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一顆藍莓,這樣脫穎而出

2024-08-23科學

一顆藍莓,這樣脫穎而出

近日,省發展改革委公布2024年江蘇省工程研究中心名單,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批建設「江蘇省藍莓種質資源創新與套用工程研究中心」。不同於名單中的各類「高精尖」技術和未來產業,藍莓為何能在其中占據一席之位?小莓果背後有何大文章?記者走進植物所一探究竟。

陽光下,一簇簇成熟的藍莓掛在枝頭,透出藍寶石般的光澤,讓人垂涎欲滴。「本資源圃保存的12個兔眼藍莓品種……是中國最早引種的藍莓」,草坪前的介紹牌向遊客介紹著它們的「身世」。

圖為藍莓種質資源選育。

1986年,時任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被譽為「中國藍莓之父」的賀善安漂洋過海,引種於美國,率領團隊圍繞兔眼藍莓開展了早期引種和扡插育苗研究;

2000年前後,植物所推動國內栽培藍莓進入產業化種植階段;

2004年,植物所將藍莓引種至雲南,後來雲南產區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範圍內有重要影響力的鮮食藍莓產區,鮮果基本實作全年供應……

「如今,長江以南每一個藍莓園的第一株藍莓,都是由植物所保存的兔眼藍莓擴繁出來的。」省藍莓種質資源創新與套用工程研究中心負責人曾其龍博士表示,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是國內最早開展栽培藍莓品種引進和栽培技術研究的科教單位,多年來持續開展藍莓的育種、適應力評估等相關研究,篩選的優良品種廣泛種植於長江中下遊及雲貴高原地區,開創了中國南方藍莓產業發展的先河,輻射種植面積20余萬畝,為地方脫貧、農民增收作出卓越貢獻。

圖為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保存的兔眼藍莓品種。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洪葉 攝

據了解,省工程研究中心是江蘇省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旨在聚焦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卡脖子」技術問題,打造能夠提升產業創新效率、實作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產業科技創新重要平台。

省藍莓種質資源創新與套用工程研究中心為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安利(中國)植物研發中心共同申報的藍莓種質資源研究平台,占地55畝。

「中國目前雖已育成一些藍莓品種,但適合商業化種植的新品種還不多,我省主栽藍莓品種幾乎全部來自國外,藍莓種業仍存在明顯的‘卡脖子’問題。此外,全省藍莓栽培技術普遍落後且各地水平參差不齊。」曾其龍說,作為中國藍莓產業發源地,江蘇針對未來藍莓產業發展趨勢,有必要整合全省科技力量,聯合企業構建藍莓種質創制與利用研發平台。

針對藍莓種植和產業發展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中心牽住「牛鼻子」掛出「作戰圖」——將主要圍繞突破種業瓶頸、突破栽培瓶頸和突破加工鏈瓶頸三個方面開展研究,充分利用中國野生藍莓種質資源,加強商業化藍莓新品種研發力度;開展藍莓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研究,以及果期調控、基質栽培等現代化栽培技術研究,促進藍莓產業提質增效;探索藍莓花色苷與人體健康等方面研究,延伸藍莓產業鏈,滿足消費者對健康和高品質產品的需求,推動藍莓產業高質素、可持續發展。

在曾其龍的暢想裏,未來,透過中心建設,消費者可在市場上買到口感好、個頭大、價格實惠的藍莓。「例如,隨著國外新品種的叠代,藍莓果徑可達22mm—28mm,而我省藍莓果徑一般在14mm—16mm左右,果徑18mm及以上的果實占比非常少。另外,最新的一些藍莓品種其果實有明顯的花香味,該花香味品種市場認可度高。後續的新品種選育工作要緊緊圍繞市場對藍莓大果徑、花香味等優異特性鮮果的需求,針對性地選育具有豐產、果香等優異性狀的新品種,促進我省藍莓產業提檔升級。」

不只是品種上的選育,更有栽培技術上的革新。植物所創制了一種新的藍莓產期調控技術,並在中國最大的藍莓種植企業諾普信基地大規模套用,實作藍莓果期精準調控。利用基質栽培技術和果期調控技術,預計將極大改善我省藍莓鮮食品質,增加產量,提高種植戶經濟效益。

走進無錫安利(中國)植物研發中心,記者看到滿滿科技範兒,一個掛著工業相機的機械臂在藍莓植株間來回穿梭。

「植物所和我們企業共同組建團隊,自主設計研發客製的漿果表型自動采集機器人,運用物聯網技術,透過內建的熱敏儀成像系統,每天定時采集兩次植株的生長表型照片,透過後台電腦分析模型能夠及時提取相關表型參數,從而為‘數碼化藍莓栽培數據中心’提供基礎數據。」安利(中國)植物研發中心實驗室主任董剛強博士告訴記者。

隨著農業數碼化生產模式的快速發展,該團隊搭建了設施藍莓智能化栽培系統,包括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智能化環境數據采集裝置、自走式巡檢機器人等生產要素,將自動化、智能化的器材套用於藍莓設施栽培中。

「藍莓智能化栽培系統可以根據藍莓各生長階段對營養元素的需求、不同的環境條件,對水肥配方進行智能化配比及自動調整灌溉策略,實作藍莓栽培的精準灌溉,加速藍莓生產周期,在節省人工和肥料使用量的同時,提升藍莓的品質和產量。」董剛強說,團隊還自主開發了光譜掃描系統原位測定藍莓果實花青素含量,實作藍莓花青素無失真傷測定,簡便高效,為高花青素含量的藍莓新品種選育提供了技術支撐,極大降低藍莓選育成本。

目前,該團隊正在聯合國內知名高校研究夥伴一起合作開發「植物穿戴器材」,該器材能夠透過原位無失真(微損)方式監測藍莓果實內部即時的營養以及生長相關激素的水平狀態,這些創新研究將加速藍莓的新品種選育過程,助力研究團隊進一步解析藍莓果實生長發育的奧秘,促進藍莓產業高質素發展。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洪葉 吳瓊

點選閱讀原文交匯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