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何能在短短幾百年間就發展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有人說,是因為 上帝給了美國一塊好土地。
的確,截斷 北美洲中部 的美國,南北方向皆沒有強敵存在,東西方向則毗鄰大西洋與太平洋,領土廣闊、溫度適宜且中心一馬平川,東北部擁有五大湖,地底埋藏大量石油天然氣,還坐擁兩處海外領土。貿易、農業、工業、運輸……美國的地理優勢, 適合方方面面的發展 。
這麽一看,中國與之相比, 似乎落了下風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實際上,地理條件的優劣勢是 相對於時代發展 而言的,要真說起未來的世界格局,曾經是 「天選之國」 的老美,很大可能 幹不過咱們中國!
中美地理對比,差距在哪?
中美地理條件差距在哪,一比便知。
從 地形 上看,中國 地形多樣 ,包括高原、山脈、盆地、平原和丘陵等,地勢 西高東低 ,分為 三級階梯 。總共 960萬平方公裏 的土地上, 山地與高原 分布面積最廣,分別為320萬平方公裏與250萬平方公裏左右,相對而言占了主體部份,整體看來可謂 溝壑縱橫 。
美國的地形就 平坦 得多。東西寬640公裏、南北長2400公裏的 中央大平原 占據了美國的主要部份,其總面積約為 153萬平方公裏 ,占美國國土面積的 五分之一 左右。
另外,美國的 山脈 也長得 「懂事」 ,東部山區以長2300公裏的 阿巴拉契亞山脈 為主,西部山區以 洛磯山脈 為主,把中央大平原像「奧利奧」一樣夾在一起,形成了 「兩邊高中間低」 的主要地勢。
在氣候條件上,中國雖南北跨度很大,覆含副熱帶、暖溫帶、中溫帶等多個氣候帶,但主要皆位於 中緯度地區 ,溫度條件 適宜農作物生長 ,部份地區還能實作 一年三熟 。美國本土地區則大部份位於 溫帶 ,同樣 氣候適宜 。
也就是說,在農業種植方面,中美的氣候分不出高下,那麽關鍵區分點就在 地形 上。
顯然,擁有大片連續平原的美國更適宜農業的發展,適合 大規模農業耕作 ,也更利於 機械化農業 的普及。而中國的大部份耕地則不得不開墾於山間,由此誕生了梯田、坎兒井、垛田等獨特的農耕方式。
農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區發展的 下限 ,畢竟只有種出更多糧食, 人口 才能穩定增長,才能更快地建設區域、發展 經濟 ,由此帶動 科技 的發明。
再看美國的 大平原 ,除了有利於農業生產以外,另一大突出的作用就是方便發展國內的 公路、鐵路運輸 。俗話說 「要致富,先修路」 ,交通網修建起來了,就相當於把多個分散的市場組合成了完整的一大片,各地的貿易交流、技術交流、文化交流繁榮,可以極大地推動 經濟的整體發展 。
中國在這個方面雖然也有貫穿東西的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利於 水路 運輸的發展,但終究覆蓋的地區較少,且水運效率並不如陸地運輸那麽高。
美國地理的又一大優勢要從世界地圖上看。美國東西兩側分別毗鄰 大西洋和太平洋 ,往北走是 加拿大 ,往南去是 墨西哥 ,這種地理位置為美國提供了天然的 安全螢幕障 。
兩大洋的存在使得美國在歷史上 很少受到直接的外部威脅 ,而加拿大與墨西哥又長期沒有獨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要麽地理條件太差,人煙稀少;要麽內部經歷多次內戰和革命,總之 聚集不起集中的軍事力量對美國造成威脅 。
同時,這樣的地理條件也適宜 透過海洋發展海外貿易 ,由於東西皆臨海,還能從兩個方向 「兩面開刀」 。
相比之下,中國則自古就 常與周圍的諸多民族和國家發生紛爭 。 北 有匈奴、突厥、女真、蒙古; 西 有吐蕃、回紇; 東 有高句麗、新羅、百濟、倭寇; 南 有東南亞諸民族。它們中的一些在後來 融入 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但也有不少在經歷了千百年變遷後成為了目前中國 周圍國家 中的一員。
從世界地理的角度看,中國位於世界最大大陸—— 歐亞大陸 的東側,東臨太平洋,可謂 四周強敵環伺 ,在海外貿易上不占優勢。
此外,中國雖 地大物博 ,自然資源 總量 豐富,尤其擁有大量 礦產資源 ,但在關鍵的 石油儲量 上卻大不如美國。時至今日,中國探明石油儲量為 35億噸 左右,而美國的探明石油儲量達到了 82億噸 ,是中國的兩倍還多。
同時,中國由於本身地質條件的復雜,石油 埋藏深、分布散 ,大部份在2000米以下的地層中, 開采難度大、成本高 ;而美國則擁有大量分布集中的淺層、含雜質少的石油資源,石油 質素比中國更好,且更易於開采 。
中美地理條件確實存在客觀的差距,然而,差距是否真的會成為劣勢, 還要看怎麽用。
美國為什麽成為「天選之國」?
由於上文所列的種種優勢,美國在近代以來被稱為 「天選之國」 ,依靠著極大的地理優勢,在短短幾百年內騰飛至世界的頂端。
然而,所謂的地理優勢,是 針對時代發展而言 的。
正如十萬百萬年前,人類的火種誕生於自然食物資源豐富的 熱帶地區 ,此後誕生的是位於尼羅河沿岸的古埃及文明、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兩河文明、印度河文明、中美洲文明。
時過境遷,熱帶地區 天然食物豐富的地理優勢很快被磨滅殆盡 ,疾病傳播、水浸頻繁、極端高溫…… 農業生產的阻礙 最終影響了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導致了 「熱帶無強國」 的現狀。
同樣的道理,美國能在短短幾百年內實作殖民地到世界最強國的飛躍,是因為乘上了 全球化 以及 工業革命 的東風。
15世紀到16世紀之交,為了尋找更多的資源, 西歐各國 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 開辟 了通往世界各地的 新航路 。 17世紀初 ,英國開始在北美東海岸建立 殖民地 ,此後的一百年間,荷蘭人、法國人、西班牙人以及其他歐洲國家人在美洲大陸往來不絕。
此前,北美洲的 原住民 建立了多種多樣的部落和社會組織,但 沒有誕生一個國家 。這時的世界 肯定不會稱當時的美國所在地為「天選之地」 。直到新航路的開辟,新的思想、文化、制度以及物質資源被帶到了美洲,給了原住民極大的震撼,這才開啟了當地通往現代化國家的道路。
1776年 , 【獨立宣言】 發表, 美利堅合眾國 正式成立。此後 18世紀 由英國發起的 第一次工業革命 、以德國和美國為源頭的 第二次工業革命 、以資訊科技為代表的 第三次工業革命 ,美國一次都沒落下,還在第一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進行了 快速的領土擴張 。
並且,在 兩次世界大戰 中,美國依靠著 天然屏障 的保護,在安全的生產環境中進行大規模 工業動員 ,作為供應國向外出售軍火以及其他物資;仰仗著豐富的勞動力、石油資源,在戰爭結束後,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 債權國 之一,也逐漸累積實力,成為了 全球超級大國 。
可以說,自然資源和地理條件就擺在那裏,然而, 有沒有本事把它們拿起來作為發展的工具,還得各憑實力。
「天選之國」易主
隨著 全球化 的不斷深入發展,以及中國的 產業鏈轉型 ,美國「天選之國」的地位可能不保了。
這一變化的關鍵就在 人口 上。回顧歷史每一次工業革命,科技進步總是需要 足夠多的人口 才能推動。原因在於,隨著工業發展,其 分工 越來越復雜,需要的 生產者 越來越多;同時只有 市場需求 足夠大,才能有效刺激科技創新。
因此,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中心 英國 僅僅有 幾百萬人口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源頭 德國和美國 人口增長到了 幾千萬 ,第三次資訊革命的中心 美國 人口則達到了 幾億 。如果還有第四次工業革命,那麽可能就要出現在人口 幾十億 的地方。
截止2023年,中國的人口約為 14.5億 ,美國的人口僅有 3.33億 左右,可以說離目標人口差距都很大。
但是,國家是擁有 凝聚力 的,孤木不成林,一個國家的人口或許很少,但當 一個地區聯合起來 ,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時,美國曾經優勢的地理條件就像一把 雙刃劍 ,又狠狠刺回給了自己一刀。
曾經的中國和美國在生產上 互補 ,中國主打 廉價勞動力 ,美國主攻 高新產品生產 ,於是兩國和平共處,雙贏發展。然而,近十年來,中國已經完成了低端生產的財富積累,開始了 產業升級 ,於是自然也和美國的制造業成為了 競爭對手 。
要想繼續發展經濟,必須 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 ,於是 亞歐大陸「世界中心」 的地位就開始凸顯了。
南亞、東南亞 等廣袤的地區擁有 極大的市場和廉價勞動力 ,是當今世界貿易爭奪的 主戰場 。美國與其 相隔大洋 ,遠洋貨運 成本極高 ,時間和錢的花費上都比不過近鄰這兩大市場的中國。而與之更近的美洲其他地區則市場太小,歐洲地區則市場飽和。
於是,中國、南亞、東南亞,所有國家緊挨在一起,人口加起來達到了 36億 ,覆蓋了世界人口的一半,終於夠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所需人口量——看來, 現在的「天選之國」已經易主了 。
隨著時代發展,現在的中國擁有了美國不可企及的地理條件優勢,我們應該自信起來,不必再無腦給他國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