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2024-10-07科學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引言

2024年9月16日美國史丹福大學和愛思唯爾開始釋出「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隨後國內很多高校開始跟風釋出關於學校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祝賀信和喜報,其中不乏許多「雙一流」高校,如「中國礦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當然也包括很多普通一本高校,比如「湖南工程學院」,「閩江學院」,等等,好似所有高校突然開始認可這份所謂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那這個榜單到底含金量到底如何呢?小編來探究下「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的前世與今生。

一、什麽是「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是由美國史丹福大學的John P. A. Ioannidis教授團隊與Elsevier合作釋出的一個科學界影響力榜單。此榜單2019年開始首次釋出至今已釋出了多個版本,每個版本都會根據最新的數據進行更新。該榜單在學術界目前慢慢被大學承認,認為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公信力,被視為衡量科學家長期科研表現和學術影響力的一個客觀指標。榜單分為「終身科學影響力榜單」和「年度科學影響力榜單」,分別關註科學家整個學術生涯迄今的影響力和本年度的學術成就。

二.具體的評價指標是什麽?

該榜單基於Scopus數據庫(註意不是WOS的數據庫) 的參照數據進行系統分析,使用包括總參照量、H指數、HM因子等在內的六種關鍵因素指標進行打分,從全球約700萬名科學家中遴選出排名前2%的科學家。

1. 被引數(Citation Count):這是衡量科學家論文被參照次數的指標,它反映了科學家研究成果的影響力和認可度。在評價過程中,會區分自引(自我參照)和他引(他人參照),並提供自引數據。

2. H指數(H-index):H指數是一個混合量化指標,用於衡量科學家的學術產出數量與學術產出水平。一個科學家的H指數是指其發表的Np篇論文中有h篇每篇至少被引h次,而其余Np-h篇論文每篇被引均小於或等於h次。

3. HM因子(HM-Index):HM因子是H指數的一個變種,它考慮了合著者對論文參照的貢獻,並進行了修正。這個指標旨在更準確地反映科學家的學術貢獻,尤其是在多作者合作的論文中。

4. 單獨或第一作者的文章參照數:這個指標關註科學家作為第一作者或唯一作者發表的論文的參照次數,以評估他們在研究中的主導作用和個人貢獻。

5. 綜合指標(Composite Score,C-score):這是一個綜合了上述多個指標的評分系統,用於更全面地評價科學家的學術影響力

6. 撤稿量,最新版本的榜單中,還增加了被撤論文的數據以及被撤論文的參照/自參照情況,這進一步提升了榜單的嚴謹性和公正性。

三、含金量?

如果僅從釋出機構的角度來評判,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 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因為其釋出機構比較權威,史丹福大學、愛思唯爾。史丹福大學不用多說,是全球頂尖的大學,愛思唯爾成立於1880年,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出版商,有著悠久的學術出版歷史。兩者的結合無疑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但從來源數據上,那就有待商榷,首先是該榜單基於的數據庫 Scopus數據庫,文獻量的角度來看,Scopus確實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它是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的全球知名的文摘與引文數據庫,收錄了19000余本來源期刊,涵蓋4大門類、27個學科領域,其中包括16,500種同行評審期刊,以及涉及1,200種開放存取的資源。這一龐大的文獻量使得Scopus在學術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但是從質來說,Scopus的質素是遠遠不及Web of Science,Web of Science的數據庫包含(SCI,SSCI,AHCI,ESCI),Scopus數據庫雖然文獻量大,但是很多質素較差的普刊也在其中,所以從文獻評價質素上來看,其參照評價質素出現操縱門檻大大低於Web of Science。所以其出現操縱參照的風險是較大的。還有一點,是Scopus收錄的期刊主要還是英文期刊,中文期刊參照較少,如果做一個全球範圍內的評價系統,把中文期刊排除在外,小編認為還是有失偏頗的。

從評價標準上,雖然「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的六個評價指標較為全面,但是評價維度方面較為單一,忽視了質的評價。「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其評價指標主要體現在學術期刊論文的量化評價,對於學術專著的參照,忽略了具有發明性或者革命性的專利的評價等質的評價。還有此評價體系如果只看中量的評價,則在量的評價上基於「權威性」較差的Scopus數據則具有較大的操作空間。

四、小編評論:

「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的權威性,從釋出機構來看是有的,其評價指標的部份科學性也是有的, 但是並不能迷信 ,並不是說沒上這個「名單」的學者就不是全球裏優秀的學者。用量化的行為,僅從文獻引入的角度來量化評價「科學家」,並以此來劃分「科學家」的等級這一做法,本身就不是科學的做法,因為評價維度的單一,評價數據庫的缺陷都不能佐證「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的權威性與科學性。特別是小編已經在網上看到,網絡上已經人開展了 文章操縱參照的業務 ,我相信多數學者也跟小編一樣曾收到過類似的郵件。

回到開頭 ,為什麽國內很多高校開始跟風釋出關於學校 「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祝賀信和喜報」?為什麽此榜單自2019年首次釋出,短短幾年時間就能突然得到全國各個高校的認同。小編認為除了有美國等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學術,文化霸權的影響的原因,是當前國內「唯SCI」」唯論文」等學術環境、浮躁風氣的展現,也是國內新一代青年學者反抗舊的學術壟斷集團,尋求新的學術評價標準來重建學術權力結構的意願的集中展現。後面有機會小編會單獨拿一期來探討當前「唯SCI」」唯論文」等學術風氣現象。

0 1

特別聲明

本公眾號 免費 為公眾號讀者釋出實驗室、課題組、高校工作人員、教師招聘,碩博招生,科研資訊釋出,國際會議資訊宣傳等各類學術相關活動,如有需求可直接私信工作人員或發郵件到:[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