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預防健康「頭號殺手」,中山一院用AI賦能腦心共管研究

2024-03-25科學

隨著「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趨勢的增強,健康管理正在發展為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3月22日,「中AI健康」啟航暨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健康體檢管理專業委員會換屆啟動會暨分級健康(慢病)管理技能創新提高班在廣州南沙舉辦。活動現場,中山一院健康管理學院、智慧化腦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生活方式醫學中心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沙院區揭牌成立,腦心共管研究聯盟正式啟動。

聯合中大繼續教育學院

為健康管理培養專業人才

「目前中國健康管理人才仍然較為缺乏,透過精細化培養專業人才,能夠助力健康管理領域的跨越發展。」中山一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洪華表示。

據洪華介紹,健康管理學院將聯合中山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融合健康管理、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等相關學科,培養具有前沿健康管理理論和實踐的健康管理人才。

學院主要培養三類人才。第一,培養健康管理專業人才。幫助專科專家轉型為健康管理專家,聚焦疾病早期預防。「我們經常遇到一些患者因為腦梗塞、腦出血而致殘,甚至面臨生命危險。即便用上各種先進的醫療手段,也難免遺留多種問題。如果能在早期開始幹預這些患者的生活方式,可以很大程度減輕損害。」洪華稱。此外,學院還將致力於提升基層醫院對健康管理知識的認知水平。第二,在社會中培養一批健康管理工作者。比如,對於組織體檢的單位,要培養一些具備健康管理通識的負責人,便於在單位中組織健康管理工作。第三,培養健康形象大使。向社會公眾傳播健康生活理念、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啟動 腦心共管研究聯盟

AI 賦能「心腦共治」

腦和心臟透過神經系統和迴圈系統相連,多種腦部和心臟疾病之間具有復雜聯系。【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3】顯示,中國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仍呈上升趨勢,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構成的首位,而且復發率、致殘率高,有年輕化趨勢,社會經濟負擔重。

2023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多個部門制定【健康中國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的實施方案(2023-2030)】,提出進一步完善心腦血管疾病防治體系建設。目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已開展腦健康管理門診、心腦血管風險管理門診、心腦血管疾病多學科門診,開發心腦血管風險評估醫療新技術並透過院內新技術審批。此外,還與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英國伯明翰大學、澳洲科廷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和醫療機構開展深度科研合作。

為豐富「心腦同治」內涵,以腦為主導提升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至綜合管理層面,以血管為抓手,預防多發常見病。活動現場,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牽頭組建的腦心共管健康管理研究聯盟正式成立。

聯盟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協作為紐帶,圍繞腦心共管健康管理研究,憑借健康管理專科及心腦血管風險管理優勢,建立全國範圍的適宜技術及專業學術交流平台,開展創新型協同研究、技術普及推廣和人才培養,共同提高聯盟成員單位的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質素和科研水平。

目前,聯盟已吸引了包括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暨南大學附屬華僑醫院、東莞市第一人民醫院、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惠亞醫院、玉溪市中山醫院等醫院加入。

據洪華介紹,腦血管病和心血管病的診斷和二級預防分屬於不同科室甚至不同疾病領域,單一科室缺乏腦心同治、腦心同防總體認知和處理經驗。「心血管疾病最初的情況就是出現血管老化,我們希望能夠把疾病預防在這一環節。」洪華表示,中山一院健康管理中心將透過健康體檢人群建立腦心共管的佇列研究,建立腦體檢-心臟體檢-外周血體檢-常規體檢的檢查模式和病例資料管理,同時建立血-便生物標本庫,透過多組學研究方式,以便探究腦心共患疾病的病理機制以及治療靶點。該研究將結合AI技術,構建規範統一的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模型和以腦-心軸為主導的健康管理體系。此外,健康管理中心還將聯合國內多地醫院及社區服務中心,共同構建健康體檢人群腦心共管前瞻性研究佇列。

開展生活方式醫學門診

解決「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的麻煩

「體檢發現血脂高後,我堅持了兩個月均衡飲食、鍛煉身體,第三個月就放棄了。」如今,像這樣「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的麻煩,在健康管理中心新成立的生活方式門診就能解決了。

「體檢後,大家常常會發現一些眼下並不嚴重、但埋下健康隱患的問題,比如血脂、尿酸升高等。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通常是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針對這部份人群,可以轉診到生活方式門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南沙院區健康管理中心執行主任張亞東表示,生活方式門診集結了營養科、心血管科、胃腸科、腫瘤科等專科專家,同時還采取中西醫結合的特色診療方式,每周一、周二、周四下午開診。醫生、護士、以及健康管理學院培養的健康管理師將會對體檢人員的特殊問題,客製化解決方案,並提供長期指導。

采寫:南都記者 王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