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人類文明能延續10億年嗎?10萬年是個坎,撐過第一波才能談後面的

2024-04-27科學

如果你看過一些老的科幻電影,可以發現幾十年前的人腦洞還不夠大。前人對我們現在的妄想, 不能說完全沒錯,只能說沒有一個是對的

這似乎說明,人類對於未來的預測是多麽的不靠譜。同樣也正因為這一點,很多動輒對未來人類數千萬年乃至數億年的猜想,就顯得相當滑稽了。

於是乎,嚴謹的科學家對未來的猜想,就要比普通大眾的想象「保守」許多。

就比如,人們經常討論, 10億年後的人類能發展到什麽程度?技術水平是否能支撐我們走出銀河系?

而在科學家看來,10億年的時間跨度太長,直接就把時間縮小到了10萬年。其中一個叫羅格·博奈的天文學家,給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下面,咱們就來看看,人類文明如何延續到10萬年,亦或如何延續更長的時間。

(天文學家羅格·博奈)

為什麽會是10萬年

從天文學研究的角度看,宇宙內天體的年齡起步級別就是億年, 10萬年如何壓縮成地球上的24小時,連2秒的時間都不到。

所以如果人類「碰瓷」宇宙天體的年齡,這點時間確實太短,從預測未來的角度看似乎缺乏想象力。

可在羅格·博奈看來, 人類從史前的原始時期發展到現在,跨越的時長差不多是10萬年前後,既然我們已經存在了這麽久,所以下一個階段再存在10萬年,應該是沒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達爾文的孫子還在上世紀50年代,也曾預測過人類文明的時長。他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預測人類短期的文明發展實際最難,因為不時發生的戰爭,以及經常出現的自然災害,會幹擾甚至誤導判斷。

相反長時間的預測則不存在這些風險。達爾文的孫子雖然是這麽說的,並且他當時預測的時間是100萬年級別的,可他對人類能否存續這麽長的時間卻是感到悲觀的。

因為地球上的人口會不斷增長,達到一定規模後還會以指數級增加,相反地球上卻沒有足夠供給的能源。未來的人類不可避免將陷入資源枯竭的境地,並最終掉入馬爾薩斯預測的陷阱中。

是的,因為這個預測是上世紀50年代作出的,所以並沒有提供什麽離開地球走向外太空的方案。

回到現在羅格·博奈提出的10萬年界限,在他看來這都不算預測,至少很多國家出台的相關政策,都已經以萬年的時間跨度來制定了。

比如在核廢料的安全儲存問題上,以瑞典為例,按照他們出台的政策法規,所有半衰期較長的核廢料,其安全儲存的時間必須得達到10萬年以上。而在美國,核廢料安全儲存的時間也得達到1萬年以上。

(美國位於尤卡山的核廢料處置點)

單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大眾或許對於10萬年的時間跨度是猜想。而在一些領域,10萬年的時間似乎已經觸手可及。

既然要打算讓文明延續到10萬年以後,接下來會面臨哪些問題呢?

如何平穩的跨越第一個10萬年

羅格·博奈認為,下一步人類只要不開啟核戰爭,地球不會汙染,再解決好以下問題,跨越10萬年就不是問題。

首先要面臨的,是地球的容量問題。 可以把地球想象成一間屋子,或者是執行在宇宙中的一架大型飛船,它的容量不會是無限制的。就是說,地球不可能承載無限增加的人口。

110億人,會是接下來一個微妙的時間點,一旦跨過這個界限,人類未來的生存條件就會惡化。

而在人口增長的問題上存在一個矛盾點, 未來科技不斷發展,人類的壽命或許還會延長,當死亡時間延後人口又持續增加的情況下,總人口的規模很快會超過110億。

這個問題怎麽解決,羅格·博奈沒有給出明確的看法。不過, 人類歷代經常發生的大規模戰爭,以及現代陰謀論中出現的減滅人口計劃,似乎是一種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辦法」。

至於你是否相信歷代政府真會用戰爭手段「合法」的減滅人口,或者真的存在著減滅人口的陰謀,可以透過已經公開的各類資訊自行判斷。

其次,將世界總人口控制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後,就得面臨資源消耗的問題。人類現在極為倚重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消耗殆盡之前,就得找到成熟的代替品。

核聚變將是延長人類文明的最好能源,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大國也在爭分奪秒的研究中。

不過在羅格·博奈看來,人類普遍存在一種惰性心態,即只要化石能源還夠用,發展代替能源的規劃就不會很強烈。這樣一來,一旦不提前準備,未來如果突然出現能源短缺的情況,人類就會陷入手足無措的境地。

他的這種擔心也許是多余的,比如中國現在正推動核聚變的研究,雖然都知道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不會有實質性突破,但盡早布局研究,也給將來傳統能源耗盡預留了時間。下一步要等待的,便是核聚變的研究何時能成功。

最後一點,在10萬年的時間跨度內,人類能否發展出移民外太空的科技。羅格·博奈看來,10萬年內大規模走出太陽系的時間不夠,技術上可能難以成型,規模太過龐大也無法支撐。

10萬年內唯一能暢想的,便是看看火星或者金星能否給改造成適宜人類居住。 金星表面的溫度雖然對人類極其不友好,但還在上世紀60年代,有天文學家就考慮過改造金星。

具體的操作是給金星整體補水、降溫、去除二氧化碳和增加氫。具體的操作步驟是,天王星上可能有足夠多的氫氣,人類要花費1.5萬年的時間,組成大型的宇宙運輸隊,往返天王星和金星之間運送,一趟運送周期是31年。

另一項改造計劃是針對火星的, 人類如果未來真的想在火星表面生存,至少需要將其溫度大幅提高213℃。溫度之外,火星的大氣層規模也要比現在高出100倍以上,這樣才能確保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傷害。

也不知道,馬斯克未來的移民火星計劃,有沒有具體考慮到這些。不過在羅格·博奈看來,假如未來人類有技術大規模改造火星和金星,那就同樣也有技術,確保地球繼續適宜人類生存。

在那種情況下,還有必要耗費巨額的成本和精力去改造別的星球嗎?當然,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可以不用改造這些星球的表面,在星球上建立地下殖民基地即可。

可如果讓人類長期生活在不見天日的地下,那種滋味真的會比生活在地球表面好受嗎?顯然,這就不是現代的人類需要操心的事情了。

假如人類真的利用技術挺過了第一個10萬年,接下來還會面臨什麽呢?

人類能活過動物的周期性嗎?

我們屬於典型的哺乳動物,而哺乳類動物的存在周期是100萬年。 未來人類不管是否具備了大規模移民太空和改造星球的能力,先要面臨來自地球的周期性變化。

比如相當典型的冰川期變化,一旦地球開啟漫長的冰川期,人類文明勢必將難以在地表大規模延續。

在這種情況下,要麽有技術帶領上百億的人口全部逃走,要麽都統統躲到地下生存。無論選擇哪種方式,技術和成本永遠是繞不開的兩道門檻。

若是有幸躲過了冰川期,地球周期性的地質變化同樣也很劇烈。磁場的逆轉,板塊的移動, 這類大的變化就相當於地球在徹底「洗牌」。不然,地球上每隔1億年的生物大滅絕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所以,人類的文明當真能延續到地球「洗牌」的時候,不管技術有沒有達到,必須得逃出去才能讓物種保留下來。

在那種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彼時的人類,已經徹底掌握了離開地球的技術。也只有這樣,才能逃過動物的周期性,超過我們的宿命。

你以為這就夠了?這僅僅是跳出了動物基因輪回的時間線。在這之上,還有恒星的生命周期呢。

活到與天地同壽是怎樣的狀態

生命賴以生存的太陽已是個幾十億歲的中年人,它的生命雖說還有幾十億年的時間,但終歸不是無限的。這樣一來,人類文明要想繼續延續,就必須得具備,在恒星滅亡後能繼續存活的能力。

現在的猜測是,要麽動手打造一顆「恒星」,要麽就是離開所在星系,到銀河系中去尋找適宜生存的地方。

到了那時候,核聚變肯定是小兒科,人類亦或能透過超輻射來獲取黑洞的能量。但即便如此,能否打造依據的平台,從哪裏獲取別的能源和原料,恐怕都是需要必須面對的問題。

因為在那種情況下,延續人類文明的方式是有選擇性的。在遇到恒星消亡需要做出選擇時, 是只延續人類基因本身呢?還是帶領那時候全部的人類都逃走?

結語

所以回到原來的問題起點,不管是未來的10萬年,還是更遠的1000萬年或1億年,人類文明的存續始終面臨著個體和族群的選擇。

至少在一些科學家看來,要達到個體和族群之間的平衡,同時又要讓文明長時間延續下去,這個過程是比較難的。

因為人類是一個動態的社會,而非靜態的社會,不管是人口增長還是其他因素,變動帶來的未知性和風險都很大。而且越是隨著技術增長,這種風險也會隨之增高。

還有一些科學家則悲觀的認為, 科學和技術或許並不能無限增長,近500年來全世界的技術進步飛速,但眼下人類在各領域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而且短時間內都看不到突破的希望。

所以, 一方面人類不能以極限靜態的模式,維持和延續地球的資源環境平衡。另一方面,技術突破的速度又無法滿足人類在地球被耗幹的時候逃離。一旦陷入到這種困境且越陷越深,人類的文明勢必不會延續太長而是會走向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