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探尋冰川消融的足跡

2024-04-23科學
【一線講述】
探尋冰川消融的足跡
朗讀程式: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劉巧
2003年,我第一次踏上貢嘎山海螺溝冰川,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撼。冰川形態飽滿,冰瀑傾瀉而下與冰舌相連,長達5公裏的冰舌充填於海螺溝山谷,末端下伸到海拔2850米左右的森林之中,景象異常壯觀。
貢嘎山,作為中國海洋型冰川發育的代表性山區,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吸引了科學家們的目光。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對這裏的典型冰川進行了系統的科學考察和定位監測研究。
1987年,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所在海螺溝建立了觀測站,即現在的中科院貢嘎山高山生態系觀測試驗站,開啟對該地區海洋型冰川、水文氣象和森林生態的長期定位監測。
我在貢嘎山站工作已有二十余年,見證了海螺溝冰川的持續退縮和減薄,以及冰川變化後的植被演替、冰緣地貌環境的變遷。從小冰期到現在,海螺溝冰川已經後退了超過2公裏。在1966年到2009年間,觀測到的冰川退縮速率大約是每年25到30米;從2016年開始,我們使用無人機對冰川進行重復航測,2016年到2023年間觀測到的冰川退縮速率竟然超過了每年50米,冰舌區域的冰體厚度平均減薄速率也高達每年2到3米。這種加速退縮和減薄的趨勢令人震驚,甚至比中國典型的大陸型冰川的融化速度還要快。
與大陸型冰川相比,海洋型冰川的冰體溫度更接近0℃,多表磧覆蓋,冰川的消融量和積累量均大,而且運動劇烈,對地貌改造作用強,對氣候變遷響應也更敏感。
隨著冰川的減薄和後退,冰川兩側的冰磧邊坡開始加速失穩滑動,落石崩塌變得越來越頻繁。這加大了我們抵達冰面的難度,給實地考察和監測帶來了不少風險和困難。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大背景下,全球的山地冰川普遍呈現出後退、減薄等物質虧損趨勢。冰川的變化對下遊的水資源利用、地表生態演化、災害發育以及全球海平面變化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有科學家估計,即使在本世紀末將全球升溫振幅控制在1.5℃以內的情景下,亞洲地區山地冰川的冰量總損失仍將接近40%。而以藏東南貢嘎山等地區為代表的海洋型冰川則融化得更為迅速。
冰川的強烈退縮會造成冰磧物(冰川末端的松散堆積物)富集,冰面湖擴張,伴隨頻發的極端降雨事件,海洋型冰川區山洪和泥石流等災害的形成和發生頻率也將顯著增加。
面對這些挑戰,我和我的科研團隊將持續對冰川進行監測和研究,為應對氣候變遷盡一份力。
(專案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徐譚、趙斌藝、王魯婧 光明日報通訊員 翟盤茂、虎姣佼)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22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