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復刻外星科技?揭秘張祥前的實驗(2)

2024-07-12科學

按照張祥前本人的說法,他在1985年的夏天,被外星人帶到一個高度發達的星球,生活了一個月的時間,了解了外星人的「統一場論」。

從2023年11月開始,張祥前釋出了各種驗證他的「統一場論」的實驗,這些實驗至今(2024年7月)還在進行。

我的上一篇文章,已經揭穿了張祥前「自我打臉」的實驗,想看上一篇文章的讀者可以搜尋: 復刻外星科技?揭秘張祥前的實驗(1)

接下來,我繼續揭穿張祥前的其他實驗。

先說些廢話

我之所以說這一塊的內容是「廢話」,是因為對於有 基本思維能力 物理基礎知識 的人來說,這一塊的內容確實是「廢話」。

在上一篇文章釋出後,總有人給我留言,大體意思是:

你連人家的試驗都沒有重現過,就在這裏盲目用現有的理論去否定,並且論證根本經不起推敲。

先把人家的試驗重復一下你才能知道是怎麽回事,這也是最基本的科學態度。

順便說一句,那些人還總喜歡在最開始自稱 「自己不懂物理」 ,然後就開始指指點點,讓我完全看不出他們覺得 「自己不懂物理」

對此,我也沒什麽想多說的,就算我重現了張祥前的實驗,又怎樣?

對於解釋那些實驗現象有任何幫助嗎?

沒錯,我的解釋,也僅僅只是基於主流物理學一種解釋。

但足以說明主流物理學可以解釋那些實驗現象,那些實驗現象根本不能作為證實張祥前的「統一場論」的證據。

而張祥前卻早早的聲稱:

那些實驗是「統一場論」成立的證據,主流物理學根本解釋不了那些實驗現象。

這就是虛假宣傳,沒什麽好洗的。

真空實驗

現在步入正題,張祥前自認為最有說服力的實驗,是在真空罐裏讓 聚乙烯 小球旋轉的實驗。

那種實驗有兩類:

  • 線圈橫向放置
  • 線圈豎向放置
  •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已經解釋了 「線圈橫向放置」 的實驗現象,就是個「靜電馬達」。

    現在開始談論 「線圈豎向放置」 的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

    先準備一個透明的真空罐,把一小塊 聚乙烯 (也可以用其他材料,張祥前用的是聚乙烯)用一根細線懸掛在罐中。

    然後抽氣,把罐子裏面抽成真空。

    再準備一個長線圈,把長線圈從中間斷開,分別放到罐子的上方和下方,並固定。

    基本結構就是這樣,再把線圈連上 高壓包 ,讓高壓包給線圈供電。兩個線圈,一個只接正極,另一個只接負極。

    張祥前的實驗結果,我在此附上影片:

    影片載入中...

    我先說明一下,張祥前的真空罐配套的真空泵,頂多是 「雙級旋片式真空泵」 ,能實作的「極限真空」,只能確保罐內氣壓小於或等於1.3Pa

    也就是說,抽完氣以後,張祥前的真空罐裏,每立方厘米至少殘留有上億個氣體分子。

    這種真空度,根本達不到真空實驗的要求。所以,張祥前的 「真空實驗」 只能算是 「稀薄氣體實驗」

    渦旋電場

    現在開始解釋聚乙烯旋轉的原因,只需要用到高中物理知識。

    上下兩個線圈,一個只接正極,另一個只接負極。這說明上下兩個線圈起到了 兩個電極 的效果。

    通電之後,高壓包提供了上萬伏的電壓,可能存在兩種現象:

  • 強電場 電離 了一部份稀薄空氣,氣體分子被分解成 離子 電子 ,在電場中運動。
  • 強電場讓真空罐內壁或聚乙烯 放電 ,噴射了一部份 電子
  • 由於 電子 的質素和尺寸都比 離子 更小,所以電子的運動速度更快,中途發生的散射也少,導致總的效果是: 聚乙烯會積累電子,帶負電

    高壓包讓兩個線圈內產生 脈沖直流電 ,由於電流的磁效應,兩個線圈之間會形成 豎向 脈沖磁場

    脈沖磁場會發生 電磁感應 ,激發 渦旋電場 ,渦旋電場的「轉軸」豎向的。

    由於聚乙烯已經帶負電,渦旋電場會給聚乙烯提供 力矩 ,讓聚乙烯轉動。

    雖然 渦旋電場 的方向會周期變化,導致聚乙烯受到的 力矩 的方向也會周期變化,但這只是讓聚乙烯斷斷續續的加速或減速,總的運動方向不變。

    以上就是 主流物理學 對聚乙烯轉動的解釋,而且還能解釋兩個實驗細節:

  • 聚乙烯一開始轉得很慢,過了一會兒,轉得更快了。這是由於過了一會兒以後,聚乙烯上積累的電子更多了,受到的電場力也更強了。
  • 調換電源正負極,聚乙烯的轉動方向改變。這是由於調換電源正負極以後,脈沖磁場的方向和原先相反,激發的渦旋電場的方向也和原先相反。
  • 至此,讓聚乙烯轉動的實驗,我都解釋過了。用到的物理知識(靜電、電流磁效應、電磁感應)甚至都沒超出 高中物理 的範圍。

    「減質素」實驗

    順便再說一下,張祥前還做過所謂的 「減質素」 實驗。

    那些實驗的基本方案是:

    準備一個電子秤,在電子秤上放一個物體A,在物體A上栓一根細繩,細繩的另一頭栓到一根長桿的一端。

    長桿的另一端也栓有一根細繩,懸空掛著一個物體B,並且長桿的中間也被一根細繩拴在房頂,就像下圖。

    按照張祥前的說法,他要 減小 增大 物體B的質素,這樣就會讓物體A對電子秤的壓力 增大 減小 ,直觀地反映在電子秤的讀數上。

    張祥前釋出了兩種所謂的 「改變質素」 的方法:

  • 物體B是棒狀物體的時候,把線圈套在物體B上,給線圈通電。
  • 物體B是塊狀物體的時候,讓一堆從電源正極引出的導線包圍物體B,再通電。
  • 兩種方法就像下圖:

    至於實驗結果,張祥前確實發現,在通電以後,電子秤的讀數變了。

    主流物理學 的解釋很簡單。

    如果是用線圈,那麽由於任何由原子組成的物體都有 抗磁性 ,線圈產生脈沖磁場,導致物體B體現抗磁性,對上方細繩的拉力會變化。

    如果是用一堆從電源正極引出的導線,那麽導線會電離空氣,正離子會被噴射到物體B上,物體B受到的周圍所有導線提供的 靜電力 合力 不可能剛好為零,靜電力的合力會拉扯物體B,對上方細繩的拉力會變化。

    總的來說,張祥前的 「減質素」 實驗也是個虛假宣傳。

    暫時收尾

    至此,我已經解釋了張祥前的幾乎所有實驗。如果張祥前後續還有什麽新鮮的實驗,我再繼續解釋。

    本文原創作者為:認知皆模型。

    未經原創作者授權,任何個人與機構不得轉載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