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鯉魚、鯽魚、白鰱魚外,洱海裏還有這些魚……

2024-08-08科學

洱海生態系的健康狀況

與洱海魚類群落結構息息相關

目前

洱海魚類調查工作正在進行中

今年截至目前

共采集到洱海魚類16種

之前我們認識了洱海

杞麓鯉、春鯉、鰱、鱅、鯽

興凱鱊、中華鳑鮍、泥鰍8種魚類

戳連結回顧:

洱海裏有多少種魚?是否分不清它們模樣?一起來識「洱海魚」

這一期

我們繼續認識

另外8種洱海魚類

䱗 、 子陵櫛鰕虎魚、波氏櫛鰕虎魚、小黃黝魚

黃顙魚、西太公魚、太湖新銀魚、麥穗魚

一起來認識

看看它們有什麽特點!

鯉科 Cyprinidae 鲌亞科Cultrinae

䱗屬 Hemiculter


形態特征:
體形側扁,背緣平直,腹緣略呈弧形。頭部略尖且扁,與背面平直。口端位。眼間寬而微凸,眼間距大於眼徑。鱗片中大且薄,易脫落。側線完全,自頭後向下傾斜至胸鰭後部彎折成與腹部平行,行於體之下半部,在臀鰭基部末端又折而向上,伸入尾柄正中。背鰭位於腹鰭之後。臀鰭位於背鰭的後下方,外緣凹入。胸鰭尖形,末端不伸達腹鰭起點。腹鰭位於背鰭起點之前。尾鰭分叉,末端尖形,下葉長於上葉。體背部呈青灰色,腹側銀色,尾鰭邊緣灰黑。

生境: 通常生活於河流、湖泊中,從春至秋季喜歡群集於沿岸,行動迅速。主要攝食藻類、碎屑、甲殼動物及昆蟲等。

分布: 在中國分布極廣,自南至北諸河流及湖泊均有,也分布於越南、北韓、俄羅斯。

子陵櫛鰕虎魚

鰕虎魚科 Gobiidae

櫛鰕虎魚屬 Ctenogobius

形態特征: 體形較長,前身近圓筒形,後身側扁。頭大略平扁。口端位。上、下頜前部有多行小齒,無犬齒。舌發達,遊離,前端近圓形。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具短管,近吻端,後鼻孔為圓形小孔。背鰭2個,分離,相距較近,第1個背鰭全為鰭棘,左、右腹鰭在腹部中央愈合成長圓形吸盤;尾鰭圓形。體背淡黃色。頭部有不規則的蟲狀紋,頰部有4~6條斜向前下方的暗色條紋。體側有不規則暗色斑塊6-7塊。胸鰭上方有1塊黑斑;背鰭和尾鰭有由黑色斑點組成的條紋。

生境: 棲息於江河、湖泊、水庫及池塘的沿岸淺灘。主要攝食小魚、小蝦、水生昆蟲、環節動物、浮遊動物及藻類等,並有同類殘食現象。


分布: 分布於除西北地區以外的各大江河水系,海南及台灣均有分布,日本北韓半島也有分布。

波氏櫛鰕虎魚

鰕虎魚科 Gobiidae
櫛鰕虎魚屬 Ctenogobius


形態特征:
身體細長成圓筒狀。胸鰭後的身體側扁。頭較長且扁平。口端位,口裂大,稍傾斜,後伸達眼前緣的下方。舌端遊離,圓形。吻較長而鈍。唇肥厚,上唇較下唇寬。每側鼻孔2個,相距較遠,前鼻孔成管狀,位於上唇溝之後側,後鼻孔位於眼前緣的前上方。

第一背鰭短小,第二鰭條長大凸出成弧形。胸鰭大呈扇形。腹鰭胸位,吸盤後緣呈鋸齒狀。臀鰭寬大呈緣弧形。尾鰭寬大呈圓形。頭、頰、胸部和背鰭前無鱗;體側被櫛鱗。腹部為圓鱗。身體為黑褐色,腹部黃白色。頭部褐色,第一背鰭灰黑褐色,外緣白色,第二背鰭灰黑褐色,其上有數列深褐色小斑點,胸鰭灰色,腹鰭灰褐色,邊緣為灰白色。尾鰭褐色,有8—9列黑色斑紋。

生境: 波氏櫛鰕虎魚是底棲小型魚類,常棲息在砂石底的山溪流水,也在江河、湖泊的淺水區生活。

分布: 為中國特有品種,分布於遼河、黃河、長江、錢塘江、珠江等水系。

小黃黝魚

塘鱧科 Eleotridae

黃黝屬 Hypseleotris


形態特征:
體形側扁,背、腹緣呈淺弧形,腹部圓。吻短而鈍。前、後鼻孔分開,前鼻孔近吻端,後鼻孔位於眼前方。眼較大,眼徑約等於吻長。口上位,舌前端圓形,遊離,不具齒。無須。背鰭2個。左右腹鰭接近,但不愈合成吸盤。胸鰭尖長。尾鰭圓形。頭部前鰓蓋骨前部、胸部和胸鰭基部被圓鱗。吻部和眼間隔無鱗。身體其余部份被櫛鱗。無側線。肛門緊位於臀鰭起點。生活時體色為淺黃色,體側具青黑色橫帶10余條,一般成對排列。背鰭、尾鰭均具數列小黑點組成的波紋,臀鰭基桔紅色。

生境: 通常棲息於水體底層,一般生活於靜止的溝渠中,為江河、湖泊常見的小型魚類。


分布: 原僅產於南盤江及其支流。50年代後期以來隨家魚苗帶入全省各地,逐漸定居繁衍,在某些湖泊中已形成一定規模的族群。

黃顙魚

鲿科 Bagridae

黃顙魚屬 Pelteobagrus

形態特征: 體長而後軀側扁。頭略平扁,楔形。吻鈍圓。眼中等大,居頭之前半部。前後鼻孔相距較遠,前鼻孔呈短管狀,位於吻端。口大,下位,呈弧形。上下頜具齒帶,齒絨毛狀。有4對須,鼻須長達眼後緣;頜須最長,達到或超過胸鰭基部;外側頦須較長,超過鰓孔。背鰭短,硬刺強,後緣有明顯的鋸齒。臀鰭中等長。胸鰭刺強,前緣鋸齒細小而多,後緣鋸齒粗壯而少。腹鰭短,達臀鰭起點。肛門約位臀鱔起點至腹鰭基後端的中間。尾鰭叉形。

生境: 多棲息於緩流多水草的湖周淺水區和入湖河流處,營底棲生活,尤其喜歡生活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處。為雜食性,魚苗階段以浮遊動物為食,成魚則以昆蟲及其幼蟲、小魚蝦、螺蚌等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

分布: 分布於珠江、閩江、湘江、長江、黃河、海河、松花江及黑龍江等水系。

西太公魚

胡瓜魚科 Osmeridae

公魚屬 Hypomesus


形態特征:
體形修長且側扁,最大體高位於背鰭起點之前。背鰭與腹鰭相對,位於體之中點。背鰭與尾鰭之間有一脂鰭。臀鰭基較長,其邊緣平或稍內凹。肛門位於臀鰭前方。尾鰭深叉狀。吻尖,無須。口前上位,口裂後緣伸達眼睛瞳孔之前。下頜稍長於上頜。眼較大,位於體軸中上方。鼻孔位於眼前上方。頭側各有一較大鰓孔。上頜骨、前頜骨、犁骨、腭骨、中篩骨、齒骨和舌骨均有細齒。體被薄而呈橢圓形的圓鱗。側線不完全。成魚體色背部淡褐色或橄欖綠色,體側中線有一條銀色條帶,腹部銀白,各鰭白色。背部鱗片邊緣具灰黑色斑點。

生境: 西太公魚是一種集群、避光、喜低溫的魚類。棲息於水庫的公魚,周年棲息活動有明顯的產卵洄遊。


分布: 原分布於日本北海道,後來移至中國鴨綠江、圖們江等,現由於引種或入侵已經存在於中國大部份湖泊。

太湖新銀魚

銀魚科 Salangidae
新銀魚屬 Neosalanx


形態特征:
體形細長且側扁。頭長略大於體高,縱扁。吻短,稍大於眼徑。眼較大,側位。眼間隔寬且微隆。口次上位,下頜較上頜突出。上、下頜各具齒1行。上、下唇均薄。背鰭無硬刺。雄魚的臀鰭條較雌魚的稍長大。胸鰭短具發達。腹鰭起點距吻端近於距尾鰭基。肛門緊靠臀鰭起點。尾鰭分叉,下葉略長,末端尖。魚體表裸露無鱗,僅雄魚臀鰭基部兩側各具一列鱗。

生境: 通常生活於湖泊內,浮遊在水的中、下層,以浮遊動物為主食。

分布: 分布於長江中、下遊的附屬湖泊中。

麥穗魚

鯉科 Cyprinidae

麥穗魚屬 Pseudorasbora


形態特征:
體形長且側扁,尾柄較寬,腹部圓。頭稍短小,前端尖,上下略平扁。吻短,尖而突出。口小,下頜較上頜為長,口裂甚短,幾呈垂直。唇薄。唇後溝中斷。無須。眼較大,位置較前。體被圓鱗且鱗較大。側線平直,完全。胸、腹鰭短小,起點相對或背鰭略前。肛門緊靠臀鰭起點。臀鰭短,無硬刺,呈弧形。尾鰭寬闊,分叉淺,上下葉等長,末端圓。體背部及體側上半部銀灰微帶黑色,腹部白色。體側鱗片後緣具新月形黑紋。

麥穗魚的珠星(繁殖期雄性特征)

生境: 通常生活於緩靜較淺水區。稚魚以輪蟲等為食,體長約25毫米時即改食枝角類搖蚊幼蟲及孑孓等。耐寒,對水的酸堿度適應力很強。


分布: 為平地河川、湖泊及溝渠中常見的小型魚類。

下一步,大理州洱海管理局、大理州洱海湖泊研究院將持續做好洱海魚類群落結構動態調查工作,對洱海的魚類群落結構進行定期的監測和記錄,以獲取魚類族群數量、種類、分布以及動態變化等資訊。

同時,還將適時開展洱海魚類生態調控,以此來調整和最佳化洱海魚類群落結構。將緊緊圍繞共建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積極推進洱海特有生物種質資源的保護和恢復工作,確保洱海的生態環境能夠持續、健康地發展,實作生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大理州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