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用科學家故事傳遞網絡正能量 | 封面專訪

2024-08-28科學
影片載入中...

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實習生 鄧加慶

人物名片:楊明潔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拉索望遠鏡 SiPM相機系統負責人

跨越高原的工作生活,對楊明潔來說並不輕松,站點最冷的時候能達到零下33℃,而大家的許多工作都要在戶外進行。

位於四川稻城4410米海拔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是中國自主設計並建成的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Gamma射線探測裝置。楊明潔所在團隊承擔的是其中重要部份——廣角切倫科夫望遠鏡(WFCTA)中的矽光電倍增管相機的研制。

「我想,我們拉索團隊可以透過分享團隊的故事和成果來講述科學家精神、傳播勵誌向上的正能量。」8月28日-8月29日,2024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在成都舉行。聚焦「科技+青年」,看見中國維度。8月27日晚,「未來之夜——讓科技之光點亮網絡文明」網絡互動引導活動在電子科技大學舉辦。90後科研工作者、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拉索望遠鏡SiPM相機系統負責人楊明潔分享了她參與大科學裝置——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建設的點滴故事。

照片由電子科大提供

走出實驗室

把書本變成現實

2018年,楊明潔剛剛博士畢業。拉索正處於專案建設初期,正是用人之際。「剛開始聽到拉索工作環境和長時間頻繁奔波出差的工作狀態時,我也有過退縮和迷茫。」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她坦言。

但是,如小馬過河一般,很多情況只有自己嘗試過、感受過才知道怎麽樣。也許情況沒有想象中那麽糟糕,也許自己也沒有想象中那麽脆弱,也許自己恰好就喜歡這個工作環境和工作狀態。畢竟有多少人能在自己年輕的時候有這份幸運加入到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這千萬分之一呢?「我相信在這裏能夠一展所長、得到很不錯的發展機遇。」

走出實驗室,把書本變成現實,是她首先遇到的難題。望向宇宙深處的WFCTA SiPM成像探頭內部有64塊前放板,研制初期,前放板裏面的連結器就難住了大夥兒。「連結器每根引腳中心間距0.4mm、而寬度只有0.15mm,這意味著這對連結器的任何一只只要焊偏超過0.1mm(上下、左右),整塊板子就會報廢。」 專案初始,前放板的焊接成功率只有20%,為了了解焊接失敗的原因,「我們到焊接車間產線上,跟物料校對員聊、跟印刷錫膏的操作員聊、跟元器件貼片員聊、跟過爐的爐溫控制員聊、跟質檢員聊、跟返修員聊、跟制板員聊。我們甚至學會了怎麽操作電子顯微鏡來親自檢驗焊接牢固性。這些是書本理論知識、實驗室文獻資料,甚至工廠中層管理人員無法觸及到的。」

了解到了焊接線上的每一個「梗」,團隊就調整了電路設計方案,最終,前放板的焊接成功率超過了90%。

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

傳播科普知識

2021 年,拉索探測到迄今為止最高能量光子,測定標準燭光的超高能段亮度,開啟「超高能Gamma天文學」時代,成果陸續發表於【自然】和【科學】雜誌。2022 年,「拉索」探測到史上最亮Gamma暴 GRB221009A,完整記錄大質素恒星死亡瞬間萬億電子伏特Gamma射線爆發全過程,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2023年,拉索發現榮獲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入選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跟楊明潔一樣,拉索團隊中,懷揣把一份科學夢想變成現實的年輕人有很多:有剛畢業或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有研究人員,還有中國科學院高能所自己培養的研究生……2024年,楊明潔所在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研制團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腳踏冰雪大地,仰望浩瀚星空。在沒有燈光打擾的夜空中,銀河穿越天際,照亮拉索人的路。「曾有人問我,工作在那麽美的星空下,會不會很幸福?我想回答的是,星空再璀璨,也遠比不上我們解決掉一個技術難題後的美麗心情。」楊明潔這樣說道。

如何透過科技的力量,引導網民向上向善?如何透過網絡傳播科普知識?「可以透過分享科研工作的故事經歷和成果產出,傳播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和正能量。」在楊明潔看來,故事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傳播科技工作者不畏艱難,樂觀向上的積極態度,就是一種正能量。拉索團隊每個人都積極參與到科普工作中。「要把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傳遞給普通百姓,要用他們能聽懂的語言,無論是內容還是表達方式,都要與工作中所習慣的技術交流或工作報告區分開,透過把一些科學現象或技術轉化成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東西區類比,例如把宇宙線在大氣中引發的廣延大氣簇射類比成粒子陣雨等等。透過角色轉換、換位思考的方式,讓科普聽眾更能理解吸收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