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中國預設參與全球同步早期臨床研究,需要的不止是一個決定

2024-07-01科學

「以患者為中心」,中國的加入無疑是為了更早讓患者獲益。

撰文|Erin 慢慢

編輯|Kathy

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在2024中國國際藥物資訊大會/2024DIA中國年會暨展覽會上拉開帷幕。此次聚焦在眾人矚目的議題——「中國是否應預設參與全球同步早期臨床研究?」

這一辯題的背後,是跨國藥企中國區需要向全球總部回答的問題:中國應該預設參加全球同步早期研究嗎?如何把「why vs. why not」變成「what and what not」?

而結論最終指向了同一點:「以患者為中心」,中國的加入無疑是為了更早讓患者獲益。

當時間來到2024年,已經不在是「車開了,我得上車」的問題,而是「車是否開到家門口」的問題。因此,也將辯論推向了整場的高峰:第一,同步參與早期研發的價值毋庸置疑,但是「預設」是不是最高效的;第二,為了實作價值最大化,是否需要戰略上的預設定位,否則「連車都上不去,還談什麽去哪」;第三,全球價值和本土價值的潛在沖突,是否因為無法有效溝通所產生的誤解和不信任。

當我們談可行性和必要性,實際上在思考什麽?

實際上,在探討「中國是否應預設參與全球同步早期研究」時,我們不僅要考慮其必要性,還需評估其可行性。背後核心在於,中國在全球醫藥創新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國參加全球創新研究的挑戰以及如何透過「參與」提升本土醫藥研發水平。

雖然中國這幾年在早期臨床實驗數量飛速增長,甚至占到全球較大比重。但細分來看,無論是從數量還是比例上,全球多中心的早期臨床都仍然較低,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在此基礎上,應爭取更多參與到全球多中心早期臨床的機會,甚至達到預設參加,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到中國病人實際需求,從而討論如何有選擇地參與。

幾乎無人否認,中國參加全球同步早期臨床的價值所在。

第一,透過早期參與,能盡早生成中國人群的數據, 回答人口差異性相關問題,為設計更合理、更有效的三期研究提供數據支持,從而提高三期研究的成功概率。

第二,如果中國研究者能夠在早期臨床階段就參與到新藥的臨床開發,透過積累經驗並行揮重要作用,做出較大貢獻,將有助於後續在三期研究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第三,放大到中國整體醫藥生態圈發展來看,如果中國能夠更多參與到全球同步研發中,無論對於研究機構、中國研究者、藥企研發人員來看,都有較多益處,可與國際研究者和藥監局打交道, 接觸最新藥物、靶點情況及最新開發理念,有助於中國整體研發生態圈能力提升。

中國距離參與「全球同步」還有多遠?

既然參與「全球同步」價值毋庸置疑,接下來就需要考慮可行性,因為並非所有新藥研發專案都能直接將中國納入早期臨床開發。

從可行性角度來看,多位跨國藥企嘉賓分享了所在公司可行性較高的一大例子。其所在公司腫瘤領域基本上能實作預設參與全球同步研發。「目前參加計量擴充套件性肯定是沒有問題,甚至有專案能夠有機會從計量或者計量爬坡的階段就參與。另外,當前,中國監管環境對醫藥創新持開放和鼓勵態度,為參與全球同步研發提供了更多機會和視窗。」

盡管早期研究的價值被廣泛認可,但諸多業內人士共同提出了一些顧慮: 在早期就同步,這是否最為有效,值得探究。

首先,從監管層面來看,全球並無任何一個監管機構強制要求,在產品註冊時必須包含本國的早期研究數據。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基於整體證據鏈來評估,而非單一國家的早期研究數據。 因此,我們不應盲目追求參與早期研究,而應基於整體證據鏈的考量來作出決策。

其次,從科學層面分析,種 族差異可能對某些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產生影響。

再則,大多數據「平快」的研究,入組時間窗相對較短,這就對整體臨床研究生態環境的要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也意味著參與全球同步早期臨床研究時,需要面臨一系列挑戰,如海關、生物樣本進出口、實驗室建設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增加了研究的復雜性和成本,也可能影響研究的進度和質素。

最後,在實操層面,同樣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

一是,早期臨床研究具有探索性質,方案可能需要進行多次調整。 這不僅對國內的營運團隊提出了巨大挑戰,還涉及到臨床方案的變更、降息變化以及制劑變更等復雜因素。這些因素對全球總部來說也是不利因素。

二是,隨著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關鍵性臨床研究中,早期臨床研究的特點——全球競爭和錄取時間緊迫——對跨部門合作、與研究者及機構之間的溝通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高質素的溝通和合作,是擺在面前的一大挑戰。

三是,在營運層面,如何高效地進行PK/PD(藥代動力學/藥效動力學)分析、CT(電腦斷層掃描)等支持性營運工作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是否在中國建立本地化的分析團隊?是否需要將樣品出口到其他國家進行檢測?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參與全球同步研發時仔細考慮。

「當參與全球早期臨床研究變成了預設命題時,一下子會有多少的研究會進來?我們是真的吃得下嗎?如果再變成一個監管命題,很可能早期臨床就必須在中國開展,必須有中國人的數據,短期內對我們最後同步上市的結果不一定產生正面影響。」更關鍵的是,與會嘉並提出,如果預設參與全球同步早期臨床研究成為一項規定,可能會導致大量研究湧入中國,而國內研究機構和人員可能難以應對這一壓力。這不僅可能影響研究的質素,還可能對整個臨床研究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而今,國內正在創造一個「預設」土壤基礎,搭建各項所需能力,緊接著在具體專案上打通可行性路徑。

必須回答的關鍵問題:戰略與戰術

當大家圍繞「中國應該預設參加全球同步早期研究嗎」討論時,一位來自全球的業內人士提出了疑問,把視角轉換至全球總部:作為全球研發策略,中國參加又能對全球帶來哪些益處呢?

針對這一問題,大家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中國區‘絞盡腦汁’與Global恰談,如何才能把早期的專案放到中國?」這是大多數在場跨國藥企人員共有的感受。而如何讓Global認可,大家總結出了兩大關鍵點:一是需求導向,二是溝通到位。

首先戰略層面。在同步開發的框架下,不能只站在中國的角度「勸」, 還應該站在整個Global的視角,從理念及定位上轉變,即回答「到底盡快帶給患者乃至全球開發何種價值」。

其次,從操作層面上去最佳化。「戰略上定好後,營運不是問題。」在場嘉賓分享,大多時候,企業內部往往過多估計營運難度,而從已有經驗來說,大多不是問題。

另一方面,中國參加早期臨床研究的能力已得到了全球認可。我們需要有「配置」來證明自己。做好前期基礎搭建,如果機會真正來了,勢必會抓住。

而今,中國創新產品層出不窮,甚至貢獻到全球,其中有部份研究始於中國,因此如果把整個中國早期能力和生態圈打造起來後,中國的產品或也能做全球同步研發,對整體研發效率有較大提升。隨著跨國藥企中國區話語權明顯提升,讓中國參加Global的研究,這是大勢所趨。

值得註意的是,一個預設解決不了所有問題,裏面還涉及很多科學問題, 特別是現在的代謝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人體之間差異較大,絕非劑量者用法便可改善。

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考慮,這一疾病是以中國人群為主,將來的布局必須要就肯定需要中國人群,在美國、歐洲等全球做的更多,又有什麽用?在腫瘤的早期研究當中,市場碰到在全球和中國人群之間,包括突變發病率,臨床診療方式等區別,或會對中國預設早期參加造成一定困難。

最後,大家的共識是,理想上預設參加,但現實是,尚需根據實際情況考慮。 因為「中國是否應預設參與全球同步早期臨床研究」,這一議題本身並無對錯,但挑戰必須得到正視,在這些挑戰的解決成本和未來額外機會價值之間找最佳的平衡點和切入時機。不過,最終的決策還是要回歸到推進中國參與全球同步早期臨床研發的價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