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保護昆蟲就是保護鳥類 原來它們之間有這樣的聯系

2024-10-13科學

每年5月和10月的第二個周六是世界候鳥日,今年的世界候鳥日為5月11日和10月12日,以配合不同半球鳥類遷徙的周期性。

今年世界候鳥日的主題是「保護昆蟲,保護鳥類」。昆蟲是許多候鳥的重要能量來源,在繁殖地和鳥類遷徙路線上影響著鳥類的生存。鳥類在中途停留期間會在田野、森林、濕地和各種棲息地尋找昆蟲來補充能量儲備。鳥類遷徙啟動及停留的時間通常與遷徙路線上中途停留地點的昆蟲豐度高峰相吻合。隨著天氣轉涼,北方的候鳥陸續開啟了南遷之旅。

遷徙候鳥陸續到達各項監測工作展開

眼下,大量南遷候鳥已經抵達雲南,當地也開始實施今年的鳥類鳥類標誌法和疫源疫病監測工作。

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南遷候鳥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遷徙,雲南新平縣哀牢山的金山丫口,鳥類監測鳥類標誌法站的工作人員正在捕捉夜間遷飛的候鳥,並對它們進行鑒定、測量、拍照、鳥類標誌法,最後,再次放歸自然。

新平縣金山丫口鳥類監測鳥類標誌法點工作人員李星誌:這個是楔尾綠鳩,我們本地人叫綠斑鳩,它屬於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這是今年我們開展鳥類標誌法工作以來,捕到的第六只。

和候鳥一樣如期而至的,還有各科研機構和高校的鳥類研究專家。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伍和啟:我們這次的目的,是測試夜間遷徙的鳥類,針對夜鷺這個物種,我們設計了一個新的追蹤器材,我們想評估它的成效。

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講師趙雪冰:我們這次,除了做一些傳統監測,還在繼續做候鳥視覺方面研究,要做鳥的不可見光,像紅外光、紫外光方面研究,看候鳥對這些不可見光的反應情況。

在雲南巍山縣的「鳥道雄關」,今年,當地林草局的工作人員在按技術規程給遷徙候鳥上環的基礎上,還首次采用了衛星定位追蹤器的監測手段,對灰頭麥雞和杜鵑兩類候鳥安裝衛星定位追蹤器,監測它們的遷徙路線。

巍山縣鳥類鳥類標誌法站站長張國利:這只鳥在飛行過程當中,每隔兩個小時發送給我們一次定位,我們就在地形圖上把它所有發射回來的定位連成一條線。

同時,巍山縣的鳥類鳥類標誌法人員,還對遷徙候鳥開展疫源疫病檢測,分析遷徙候鳥是否攜帶病毒,按計劃,今年要采集遷徙候鳥樣本400份。

巍山縣鳥類鳥類標誌法人員官興田:我們做疫源疫病主動預警監測,看遷徙的鳥類身上帶著什麽病毒,是否會傳染給人類,早發現、早辨識、早檢析、早預警。

多種方式保護候鳥維護生物多樣性

在雲南,近年來隨著鳥類保護工作深入開展,當地以多渠道多種方式保護鳥類,目前在雲南境內能觀測到的珍稀鳥類逐年增多,生物多樣性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雲南新平縣,哀牢山金山丫口鳥類標誌法工作啟動後,鳥類標誌法小組連續發現各種珍稀鳥類。特別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鳽,現在全球只有1000只左右,被列為瀕危物種。哀牢山金山丫口鳥類標誌法站成立20年來,最近三年都連續監測到它的遷徙活動。

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講師趙雪冰:鳥類標誌法站在2006年10月份,第一次捕捉到海南鳽,當時是雲南省第一次記錄到這個物種。經過這麽多年的鳥類標誌法,最近三年已經連續出現,一般出現在我們國家的東部和東南亞一帶越冬。

哀牢山金山丫口是國際候鳥遷飛通道之一,2004年啟動鳥類監測鳥類標誌法工作以來,鳥類標誌法站已對5.8萬只鳥類進行了鳥類標誌法。透過對鳥類的鳥類標誌法和追蹤,能清晰地揭示候鳥的遷徙規律,為研究鳥類的族群、習性、遷徙等提供關鍵資訊。

雲南大學講師趙雪冰說,當地的鳥種類非常多,來源也非常廣,研究鳥類的趨光性,可以為機場選址、城市照明等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並且已經得到實際運用。

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講師趙雪冰:我們都是用燈光誘捕,研究候鳥的視覺,發現它們對短波光敏感的情況,也為我們後續在城市照明選擇對鳥類生態友好的光源,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意見。

鳥類是自然生態系中重要的組成部份,開展疫源疫病監測工作,能有效保護鳥類族群和生態系的健康。隨著網絡等技術的成熟,目前,全球在鳥類保護、疫病監測等方面開展了廣泛合作。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伍和啟:候鳥的保護,它需要跨國的聯動保護。有了這些資訊以後,我們就可以把這些結果跟相關國家去做一些分享,從單純的一個點擴充套件到一個網絡,透過這種網絡之間的聯動,可以做一些具體的物種保護的一些事情。比如說,在禽流感暴發的時候,我們知道是哪些物種會攜帶禽流感,運動的軌跡是什麽樣?類似於這樣一些資訊整合起來以後,那我們就可以在防控方面,從健康的角度,來做一系列相關工作。

洞庭湖濕地收割苔草為候鳥「備餐」

洞庭湖濕地是中國重要的候鳥越冬棲息地,每年都會有大批候鳥遷徙來此越冬。

這幾天,南洞庭湖自然保育區的工作人員正忙著收割老苔草,為越冬候鳥回家準備第一頓「美食」。

據介紹,在濕地大面積生長的苔草是雁類候鳥的主要食物來源,生長時間過長的苔草通常莖葉泛黃,纖維化嚴重,不利於候鳥食用。每年十月,在確保候鳥「口糧」充足的前提下,濕地工作人員依據候鳥抵達時間的推算和地域劃分,駕駛收割機分批次收割區域內的4000多畝老苔草,刺激新苔草加速萌芽,滿足候鳥取食的需求。同時加強日常巡護,嚴控無關人員進入候鳥棲息地,確保候鳥安全越冬。

生物資源本底調查結束發現17個昆蟲新種

在武夷山國家公園,保存有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副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孕育著種類繁多、繁衍不息的昆蟲,因此,這裏又被譽為「昆蟲的世界」。日前,武夷山國家公園完成了為期三年的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在福建片區科研人員累計發現了17個昆蟲新種。

武夷山國家公園生物資源本底調查,也就是對整個武夷山國家公園的生物,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普查。自2021年4月調查啟動後,截至目前,累計發現34個新種,其中有17個為昆蟲新種。

據專家介紹,在17個昆蟲新種中,有5個為黃隱肩舞虻屬,分別為短突黃隱肩舞虻、合斑黃隱肩舞虻、九曲溪黃隱肩舞虻、方突黃隱肩舞虻、武夷山黃隱肩舞虻。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博士馬方舟:這次發現的5個新物種,對厘清黃隱肩舞虻屬昆蟲資源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在利用生物防治進行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包括對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評價的生物指標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據統計,目前,武夷山國家公園共記錄昆蟲類7925種,有7種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其中就包括一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金斑喙鳳蝶。隨著本底資源調查的結束,新物種的發現也極大豐富了武夷山的物種紀錄。

探秘昆蟲世界守護大自然的精靈

候鳥和昆蟲是大自然生態鏈當中相互依存的重要成員。在世界候鳥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裏,讓我們走進亞洲最大的昆蟲博物館之一,成都的昆蟲博物館,這裏收藏了來自全球數萬種昆蟲標本。

總台記者陳凱:這個博物館裏現在展覽著大約有2萬多件藏品,其中最多的就是琳瑯滿目的蝴蝶。同時還展出了許多國外的稀有蝴蝶。可能很多人要問了,世界候鳥日為什麽要來昆蟲博物館?其實生態環境中,昆蟲與候鳥是相互依存、鬥智鬥勇的關系,候鳥的遷徙在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它們的食物發生了遷徙,所以鳥類也會進行遷徙。如果昆蟲的數量減少了,鳥類的生存也會受到很大影響,所以保護昆蟲就是在保護鳥類。

12歲少年的夢想:建立「高黎貢山昆蟲研究工作室」

在生物資源大省雲南,昆蟲保護的理念也正在深入人心。一位名叫王辰之的12歲少年,因為喜歡昆蟲,立誌要在高黎貢山建立一個「昆蟲研究工作室」。

前不久,12歲的王辰之在家人陪同下,一起來到距離昆明600多公裏的怒江州瀘水市,在位於高黎貢山的三河村,追尋和觀察昆蟲。

昆蟲愛好者王辰之:這一次我們一共發現了二點赤鋸鍬、拉叉深山鍬甲、粗尤犀金龜,是二級保護動物,還發現了橙斑白條天牛。

在多次前往三河村之後,王辰之認為,具備豐富生物多樣性的高黎貢山是他理想的昆蟲研究場所。

昆蟲愛好者王辰之:去年國慶日的時候,我就曾來過怒江這邊。發現這邊的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生態保護也非常完整,所以我這一次才會再次回到這裏。

王辰之的家裏並沒有人專業從事昆蟲研究,他的興趣源於對大自然的好奇心,王辰之的父母也用實際行動鼓勵他保持對昆蟲研究的熱愛。

王辰之的父親王昱傑:每年進行一個深度的研究,來看一看,見證一下很多在雜誌、書籍上面才能看到的動物、植物。

盡管研究昆蟲充滿挑戰,但王辰之從未放棄,小小少年已經在心裏立下了遠大的誌願。

昆蟲愛好者王辰之:繼續探尋和發現新的物種和新的昆蟲,把我自己的昆蟲研究所建立在高黎貢山。

(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朱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