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它們為何把家安在雷州灣

2024-03-27科學

成群中華白海豚在雷州灣撒歡。吳東俊 攝

拍攝中華白海豚的攝影師。吳東俊 攝

金牛島紅樹林。吳東俊 攝

吳華新開啟手機相簿看中華白海豚的照片。 吳東俊 攝

徐聞縣燈樓角沿海一帶的現代珊瑚岸礁。 陳北跑 攝

編者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廣東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活動,邀請大家多到廣東走一走、看一看,其中特別提到,到湛江濱海旅遊,觀賞棲息在這裏的中華白海豚生態奇觀。

中華白海豚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譽為「海上大熊貓」,全球數量僅約6000頭。近20年間,生活在雷州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族群,不僅數量為世界第二,且族群穩定壯大,經常聚整合數十頭甚至近百頭的集合群體。遺憾的是,大部份公眾並不知曉有這樣的生態奇觀存在。

近日,南方日報記者深入雷州灣海域,揭秘中華白海豚「出圈」的原因所在。希望全社會關註中華白海豚的生存現狀以及保護,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看,它們在前面!」近日,記者乘坐漁民船只來到雷州灣海域,先後看到約40頭中華白海豚在海面嬉戲,「成群中華白海豚暢遊雷州灣」的訊息,很快廣為傳播。

「好訊息!」當記者撥通電話,今年已91歲的中國權威鯨豚研究專家、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開亞難掩喜悅:「看到相關新聞報道,就一直激動不已。」

2005年,周開亞對雷州灣中華白海豚的族群數量、分布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進行了初步考察,首次確定雷州灣是中國沿岸中華白海豚十分重要的棲息地。2007年,湛江建立雷州灣中華白海豚市級自然保育區。從周開亞帶隊考察至今,近20年間族群穩定壯大。

●南方日報記者 湯凱鋒 吳思旻 劉穩 通訊員 鄧安祺

偶然與必然▶▷

「豚」丁興旺背後的保護接力

「親眼看和看照片是兩回事,在寬闊的大海上,當看到中華白海豚跳躍,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律動,感悟保護的價值,才知道所有發展,都不能傷害到它們」

「嗤嗤……」近日,當記者一行為見到中華白海豚而歡欣時,幾頭白海豚正露出水面換氣,呼吸聲清晰可聞。隨後,白海豚不時躍出海面,激起一層層浪花。

「親眼看和看照片是兩回事,在寬闊的大海上,當看到中華白海豚跳躍,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律動,感悟保護的價值,才知道所有發展,都不能傷害到它們。」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海洋漁業系主任王學鋒感嘆,中華白海豚生態奇觀的本質,是大自然的美,生物多樣性的美。

對這一生態奇觀,湛江市自然資源局高級工程師楊鋒也有獨到的理解。

「這是很高的評價。」聽到中華白海豚「出圈」的訊息,楊鋒很感動,「如果不是在全國兩會上推,好多人可能還不知道。」

3月16日,楊鋒再次帶隊出海,此行的任務,是在合適的地方安裝網絡攝影機,爭取讓大家可透過直播看中華白海豚,「我早就想做這事了,想讓大家知道,全世界可見的中華白海豚,保護的希望在湛江。」

楊鋒的中華白海豚情結,始於周開亞的考察。2005年,他陪同考察團隊出海,看到中華白海豚的那一瞬,「當時感到有點心疼,因為白海豚太可愛了,但關心的人太少,覺得這輩子就應該保護它們。」

楊鋒深知,中華白海豚之所以能成生態奇觀,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真的能看到嗎」「每次出海看到的機率高嗎」……近年來,面對不少好友的提問,楊鋒都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來湛江看中華白海豚,天氣好時,一次看幾十頭,沒問題。」

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級工程師徐信榮是周開亞的助手,從2005年起,就紮根雷州灣,觀察中華白海豚。哪頭是新出生的,哪頭顏色發生變化,哪頭有顯著的體貌特征,他都如數家珍。根據他和團隊的監測和推算,雷州灣中華白海豚有近千頭,族群穩定壯大,以青壯年為主,年輕的白海豚不斷出現,「豚」丁興旺。「族群結構合理,雷州灣是中華白海豚的‘庇護所’。」徐信榮認為。

楊鋒認為,一頭中華白海豚的生命周期約40歲,如果有青壯年群體出現,說明族群保持穩定。近年來,從中華白海豚分布的海域來看,大部份海域的族群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衰退情況,「雷州灣中華白海豚族群能保持穩定,本身就是一種生態奇觀。」

王學鋒帶團隊對雷州灣中華白海豚進行了近6年的監測。截至目前,團隊監測辨識的中華白海豚達600多頭。

在王學鋒看來,影響海洋生態系結構和功能的因素復雜,除了水質的優劣外,還與生物種類、數量密切相關,捕撈、養殖、汙水處理等人類活動,也是重要因素。

雷州灣中華白海豚數量能保持穩中有增,說明湛江的海洋生態保護完好,發展對環境沒有產生不可逆的影響,「如果不好,它們早就跑了,而且是成群地跑。」

族群與系統▶▷

「它們好,說明生態系好」

中華白海豚生態奇觀所呈現在公眾視野中的,是這群「水中精靈」的美,折射的是整個海洋生態系的有效修復和保護

近年來,在廣東沿海海域,中華白海豚的身影頻現。

楊鋒認為,在整個海洋生態系中,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性更特殊,「如果這個物種在這裏沒有了,那就很難再有了。它們好,說明生態系好。」

站在東海島的高處遠眺,雷州半島,生態多樣。腹部最大河流南渡河,全長88公裏,流域面積1444平方公裏,淡水河流的註入,為雷州灣帶來大量海洋生物和養分。

「首要的是漁業資源豐富,雷州灣是天然的漁場,白海豚有充足的食物。」王學鋒認為,中華白海豚之所以能長期在雷州灣繁衍生息,既離不開當地的自然條件,也離不開漁業資源的保護,「尤其是禁漁期,透過跨區域管理等,防止漁船偷捕。」

人類與中華白海豚和諧共處,是族群得以保護壯大的重要因素。

「禁漁期,本地漁民肯定不出海。只要有魚群,就容易找到白海豚。」吳華新、吳華雄和吳華許三兄弟是東海島的漁民,常年在附近海域作業,待白海豚就像家人一樣。「天氣好的時候,海面能看到很多白海豚。」吳華雄說,中華白海豚很聰明,漁船拉網時,漁網附近有魚吃,它們會緊跟著船,還會「護送」漁民返程,「最近時,觸手就能摸到它們。」

75歲的父親吳莊付經常叮囑三兄弟,村裏祖輩一直傳,白海豚是漁民的「保護神」,不能傷害它們。「它們從北往南遊,說明天氣好;從南往北遊,預示天氣可能要變。」吳莊付說,中華白海豚不僅是漁民的好朋友,還是「天氣預報員」。

研究表明,中華白海豚是近岸海洋生態系的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很少進入深度超過25米的海域,主要棲息地為紅樹林水道、海灣、熱帶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鹹水中。

湛江三面環海,優越的海洋生態系,為中華白海豚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場所。

據統計,湛江全市轄近岸海域面積約1.5萬平方公裏,大陸海岸線長1243.7公裏,占全省大陸海岸線的30.2%,擁有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三大典型海洋生態系,沿岸海域生物種類達2000多種。

如今,湛江正以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專案為抓手,加快「紅樹林之城」建設。

「紅樹林是最好的海洋生態之一,對一些受嚴重侵蝕的地方,我們要設法去試驗,尋找合適的樹種,讓它活起來,改善海水水質,為與白海豚有關的海洋生態鏈提供堅實支撐。」楊鋒說。

2023年,湛江生態環境保護多項工作邁入全省第一方陣,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95.8%,超額完成省下達的92%目標任務,創近年來歷史最好水平。

保護與發展▶▷

頻繁開船觀賞會不會影響它們

開發旅遊景區,頻繁開遊船去看,會不會影響白海豚棲息?業內人士建議,不一定都要出海看,也可以在陸地上看直播

新增的「中華白海豚IP」,讓湛江再度進入公眾視野,激發「生態+」效應的呼聲漸漲。

「這裏的海洋生態好,鄉村遊、工業遊、紅色遊、濱海遊的體驗很棒,以後有機會還要再來,帶娃出海看白海豚。」近日,來自廣州的李先生自駕帶家人到湛江東海島旅遊。

今年春節,東海島、硇洲島共接待遊客超25萬人次,同比增長20%以上。「中華白海豚名氣大,不少人慕名來問,旅遊發展迎來了好時機。」湛江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溫觀壽認為。

然而,一些擔憂也隨之而來——如何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

「開發旅遊景區,頻繁開遊船去看,會不會影響白海豚棲息,這些也要研究。」楊鋒坦言,來湛江看白海豚,不一定都要出海看,也可以在陸地上看直播,吸引更多人來共建白海豚家園,既發展海洋旅遊經濟,也提升白海豚的保護水平。

2007年,湛江正式建立雷州灣中華白海豚市級自然保育區(以下簡稱「自然保育區」)。多位專家認為,盡管市級層面的保護力量還比較薄弱,但對保護雷州灣中華白海豚起到了關鍵的基礎作用。

近年來,不少愛豚人士呼籲提升自然保育區的層次。湛江民革建議建立南屏島區和升級自然保育區為省級,「精準劃區,定期監測,減少人類活動幹預,讓白海豚家族有更舒適的環境發展壯大。」

「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將自然保育區升級為國家級保護區有其緊迫性和必要性。」周開亞和徐信榮均向記者重申了這個觀點。

徐信榮建議,湛江要註重城市發展與海洋保護的有機結合。如加強漁業資源管理,嚴格禁止非法漁具使用;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市民的認識;建設海洋公園,利用好「海上大熊貓」活名片,規劃生態、科普、研學等多元業態,打造有序規範的生態旅遊景點。

「有人擔心升級了保護區,會制約經濟社會的發展,其實並非如此,兩者可以相互促進。」楊鋒認為,寶鋼湛江鋼鐵、中科煉化、巴斯夫等發展的實踐表明,東海島和雷州灣已探索出實作生態發展的有效路徑,紅樹林、中華白海豚、綠色工業和旅遊發展等完全可以成為共贏的典範。

「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王學鋒建議,可以在現有自然保育區的基礎上,經過詳細論證,科學劃定中華白海豚的繁殖、活動等保護區域,實施常規監測,動態保護。

近年來,中華白海豚現身湛江鋼鐵、中科煉化附近海域,不時躍出水面,與「兩廠」同框的瞬間被不少攝影愛好者記錄下。

「我曾和工業企業負責人出海,大家看到中華白海豚,都非常震撼,明確表示要以實際行動來保護好。」楊鋒說。

「中華白海豚保護得好,我們的收入也好。」吳華雄一家人的心願很樸素,他們在常年的捕魚作業中發現,「白海豚生存得好,意味著漁業資源豐富,租船出海看白海豚的機會多。」。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文治認為,下一步有兩個方向可以考慮推進工作:一是雷州灣其他地區生態紅線的設定和最佳化,爭取能夠保護好其他幾個社群白海豚;二是可以考慮在科學引導下,組織當地漁民開展生態賞豚,讓當地居民能夠從生態保護中獲益,從而讓他們能夠產生原生動力去保護自己的家園環境。

對話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文治:

給中華白海豚搭建

一個更有希望的未來

南方日報:廣東推介湛江濱海旅遊,提到了「中華白海豚生態奇觀」,您有何感想?

林文治:作為科研人員,我很清楚湛江的中華白海豚的特點。與其他地區族群相比,湛江的白海豚集群傾向更高,社會結構更為穩定,空間分布更為規律。在集中覓食或者社交、育幼等時刻,白海豚在湛江海域經常聚整合數十頭甚至近百頭的集合群體,但大部份公眾並不知曉自己身邊還能見到這樣的生態奇觀。

南方日報:您研究珠江口、廣西、廣東、海南附近白海豚多年,如何看待湛江中華白海豚被稱為「生態奇觀」?

林文治:從物種保護的角度,任何一個中華白海豚族群都有其特點,對反映和穩定當地的海洋生態環境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自2013年開始關註湛江中華白海豚,並從2019年開始啟動系統的族群生物學研究。

據目前數據,它依然是這個物種的第二大族群。

從客觀條件來說,雷州半島並沒有珠江那麽大的河流水系,但是雷州灣和湛江港形成兩個半封閉的內灣,匯集了附近諸多小型河流,形成優質的庇護場所,為白海豚提供了面積可觀的棲息地,容納數量可觀的中華白海豚。其次,由於湛江海域的岸線結構非常復雜,白海豚在適應和使用這片海域的時候形成異化的棲息地使用偏好,形成非常復雜的社會結構。

目前我們在這個族群內部辨識出4個社群,包括湛江港的1個專屬社群,以及雷州灣的3個社群。而且我們發現湛江白海豚無論是社群內部還是社群之間的社會關系都非常穩定,可以維持數年甚至十余年之久。這可能是我們能夠在某些區域穩定地看到大群白海豚出沒的社會學基礎。

南方日報:您對加強雷州灣中華白海豚的保護工作有什麽建議?保護區側重點在哪裏?

林文治:白海豚選擇在河口生活,不可避免地會承受人類發展的沖擊。基本上我們在近海海域的所有經濟活動均對白海豚造成系列負面影響,包括農業發展、航運、工業汙水、生活廢水等等。白海豚的保護並非簡單劃定一個保護區,嚴格控制保護區裏面的人類活動就可以實作的。

湛江雷州在2007年已經設立了市級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育區,值得一提的是,大部份雷州灣海域都已經被納入生態紅線範圍。雷州半島大片陸地也屬受保護的農業耕地,很大程度上保護了這一地區的現有生態景觀,限制了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生態紅線所起到的保護效益卻遠超我們在其他地區了解的情況。一個良好的海域和國土規劃應該是根據實際情況在兩者之間尋求一個最佳平衡點。湛江白海豚的現狀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案例,說明生態紅線設定的有效性。

策劃:陳戈

統籌:湯凱鋒 顧大煒 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