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15萬噸殘骸阻塞航道有多難搞?江陰沈船就是典型案例!

2024-04-03科學

在海事史上,又出現了一起讓人矚目的重大航道阻塞事件。這回的主角是一艘由印度籍船長操舵的超級貨櫃船。

就這麽一撞,它不僅自己遭了殃,還把巴爾的摩港的航道徹底封死了——而這個港口,可不是個小角色,它對美國華盛頓和周圍的賓夕法尼亞等經濟區至關重要,地位堪比中國的天津港和青島港。

這個「撞擊奇跡」一下子讓巴爾的摩港停擺,想必對周邊經濟的打擊不亞於重磅炸彈。有人可能會想,清理航道有那麽難嗎?送些潛水員下去,用點炸藥不就行了?

可問題沒那麽簡單,被撞壞的不是什麽小橋梁,而是一座用鋼量超過5萬噸的巨橋。更別說那個罪魁禍首的貨櫃船,長300多米,寬50米,自重加上貨物重10萬噸。

這可不是幾噸炸藥能搞定的,即便是核彈,也未必能一下子清出航道來。而且,這樣做可能會造成更糟糕的後果,把殘骸炸得四處散落,對航道的破壞更加嚴重。

歷史上,故意堵塞航道的戰術在戰爭中經常被使用,效果比布雷更好。舉個例子,東鄉艦隊在日俄戰爭期間就曾沈船堵塞旅順港,讓沙俄的艦隊損失慘重。

說到堵航道,不得不提的就是抗戰初期的江陰沈船事件。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國民政府采取了兩大措施:一是花園口決堤,一是江陰沈船。

花園口決堤這招雖然淹死了敵人800多人,但同時也導致了數十萬自己人的死亡和長達十幾年的黃泛區。而江陰沈船卻大獲成功。長江作為全球貨運能力最強的天然河流,深度和通航能力都非常優秀。

那時長江上沒有橋梁大壩的阻礙,理論上5萬噸級的海輪能直達武漢,1萬噸級的貨輪能上溯到重慶。如果敵人的戰艦能自由通行,那時的長江沿岸就會面臨嚴重威脅。

國民政府決定將阻止日軍的戰艦上遊作戰列為防禦重點,江陰成為了戰略要地。為了阻止日軍,中方采取了沈船封鎖策略,將多艘老舊船只填滿石塊後沈於長江江陰段的水面下,這些沈船形成了有效的水下屏障。這一舉措成功阻止了日軍的南侵步伐,為國家贏得了寶貴的戰略時間。

回到今天的巴爾的摩港,這場意外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從航道被堵的那刻起,每一分鐘都可能給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

船上的貨物,可能涵蓋了數不清的品類,從日用品到高科技器材,甚至可能包括急需的醫療物資和食品。這些貨物原本將流向各個零售商,供應商和最終的消費者,現在卻無法按計劃到達目的地。

航道被堵,意味著進出港的船只都得改道,或者幹脆就停在海上等待。這不僅僅是對時間的浪費,更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船只延誤,會導致貨物滯留,進而影響到整個供應鏈,造成連鎖反應。船公司、進出口商、零售商乃至消費者,都會感受到這次事故的沖擊波。

在這場事故中,清障工作無疑是頭等大事。可惜的是,清理工作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從技術角度看,要移除如此龐大的鋼鐵結構,需要復雜的工程計劃和無數的人力物力。

現場的工作環境極為惡劣,不僅有沈船殘骸的危險,還要面對江河的水流和天氣的變化。潛水員下水作業風險極高,他們不僅要在混濁的水下作業,還要時刻註意不被殘骸傷害或被水流沖走。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策劃和嚴格執行。小到潛水員的每一次潛水,大到整體的清障進度,任何一點失誤都可能導致工程延期,甚至是新的安全事故。團隊中的每一個人,無論是工程師、潛水員還是普通的工作人員,都必須保持高度的專註和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