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小小車間裏,我和師傅的師傅的師傅全是勞模!

2024-07-18科學


「小」車間

四代勞模見證

「中國制造」享譽世界

「大」夢想

變壓器

是整個電力系統中的關鍵器材,

直接關系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乃至國家安全,

線圈 就是變壓器的「心臟」,

直接決定著整台變壓器產品的

質素、效能和使用壽命。

在中國電氣裝備集團所屬

中國西電西安西電變壓器有限責任公司

(以下簡稱西電西變)

線圈車間,

相繼湧現出

丁建國、王文革、曾國榮、孔穩超

老中青四代勞模

名師傳精藝、匠心育高徒。

四代師徒把創新、技藝和經驗

不斷薪火賡續,

把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融進「小」線圈,

傳承匠心、接力前行,

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展現了一部

新中國電力裝備制造業發展史。

第一代勞模丁建國:

苦心鉆研奠定堅實基礎

「勞模精神就是要吃苦在前、享樂在後、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第一代勞模丁建國已經退休,但他的精神被傳頌至今。

1970年,丁建國進入西電西變成為一名繞線工。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工作場景時,年過古稀的丁建國眼裏有光:「 每匝導線必須繞緊,線圈表面平整度要控制在正負一毫米以內,導線絕緣不能破損,做好這些煩瑣、復雜的重復勞動,幾十年如一日,不簡單。 當年我虛心向上海師傅學習操作技術,總結工作經驗,很快掌握了繞線技能,為以後技術工人打下了一些基礎。」

憑借過硬的「手藝」,丁建國當上了主繞,每個月都超額完成生產任務,曾經一年幹過別人兩年才能幹完的活。正是他埋頭苦幹、忘我工作的「老黃牛」精神, 1995年被機械工業部授予勞動模範稱號。

從建廠到現在,幾乎每十年變壓器產品或技術就會升級一個台階。 在丁建國的記憶裏,500千伏產品升級就帶來一次技術、工裝、器材全面的挑戰。 「當時我們使用的是臥繞機,國外500千伏產品繞線用的是立繞機。如果直接更換器材將是巨大的投資,我們必須先把產品幹好才是可行的路線。」

丁建國腦子裏像過電影一樣放映著立繞機的工作原理。經過無數次探索,一個個日夜,一遍遍嘗試,他帶領班組先在臥繞機上繞制一半,然後用起吊機把線圈拿下來,換個方向繼續繞制,終於突破了難題,成功完成了500千伏產品的換代。

如今,已經退休的丁建國還經常關心企業發展,時不時到車間看看。他的技術、品格,深深影響著周圍的人們。

第二代勞模王文革:

致力於國產化創新攻堅

丁建國帶領的徒弟王文革為國家重點工程立下汗馬功勞,也被培養成第二代勞模。 1985年,王文革走進線圈車間,他經歷和見證了西電西變產品電壓等級的大跨越,也參與並見證了中國直流輸電的從無到有的過程。

與傳統的交流輸電相比,直流輸電輸送距離遠、路線損耗小,本世紀初起逐漸成為中國遠距離高電壓輸電的首選。

「2000年,廠裏接到‘三峽-上海’工程的變壓器生產訂單,這是中國首次生產±500千伏直流輸電產品,車間派我擔任線圈繞制專案負責人。」王文革介紹到, 「十六根導線線上圈線餅中保持松緊一致很難。我就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摸索嘗試,掌握了工作方法,帶動整個繞線班技術的提升。」

2006年10月,王文革承擔了720兆伏安/330千伏三相巨型發電機變壓器低壓線圈的繞制任務。他仔細分析導線換位排列的原理,將繞制方式改為立繞式,成功解決了導線翻線的次數以及線圈出頭理線問題,人員減少了三分之一,工期縮短了一半,該技術改進一直沿用至今 。 王文革被西安市勞動競賽委員會評為「絕招、絕技、絕活」三絕能手,榮獲中國機械工業部技能大師稱號。

「令我自豪的是,作為主繞, 2007年我完成了西變第一台百萬伏產品的線圈繞制,這也是第一台中國自主生產制造的百萬伏變壓器產品。

勞模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而在一朝一夕。

「2001年,我第一次繞制平波電抗器。繞制中,電磁線的瓢曲形變、多條線造成的公差等都是技術難點。」王文革回憶道,「經過努力,終於在公差要求範圍內完成了出線,雖然滿足工藝要求,但是這微不足道的幾毫米讓整個產品看起來都醜了。」這也成了王文革心中的結。

走在行業前列,就像摸著石頭過河。帶著攻堅克難的決心,他帶領大家不懈地計算、琢磨,終於得出了最佳操作位置和其中微妙的力學關系。「八條線,在幾毫米誤差的狹小環境中完成兩個九十度的彎折,需要精準的把控和熟練的手感。」

有了第一台產品的生產經驗,對王文革而言,第二台平波電抗器的繞制就顯得得心應手。對調整後的彎折點,他精準地把控住了出線的角度,實作了完美造型。

誰也想不到,制造出這樣一台龐大的機器,能做到這樣精準的出線,巧奪天工的背後,竟然是長年累月繞制的一雙手。

第三代勞模曾國榮:

匠心成就初心產業報國

曾國榮的師傅正是西安市勞模王文革。 「一入職我就跟隨王文革師傅開始直流變壓器的線圈生產。」這位「80後」1999年入職西電西變,正好趕上三峽大壩開工建設。

「那時,我們國家直流變壓器的產品結構和器材工裝都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立式繞線機替代了臥式繞線機,線圈形式升級為連續插入屏線圈。這一切都表明, 改革開放以後,在電力變壓器的科技攻關、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科技創新等方面,我們都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曾國榮說。

站在時代的風口,肩膀上扛的是「產業報國」的衷心。

「產品不光是有看得到的部份,還有看不到的部份,我們要永遠用看不到的那部份要求自己。」 曾國榮手裏始終有一個厚厚的筆記本,寫滿了技術細節。 「我們這一代繞線工接觸的產品精度越來越高,對生產環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更要註重對細節的把控。」

正是靠著這種「細節控」,曾國榮參與研發的「提高換位導線翻餅工裝的利用率」「提高線圈S彎畫線效率」技術改進成果均獲得 西安市職工經濟技術創新優秀成果 。2017年,他被評為 陜西省勞動模範 ;2018年,被評為 中國機械工業百名工匠 ,個人工作室被認定為 「國家級曾國榮技能大師工作室」

如今,「曾國榮勞模創新工作室」已經成為西電西變職工成長的「大課堂」、技術創新的「孵化器」、成果轉化的「中轉站」。他先後帶教徒弟20余名,現都已成為變壓器線圈繞制工序的主力軍,其中徒弟孔穩超接過「勞模」接力棒,續寫新的勞模故事。

第四代勞模孔穩超:

弘揚勞模精神接續奮鬥

作為曾國榮的徒弟 ,新一代繞線傳承人,陜西省勞模孔穩超的名言是:「成天想當勞模,肯定當不了勞模!勞模是幹出來的,不是想出來的!」

精益求精的品質,讓他取得了多年來線圈一次送檢合格率100%的好成績,受到了使用者的一致好評。 他用那粗糙而又精巧的雙手,一次次重新整理著中國乃至世界特高壓事業的紀錄。

在「陜北-武漢」±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換流變壓器生產過程中,孔穩超註意到導線紙包絕緣特別薄,線圈底部S彎線上餅拉緊時,如果不註意防護,線圈內徑側絕緣層很容易破損,但質檢中卻極難發現。

他用一張0.5mm小紙板線上圈底部S彎和內徑撐條處作引導,完美解決了導線磨損問題。面對有的工友們對他「自討苦吃」行為的不理解,孔穩超說:「一個小小的紙板不算什麽,但咱們手中都是特高壓產品,如果因為導線紙包絕緣破損出了問題,小則使企業聲譽受損失,大則影響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加紙板引導不過是舉手之勞,咱們何樂而不為呢?」

2019年,在「張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1000千伏 200Mvar可控並聯電抗器生產中,孔穩超主動承擔了該專案線圈的繞制任務。該產品是當時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容量最大的可控並聯電抗器。他發揚工匠精神,像制作工藝品一樣精工細作,反復驗證,摸索出最優方案,有效解決了產品加工的質素問題,保證了生產進度。

技術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生命線,也是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孔穩超結合工作實際進行大膽創新,想盡一切辦法提高生產效率,不斷最佳化作業方案。

線圈繞制中,反餅效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線圈繞制效率。隨著產品電壓等級的不斷提升,反餅難度隨之增加,傳統工藝已難滿足現有產品的加工需求。孔穩超深知,只有透過技術創新,才能解決問題。他大膽打破傳統方法,將翻餅前撥墊塊改為翻餅後再進行,既滿足設計要求,更讓效率提升了60%。

從丁建國到孔穩超, 四代勞模傳承初心、接力前行 ,透過不懈努力讓產品在高壓、超高壓、特高壓輸變電器材方面達到國際領先,實作了特高壓裝備「中國制造」,創造了多項海外業務的國內行業第一,見證並實作了中國電力工業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這是中國電氣裝備廣大職工不服輸、不怕難,始終服務國家發展需要的生動故事,更是中央企業傳承和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凝聚職工群眾建功立業磅礴偉力的時代縮影。

歷史的車輪碾過歲月的長河,時間的雄風在滄桑巨變中獵獵作響。 一代又一代勞模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自己的不凡人生, 一代又一代央企人也將在模範的影響下,以踏石留印的堅實腳步,創造輝煌業績,書寫「中國制造」新的傳奇。

———— / END / ————

責任編輯丨陳婷

執行主編丨劉海草 張灝然

內容來源 | 中國電氣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