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上海60多個小區夜晚迎來陌生人,只為一種國家保護動物

2024-07-15科學

過完暑假上初一的中學生、南京資訊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的本科生、復旦大學電腦科學技術學院的研究生、三甲醫院超聲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自由撰稿人、報社記者,6個素不相識、身份各異的人在雨後的夜晚聚集到了綠地薔薇九裏小區,只為一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貉。

這些陌生人對貉的「執念」,引起了保安楊國勛的好奇,騎著電瓶車跟上一陣後,他發現這些人分散開來,兩兩一組,做完居民訪談後,噴上防蚊水,開啟手電筒,嚴格按照手機上分配的調查路線行走,有些路段還要來回重復走,不錯過任何一個犄角旮旯。

7月13日晚上,松江、閔行、青浦、嘉定、金山、浦東、長寧、楊浦8個區的60多個小區都發生了類似的一幕,300多位誌願者隨機組隊,在此前調查發現有貉分布的小區裏探尋它們的蹤跡,這意味著,上海第三次「貉口普查」全面啟動。

數量有沒有失控?

歷史上,分布於上海的哺乳動物物種組成豐富,包括小靈貓、貉、獐、豹貓等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及黃鼬、狗獾、東北刺猬、華南兔、赤腹松鼠等其他物種。

然而,城市快速發展,城區與郊野的邊界逐漸模糊,使很多野生動物原有的自然棲息地不復存在。於是,一種被稱為「野生動物進城」的現象出現了。

並非所有「原住民」都能適應城市的高速發展,與人同住「屋檐」下,「皮實」「懂變通」是必要特質。貉就是上海「野生動物進城」最典型的案例,它們逐步適應了城市環境,渴了喝小區景觀河、噴泉池的水,餓了更是葷素不忌,小區綠化帶裏的嫩葉、種子、果實,居民種的菜,還有貓糧、濕垃圾都吃,頑強地在上百個小區紮根。

在上海,野生貉似乎有隨著河道擴散的趨勢。 圖片來源:王放

根據2021年、2022年組織的問卷調查,結合走訪調查、誌願者反饋,以及林業部門提供的12345平台相關投訴資訊,截至2022年,上海至少有260個社區或綠地有貉分布。根據主管部門和專家的預估,2023年,上海有野生貉分布的小區、綠地、學校等點位已超過300個,總數近年來穩定在3000只至5000只。

新鄰居不請自來,如果只是幾只倒還好,一旦數量爆發性增長,生存空間頻繁交集,野生動物與人的矛盾、沖突就不可避免。如何未雨綢繆,科學合理地對待、處理「野生動物進城」問題,有足夠的認知是基礎。

容易認錯臉的野生動物。 圖片來源:山水自然保育中心

2019年,上海市林業總站、復旦大學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山水自然保育中心等聯合發起了「貉以為家」專案,並在2022年啟動「貉口普查」,這是中國第一個在特大型城市以公民科學的組織方式進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動物調查活動。2023年,第二次「貉口普查」持續開展。

借助「貉以為家」和「貉口普查」,許多寶貴的發現和結論第一次顯現在公眾眼前。

透過兩次「貉口普查」,首先回答了居民最迫切的疑問:貉有沒有失控?

從有貉小區占被調查小區比例來看,2022年和2023年的數據基本持平,均在四成左右。從有貉小區的貉密度來看,2023年平均0.43只/公頃(最低0.07只/公頃,最高1.66只/公頃)的密度,以及1.15只/公裏樣線的調查人員遭遇貉概率,分別比2022年降低了60.2%和58.9%。

圖片來源:山水自然保育中心

九洲大唐花園、開元新都、禦上海、月亮河桂園、米蘭諾貴都、綠地薔薇九裏等6個連續兩次被列為「貉口普查」物件的小區,有5個在第二次調查中出現貉密度和遇見率的顯著下降。

圖片來源:山水自然保育中心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王放表示,貉密度和遇見率的顯著下降是一種積極變化,既顯示了野生貉的數量在向可控的方向發展,還讓大家看到了「進城」野生動物和人類長期共存的更多可能性。

「我們在秦嶺、太行山、四川等地進行的野外調查發現,當地野生貉的密度約在0.1只/公頃以下。」王放表示,這是基本沒有人類幹預和影響下的數據,隨著越來越多上海居民對野生貉采取科學理性的態度和行動,未來上海野生貉的密度很可能進一步降低。

讓「自然之手」接管

這項研究也為野生動物保護部門提供了一個基準。

「每公頃多少只貉才合適?這其實是一個生態承載力的問題,也是周邊居民容忍度的問題,可是我們過去並不清楚具體答案。」上海市林業總站副站長李梓榕表示,有專家提出1只/公頃是一個相對合理的城市野生貉密度,隨著調研的繼續深入,將來進一步細化,就能明確全市各區域野生貉的「承載界限」,經過評估,如果貉的密度超過了標準數值,相關部門就要采取行動。

將貉的經驗復制推廣,將來城市中多種野生動物是否采取收容、野放等幹預措施,都將有科學的參考標準。

萌萌的小貉,每年5月到8月的貉繁殖期,尤其是處於哺乳期的母貉,這段時間為保護幼崽,領地行為更強,認為被挑釁或有危險後,應激反應遠比平日強烈。 王放攝

據透露,上海已有多支科研團隊正在關註野生貉自然生境的修復營造問題。這頗有遠見,也很有必要。

「我們在和上海市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等單位研究貉的‘自然食譜’,想知道它們在自然環境裏喜歡吃什麽,進而為上海打造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綠化和林地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王放表示,上海正在打造的環城生態公園帶就很有可能成為將來野生貉的主要聚居地,這片巨大的生態空間如果深受野生動物的歡迎,有望分擔中心城區貉密度過高的壓力。

透過橫向比較情況相似的小區,研究團隊還發現了控制貉的有效方法:管好貓糧投餵和濕垃圾。

「植被指數、人口密度等參數相近,屬於同一個類別的小區,貉的數量卻差了近一倍。」山水自然保育中心科學顧問馮一迪表示,分析貉密度更高的小區,每公頃多一只貉的原因就在於有人不聽勸阻亂投餵,還有小區管理不善導致的濕垃圾外溢。

一般貉一年一胎可產五六只崽,有研究認為,在居民的持續投餵下,這些幼貉不愁吃喝,存活率相當高,一個現存20多只成年貉的小區,經過一年的繁殖,有可能將族群數量增加到100只以上。

「貉口普查」發現,垃圾外溢和投餵貓糧最多可將貉的遇見率分別增加101%、88.6%,在一些同時存在垃圾外溢和投餵貓糧的小區,貉的遇見率可達無垃圾外溢、無投餵貓糧情況下的2.9倍。

貉在夜色中翻找垃圾。 武亦乾攝

「人為幹預少了,‘自然之手’就會接管,調控貉的數量,保持在合理範圍內。」馮一迪表示,根據目前的研究,沒有人的幹預,食物短缺、疥蟎、寒冷的冬天、車禍、較深的水體、被人類毒殺的老鼠和昆蟲等都可能危及野生貉的生命。

此外,在國內一些城市,狗獾、野狗等野生動物已被證明與貉存在競爭關系,明顯壓縮了貉的生存空間。在貉的非繁殖期,待洞穴內的貉全部離開後,填補建築物底層的沈降縫,也能有效降低小區內貉的數量。

「在人為的不科學對待甚至‘溺愛’下,許多野生貉已經發生了習性的異變,對人類產生嚴重的依賴。」王放表示,幾年前的野放試驗中,透過監控貉脖子上佩戴的GPS項圈,發現許多貉試圖「逃回」城區,而非人們覺得更適合它們生存的天馬山、辰山等郊野空間,由於無法在短期內改變對人類的依賴,以及對自然環境缺乏足夠的應對經驗,它們中的大多數在遊蕩中死於各種意外。

許多貉相中了小區裏的墻縫、廢水溝,在裏面築巢生育。 鄭運祥攝

從掃盲轉向解謎

如果說前兩次「貉口普查」更像是掃盲,第三次「貉口普查」就是解謎。

經過前兩次調查,對全市貉分布情況有了大致認知,但受限於調查物件、時間不連續等因素,近年來上海野生貉的族群數量、分布發生變化的具體原因仍是未解之謎,需要持續推進「貉口普查」來解開。而第三次「貉口普查」的調查物件基本都是已知有野生貉分布的區域,透過對比往年調查數據,將碰撞出新的火花。

「公民科學很可能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可持續性且有效的野生貉調查方式。過去小團隊數個月才能完成的調查在數百人的努力下,只花兩個周末的晚上就能完成。」王放表示,前兩次「貉口普查」誌願者的環保意識之強、科學素養之高、參與調查的盡責與高效都深深震撼到他,更堅定了將該專案持續下去的信心。

誌願者拍到的貉。 王怡蘭、柴馨旖、郭倩攝

夜視儀拍到的貉。 圖片來源:Yao Wang

陪記者走了一根近3公裏的調查路線,楊國勛猛拍大腿,恍然大悟:「我知道為什麽小區裏那間空宅會有近十只貉了!」

去年夏天,有居民反映,隔壁空宅深夜淩晨會有可怕的叫聲和打鬧聲,保安在三樓找到一群貉,它們逃竄後,填補了空宅破損的玻璃門和底部的沈降縫,雖然問題解決了,但他們始終不清楚這群貉在這裏定居的原因。

看了記者手中的調研手冊,並代入動物的角色在小區裏選擇落腳處,楊國勛表示,無人居住,附近有藏身和用來隱蔽移動的綠化帶,以及周邊1公裏範圍內有商業街、垃圾桶和小河,是貉選擇這裏的主要因素,「沒想到野生動物調查這麽有學問」。

對於「貉口普查」,復旦大學的柴馨旖也有類似的感受:「原本以為只是做問卷和行走觀察,參加後才發現‘公民科學’的科學性,不僅有系統的培訓,還要使用專門的調查軟件,並遵照生物多樣性調查規範來走路線。」

3條調查樣線,綠地薔薇九裏小區分成3個調查區域。

中午從南京資訊工程大學出發的王怡蘭花了6個多小時抵達了調查點,完成調查後,連夜趕綠皮車回南京。別人眼中的奔波之苦,在王怡蘭這裏卻是甘之如飴:「放暑假前我就在搜尋類似的活動,正好看到上海在招募‘貉口普查’誌願者。我從來沒見過這種動物,今天見到了四五只,有一只還和我對望了一小會兒!」

剛下班就趕到調查點的郭倩是第二次參加「貉口普查」,她堅持的理由更多是出於情感:「以前住在綠地薔薇九裏時,樓下就有一窩貉,看著它們長大,很渴望進一步了解它們在全市範圍內的生存狀況。」

「我也覺得,了解野生動物是一種增進人與鄉土情感連線的方式,現在的城市人和自然的連線太少了。」董婷婷說她之前走訪了不少歷史保護建築,挖掘它們背後的城市記憶,她覺得城市裏的動植物也有許多故事值得被發現和講述。

馬上要上初一的董澤君去年報名「貉口普查」時名額已滿,不死心的他纏著媽媽一起去保利西子灣、禦上海等有貉小區做課題。「有貉的小區有一個共同點,一些建築有縫隙或地下空間,方便貉‘打包入住’。」董澤君覺得,貉在城市裏幾乎沒有天敵,且容易得到流浪貓的食物,數量激增會打破生態平衡,建議以居民區為單位建立符合密度比例的貉群城市保護區,有專人記錄管理,以便跟蹤記錄貉群的動態分布情況,即時掌握其族群繁衍發展趨勢。

董澤君的觀察記錄。

題圖來源:王放攝

來源:作者:陳璽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