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透過基因方式研究畬族起源之謎,苗、瑤、畬竟同源!

2024-04-28科學

一、畬族簡介

據2010 年人口統計數據,畬族總人口為 70.86 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湖南、貴州等7個省份。浙江南部和福建東部是畬族集中分布的地區,其中,福建畬族人口為 37.54 萬,約占畬族總人口的 53% ; 浙江畬族人口 17.8 萬,約占畬族總人口的 25% ; 江西畬族人口 7.8 萬,約占畬族總人口的 11% ; 貴州畬族人口 4.2 萬,約占畬族總人口的 5.9% ; 廣東畬族人口 2.7 萬,約占畬族總人口的 3.8% ; 湖南畬族人口 2891人,約占畬族總人口的0. 41% ; 安徽畬族人口2400人,約占畬族總人口的 0.3% 。

畬族篤信盤瓠傳說,他們以帝嚳高辛時的盤瓠作為始祖,祖圖祖譜上常常記載和描繪盤瓠故 事,盤、藍、雷、鐘四姓是傳說中盤瓠王三子一婿的姓氏,目前,藍、雷、鐘、吳、楊、李等姓氏仍是閩東、 浙南地區畬族的主要姓氏。閩東、浙南的畬族把傳說中始祖盤瓠的分封、埋葬地———廣東潮州鳳凰 山作為自己的祖源地,大多認為自己是從廣東遷徙而來。畬族日常生活中時常會出現盤瓠和鳳凰 的影子,有學者把盤瓠和鳳凰當作畬族的圖騰。然而,盤瓠傳說並非僅僅流傳在畬族民間,在世界 各民族中,以盤瓠為圖騰的民族有十幾個。在中國,信奉盤瓠傳說的有部份苗族、壯族、傣族、黎族、瑤族及高山族泰雅人等,幾乎覆蓋了整個南中國的族群,盤瓠信仰已成為這些族群的象征,融入了 這些族群的文化記憶中。

盤、藍、雷、鐘四姓也是瑤族的常見姓氏。畬族的族稱是 20 世紀 50 年代 確定下來的,而畬族這一族群存在的時間則要早很多。也正因為此,關於畬族族源及其與周邊族群 尤其是苗瑤之間的關系,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歸納起來,主要有北方移民說、南方土著說及多元一 體說三大類,其中,北方移民說包括武陵蠻說、東夷說、河南夷說; 南方土著說包括越人後裔說、南蠻 後裔說、閩人後裔說等幾種不同觀點; 多元一體說的觀點比較新穎,也較符合目前畬族成分的狀況, 但對畬族族源的討論影響並不大。總之,關於畬族族源的討論,莫衷一是。

二、基因手段揭秘畬族起源

分子人類學是透過研究人類的遺傳物質DNA,探究人類和族群的起源、遷徙、演化和混合過程 的學說。其最常用的研究工具是常染色體、Y 染色體和線粒體。這三種類別的 DNA 有著不同的遺傳方式。常染色體在傳代過程中會發生遺傳重組,子代攜帶父母雙方的遺傳資訊,可用於高精度地 辨析人群的混合歷史。Y 染色體僅有男性攜帶,嚴格遵守父系遺傳規律,由於較易受遺傳漂變影 響,從而形成群體特異的遺傳標記。線粒體是獨立於細胞核基因組的遺傳物質,只有女性才能把自 己的線粒體 DNA 傳給子代,因此,線粒體嚴格遵守母系遺傳規律。Y 染色體和線粒體 DNA 在代際 傳遞時能夠保持相對穩定,不會發生遺傳重組,由此可分別追溯母系和父系的遠古歷史。現有的畬族遺傳學相關研究大都是探索 Y 染色體和常染色體微衛星位點( STR) 多型性在法醫學 中的套用,而少有或僅籠統討論畬族族源問題,比如邊英男等檢測了福建畬族男性26個Y染色體STR 位點的多型性,並將該數據與湖南苗族、廣西壯族、雲南西雙版納傣族、雲南白族、閩南漢族、潮汕 漢族、北京漢族、上海漢族、宣威漢族、滄州回族、承德滿族、內蒙古蒙古族、西藏藏族等族群進行比較, 發現畬族與苗族的遺傳距離最近,與南方其他族群距離較近,而與其他北方族群相距較遠。

東亞眾多族群全基因組水平主成分分析圖

群體遺傳結構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主成分分析法,這是一種降維的方法,也就是從原始的眾多變量中匯出少數幾個不相關的主成分來反映原來變量的資訊。使用東亞族群的常染色體 30 多萬位點的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如圖所示,圖上每一小圖示表示一個樣本,樣本距離越近,表明其在遺傳上越相近。東亞各族群在遺傳水平上分為明顯的5個亞類群,分別是藏族 相關族群、北方阿爾泰語族群( 包括達斡爾族、赫哲族、蒙古族、鄂倫春族、土族和錫伯族等) 、日本人、南北漢族、南方壯侗語和東南亞族群。畬族樣本聚類在南方漢族樣本附近,且與苗族樣本較近, 而與傣族、柬埔寨人、台灣原住民,以及藏緬和其他北方族群的距離較遠,說明畬族與苗族、南方漢族有著遺傳上的相似性。

畬族中主流的 Y 染色體單倍群是 O2a-M7,占 56.85% ,其次是單倍群 O1b1,占35.29% ,也有少量的單倍群 O2a-M134 和 O1a-P203。Y 染色體單倍群 O2a-M7也在苗族和瑤族裏大量出現,分別占約 36% 和 48% ,這說明該類別是苗族、瑤族和畬族共有的父系類別。畬族中普遍存在的另一單倍群O1b1,在苗、瑤族群中也占到了一定比例,在中南半島的孟高棉族群中,最高頻率甚至達到了 87.18% ,但是這個單倍群在其他群體中也是廣泛出現的。Y 染色體單倍群 O2a-M7 在東亞其他族群裏的比例卻很低,如圖所示,僅在部份南方漢族中低頻率分布,另據文獻,該類別在壯侗語族群中的比例 也極低,甚至不存在,這強有力地說明苗族、瑤族和畬族中的該類別 Y 染色體並不是從周邊的漢族或壯、侗族群中混血來的,更可能是苗族、瑤族和畬族族群的共同祖先類別。Y 染色體單倍群 O2a-M7 在孟高棉語人群中也高頻出現。蔡曉雲等透過分析 Y 染色體單倍群 O2a- M7 的 STR 單倍型網絡結構圖發現,孟高棉族群的單倍型位於網絡結構的中心位置,苗族、 瑤族和畬族族群處於孟高棉的外圈,而漢族、藏族出現在最外圍,這說明該類別的 Y 染色體可能發源於東南亞地區,而後經過一系列的瓶頸效應,導致其多樣性減少,人群逐漸遷徙進入東亞,演化出了現今的苗、瑤、畬族群。在長江中遊的大溪遺址采集的5000 年前的古人遺骸中,就發現有高頻率的 O2a-M7 單倍群,這一地區是古代苗、瑤祖先的主要聚居地,說明至少在5000 年前,這一 單倍群已經在古代苗、瑤祖先族群中高頻存在了。

註:根據最新分型法表中O2為O1,O3為O2。

畬、苗、瑤和畬族人群的父系 Y 染色體單倍群頻率

Y 染色體單倍群 O2a-M7 在漢族人群中出現的比例

Y 染色體單倍群頻率及共享 STR 單倍型的情況可以看出,畬族和周邊族群存在普遍的基因 交流。Liu et al 發現潮汕鳳凰山的畬族與潮汕客家人、潮汕人都有大量的 Y 染色體O2*-M122單 倍群,且在該單倍群 Y 染色體 STR的網絡圖分析中,潮汕畬族的單倍型都是源自潮汕客家人和潮汕人( 如圖 2 所示) 。但潮汕客家人和潮汕人中並沒有發現在畬族和苗族、瑤族中高頻出現的 Y 染 色體單倍群 O2a-M7 ,這說明潮汕客家人和潮汕人在父系層面並未受到畬族的影響。

Y 染色體單倍群 O2*-M122 的 STR網絡圖

三:結語

大量歷史文獻顯示,畬族與苗族、瑤族可能具有較近的親緣關系。從田野調查我們也能觀察到 苗、瑤、畬三族具有極為相近的文化特質。分子人類學的研究結果,尤其是苗、瑤、畬等族群特有的父 系 Y 染色體單倍群 O2a-M7 也支持「苗、瑤和畬同源」這一論斷。畬族在發展變遷過程中也逐漸和周邊族群發生基因交流,比如潮汕畬族的一部份Y染色體類別就來自客家人和潮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