地球附近的存在。

4月1日,它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小行星中心 正式列入名單。這是一個負責指定太陽系中新行星、衛星和其他天文物體的組織。

將 2023 FW13 歸類為準月亮

這一訊息引起了記者和天文學家阿德賴恩·科菲內特(Adrien Coffinet)的註意,他使用業余天文學家東尼·鄧恩(Tony Dunn)開發的軌域模擬器繪制了小行星的路徑。

該模型顯示,2023 FW13 繞太陽執行的時間與地球相同。然而,它也圍繞著我們的星球旋轉。這導致Coffinet將其歸類為「準月亮」。

然而,正如科羅拉多州保特 空間科學研究所 的高級研究科學家艾倫·哈裏斯(Alan Harris)所強調的那樣,由於地球在小行星的運動中基本上沒有作用,因此將其歸類為「準衛星」可能有點牽強。

我們的宇宙伴侶

無論其分類如何,2023 FW13 似乎至少自公元前 100 年以來一直是我們星球的宇宙伴侶。它很可能會繼續在圍繞太陽的軌域上跟隨地球,直到公元 3,700 年左右。「它似乎是迄今為止已知的地球上最長的準衛星,」科菲內特說。

幸運的是,盡管這顆小行星離我們的星球相對較近,但它不太可能與地球發生碰撞。「好訊息是,這樣的軌域不會導致'出乎意料'的撞擊軌跡,」哈裏斯說。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 (MIT)的天文學家李察·賓澤爾(Richard Binzel)的說法,像這樣的天文物體可以作為通往火星的「墊腳石」。

這意味著航天器由於速度相對較低,很快就可以進入它們。它們與地球軌域的接近匹配導致了它們的速度。

試圖到達這些小行星的太空任務「作為練習深空任務的一種方式是有意義的。將機組人員和硬件投入到更長的火星任務中需要練習。這是一次震撼的巡航,「賓澤爾總結道。

什麽是準月亮?

準月亮是指一個天體,雖然不直接繞行星執行,但仍然具有相似的軌域路徑,並且與該行星保持穩定的相對位置。

與真正的 衛星 不同,真正的衛星與行星保持相對一致的距離,準衛星可能相對於行星以復雜的路徑行進。這是由於行星和太陽的綜合重力影響。

軌域特性

準衛星的軌域呈馬蹄形或蝌蚪狀。這意味著它們被觀察到在圍繞 太陽 的軌域上的行星之前或後面移動。

這種不尋常的軌域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準月球、行星和太陽之間的重力產生了復雜的動力學。這導致了準月球軌跡的微妙平衡。

當準衛星在其軌域上領先於行星時,由於行星的重力影響,它們會逐漸減速並最終落後。

同樣,當他們落後時,他們最終會加速並繼續前進。當從空間中的固定點觀察時,這種不斷的移動會產生馬蹄形,而從行星的角度觀察時,軌域顯示為蝌蚪形狀。

已知的準衛星

地球有兩個公認的準月亮。第一個被發現的被命名為 3753 Cruithne

Cruithne於1986年首次被觀測到,直徑約5公裏,大約需要770年才能完成一個馬蹄形的軌域。

雖然它與地球共享一個軌域周期,但由於其復雜的非橢圓軌域,它不被認為是真正的月球。

觀察與研究

準衛星為科學家提供了獨特的研究機會。它們獨特的軌域使它們成為研究天體力學和重力影響復雜性的理想選擇。

此外,它們與母行星的接近也可能為行星系統的形成和演化提供見解。

未來,準衛星也可能成為太空探索的墊腳石。準衛星任務可以提供有關這些天體的寶貴資訊,並為進一步探索太陽系鋪平道路。

總之,準衛星雖然不是真正的衛星,但在我們對太陽系的理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它們獨特的軌域以及與母行星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有關重力動力學和行星系統形成的大量資訊。隨著我們繼續探索宇宙,這些天體無疑仍將是人們非常感興趣的物件。

更多關於小行星的資訊

小行星 通常被描述為小行星或小行星,是大約 46 億年前太陽系早期形成時遺留下來的巖石、無空氣的殘余物。

這些天體主要分布在小行星帶,這是一個位於火星和木星軌域之間的空間區域。

特性

小行星的大小差異很大,從微小的塵埃斑點到直徑近1000公裏的大天體。這些天體通常具有不規則的形狀,尤其是較小的天體,而一些較大的小行星可能具有更球形的形狀。

與行星不同,小行星沒有結構化的分層系統。它們由不同種類的巖石和金屬組成,沒有大氣覆蓋。

有些小行星有衛星,甚至還有雙星(雙)系統,其中兩顆大小相似的小行星相互繞行。

分類

小行星根據其組成分為三大類:C型(碳質)小行星,S型(矽酸鹽)小行星和M型(金屬)小行星。C型小行星是最常見的一種,具有深色的富含碳的表面。

S型小行星主要由石質物質和鎳鐵組成,稍亮一些。M型小行星是金屬的(鎳鐵)。小行星的多樣化組成為早期太陽系的構成和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見解。

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擁有我們太陽系中的大部份小行星。該帶可能包含數百萬顆小行星,大小不一。

盡管這些物體數量眾多,但它們在廣闊的太空中廣泛分布,使得航天器發生碰撞的機率相對較低。

小行星和地球

雖然大多數小行星仍留在小行星帶中,但有些小行星確實更接近地球。這些被稱為 近地小行星(NEA)。

由於這些 近地天體 帶來的潛在風險,科學家們密切監測它們。歷史證據表明,小行星撞擊對地球生態系產生了重大影響,包括小行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主要理論。

研究與探索

研究 小行星 已成為現代太空探索的一大焦點。這些古老的天體提供了有關太陽系歷史的資訊,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生命的起源。

美國太空總署和其他國際航天機構已經派出了幾個任務來調查小行星,包括著名的 OSIRIS-REx Hayabusa2 任務,這些任務旨在從小行星上取回樣本並將其送回地球進行研究。

總之,小行星是太陽系形成的巖石殘余物,為了解過去提供了一個視窗。它們不同的組成和位置為早期太陽系和有助於行星形成的物質提供了重要線索。

隨著我們探索能力的不斷增強,我們對這些有趣的天體的理解無疑將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