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決戰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後半段,決定著人類的未來

2024-07-07科學

近幾十年來,稀有金屬在不知不覺中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其戰略意義不容忽視。

對於個人而言,電動牙刷、手機、混合動力車等產品離不開稀有金屬;

對於國家而言,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組、導彈防禦系統等同樣依賴這些元素。

可以說,人類的未來與稀有金屬息息相關,科技競爭和地緣政治競爭,最終歸結為元素周期表的競爭。

【決戰元素周期表】的作者大衛·S.亞伯拉罕不僅是一個書齋分析師,他還親自探訪了數十個國家,存取了數百位礦工、商人、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獲取第一手資料。

在這本書中,讀者將跟隨他的腳步,追蹤稀有金屬從開采、冶煉、精煉、交易到使用、回收的全過程,了解商業機密、內幕交易、政策迷霧背後的行業內幕和復雜關系網絡。

本文共計7167字

閱讀時長約20min

前言

在開始之前,我請你回想一下高中時期學過的元素周期表。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只記得前1/3的內容。

背到這,大多數人就難以繼續了,後面似乎還有許多陌生、帶有金字旁的字元。

我還記得,當時我去問我的初中化學老師,後面的這些元素有什麽用處,老師的回答是:

這些元質數量稀少,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用不到。

但這本書告訴我,後面的那些元素非常重要。

可以說,它們決定了人類的未來。

這本書的作者是大衛·亞伯拉罕,他是美國的自然資源戰略專家,白宮智囊團成員。

在稀有金屬這一話題上,美國政府都會參考他的意見。

為了寫這本書,作者進行了非常紮實的調研。

他走訪了幾十個國家,並與一些普通人無法接觸到、遊走在法律邊緣的「神秘玩家」會面,最終完成了這本書。

讓我們來看一下這本書的題目:

【決戰元素周期表】這裏的「決戰」是什麽呢?

簡單來說,「決戰」是一個比喻,指的是人類如何使用和爭奪元素周期表後半段,那些我們不太熟悉的金屬元素。

所以,從三個角度來解讀這本書:

1. 打仗就是打金屬。

在這一部份,我會講述金屬元素在人類戰爭史中的作用。

2. 身懷絕技的金屬元素。

我們將一起認識幾種具有神奇功能的金屬。

3. 脆弱的平衡。

在這一部份,我們將探討稀有金屬的交易市場,這是一個隱秘的世界。

金屬元素在戰爭中的作用

這本書中提到一句話:

「一個種族使用元素周期表上元素的能力,直接能轉化它的軍事成就。」

這句話什麽意思呢?

讓我們從地球還沒有人類的時候開始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看一個相對低等的文明:

例如狼群。

狼是社群動物,也可以視作文明的初始形態。

狼能掌握的資源,僅限於它們的身體,比如狼牙、狼爪,這些器官由碳、氫、氧、氮、磷等元素構成。

因此,狼和其他生物沒有太大區別,因為它們掌握的元素非常有限,根本無法統治這個星球。

如果這時出現了一群拿著石器的原始人,狼肯定不是對手。

表面上看,是因為原始人擁有更先進的武器,但從本質上來說,是原始人掌握了狼所無法利用的元素——地殼中的矽酸鹽,俗稱石頭。

矽酸鹽的硬度遠高於生物的骨骼,因此原始人比狼群更強大。

隨著時間推移,如果出現了一群手持金屬武器的文明,手握石器的原始人自然不是對手。

書中舉了「赫梯人」征服中東的例子。

公元前6000年左右,有一個叫「赫梯人」的種族從高加索地區南下,進入了今天的土耳其。

他們的戰鬥力非常強大,許多上古史書將他們描繪成戰神。

原因在於赫梯人掌握了一種神秘的技術。

他們發現,將一種特殊的石頭放在炭火上加熱,可以得到一種極其堅固的物質——鐵元素。

鐵元素(原子序號26)是超新星爆發的產物,需要一顆至少8倍於太陽質素的恒星報廢才能形成。

原子序號在26之後的元素,全都在超新星爆發中生成。

當然,赫梯人不知道這些,他們只知道鐵非常堅硬,用它制造的鐵質盾牌和武器是當時地球上最先進的武器。

而同期的阿拉伯人只有木質弓箭,自然無法對抗。

因此,赫梯人強大的本質在於他們能操控元素周期表上更靠後的鐵元素。

隨著科技進步,鐵元素也普及開來,成為全世界的武器,甚至成為戰爭的象征。

著名的俾斯麥被稱為「鐵血宰相」,因為他發動了許多戰爭。

在一個大家都用鐵作戰的時代,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掌握元素周期表上更罕見的元素。

讓我們來看一戰中的一個例子:

1918年,巴黎市區突然遭到炮彈襲擊,數百人喪生。

巴黎人感到震驚,因為最近的德軍陣地在百公裏之外,當時大炮的射程只有十幾公裏。

後來發現,德軍使用了一種新式武器,綽號「巴黎大炮」,射程達到130多公裏,相當於一炮從深圳打到廣州。

而德軍之所以能制造這種大炮,是因為炮管中加入了一種叫「鉬」的元素。

鉬合金炮管的強度和耐熱程度極大提升,因此能打得更遠。

到了二戰期間,在坦克炮管中添加各種稀有金屬已成標配。

炮管如果不是合金制成,肯定無法對抗其他軍隊。

二戰初期,德軍坦克所向披靡,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德國科學家掌握了更先進的合金技術。

但真正終結二戰的,是兩種排位更靠後的金屬——鈈和鈾。

它們是兩顆原子彈的原料,屬於放射性金屬。

原子彈的威力超越了任何一種人類熱兵器。

因此,可以說,二戰的終結者其實是兩種金屬。

進入21世紀,人類的高科技武器更加依賴稀有金屬。

這些金屬大多是我們不認識的奇怪字。

例如,美軍的M1A2主戰坦克擁有先進的射控系統,使其在戰場上能先發現敵人並開火。

射控系統中需要加入稀土金屬「釔」。

坦克的夜視儀中含有「鍺」和「鑭」元素。

現代潛艇和戰艦需要在鈦金屬中加入金屬「錸」元素,以增強艦體強度。

美軍著名的「宙斯盾」系統核心部份的SPY-1相控雷達中也含有各種稀土元素。

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的F-35戰鬥機。

正如作者所言,F-35飛過了整個元素周期表:

飛機的螺母和螺栓中加入了「鈹」,雷達訊號增強需要金屬「鎵」,電容中需要金屬「鉭」。

一架F-35戰鬥機總共需要使用400千克的稀土金屬。

書中參照了一位美國少將兼材料學博士拉蒂夫少將的話:

「如果沒有某些稀有金屬,人類武器將退回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

綜觀生物前進演化史和人類戰爭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牙齒到石頭,再到鐵質武器,再到F-35,這是一個人類在元素周期表中不斷升級的過程。

我們掌握的金屬元素越靠後,戰鬥力就越強。

這是我們要探討的第一部份內容:

打仗就是打金屬。

關鍵是,這些金屬元素如何發揮這些神奇的功能呢?

具有神奇功能的金屬

當今社會,人類使用稀有金屬元素的最簡單和最普遍的方法是制造合金。

談到這一點,我個人有一個感慨:

制造合金是世界上最神奇且最有價值的事情之一。

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讓我們來看「鋁」的例子。

眾所周知,鋁是一種非常軟的金屬,用石頭都能在純鋁板上刻下劃痕。

鋁的熔點也很低,僅為600多度,稍微一加熱就會變軟,甚至可以用腳跺幾下就踩扁。

然而,鋁有兩個主要優點:它非常輕,且導電性極佳。

如何才能充分發揮鋁的優點並規避其缺點呢?

答案是:

制造合金。

這也是為什麽我們經常聽到「鋁合金」這個詞的原因。

例如,在鋁中添加0.2%到0.3%的鈧。

這種添加比例和做飯放鹽的比例差不多。

然而,新形成的鈧鋁合金卻像煥然一新:

高溫強度、結構穩定性、焊接效能、抗腐蝕性和避免脆化等效能全面提升。

同時,它仍然保留了鋁輕、導電性好和價格低廉的所有優點。

鈧鋁合金是人類最前沿的材料,在航空和航天工業中有著重要套用。

而促成這一變革的,就是那微量的稀有金屬鈧。

因此,有人將稀有金屬比作工業食鹽。

再來看另一個例子,即「金屬鈮」制備的合金。

在汽車工業中,有一個永恒的難題:

如何在不降低汽車安全性的前提下減輕其重量。

其實答案很簡單:

使用特種合金,如加入鈮。

只要在1噸鋼材中加入100克金屬鈮(相當於一個蠶豆那麽大的一塊鈮),就能顯著改變鋼材的性質,提升其強度。

這帶來了一個重大好處:

1噸鋼材能當2噸使用。

現在很多人都在為地球變暖而擔憂,從這個角度看,若要達成「節能減排」的目標,大量使用含鈮合金是一個可行方案,這樣環保問題就轉化為金屬鈮的供給問題。

我們常說「點石成金」。

事實上,今天的人類已經掌握了類似的技術。

可以說,如今的金屬單體,如純鐵、純銅和純鋁這些純凈物,僅能算作工業原料。

如果不是合金,它們根本無法滿足當今工業的各種苛刻要求。

無論是橋梁的鋼索、汽車的防撞梁,還是太空穿梭機的外殼,都是經過多年測試的合金。

聽到這裏,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麽合金有這麽神奇的效果呢?

我來補充一些書外的資訊。

合金變強的原理是什麽呢?

最簡單的回答是:

加入其他金屬改變了原有金屬的原子結構。

在純金屬內部,原子排列較為規整。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張均勻的紙,每層原子之間的滑動較為容易,這在專業術語中叫做「金屬原子的流動性好」。

金屬流動性越好,其物理內容就越軟。

而添加其他金屬元素後,就像在純凈物中增加了一些雜質,增加了金屬原子組織的不均勻性,就好像在紙張中加入了很多植物纖維,使其更強韌,金屬的流動性也隨之降低。

同時,金屬的熱導性、導電性和磁性等一系列性質都會發生變化。

這個改變非常大,幾乎像變成了另一種物質,有科學家甚至將合金稱為「亞元素」,意思是它的性質幾乎像另一種元素。

這是人類利用稀有金屬的第一種方式:

制備合金。

再來看第二種用途:

制造永磁體。典型的元素是鏑。

永磁體可能是一個陌生的概念。

我們先說,為什麽永磁體這麽重要。

人類兩個很有前途的工業方向——風能發電和電動汽車,都需要永磁體。

高中物理教過,要將動能轉化為電能或將電能轉化為動能,都需要磁場。

而「永磁體」就是提供這個磁場的。

一般磁鐵的磁場會逐漸減弱,但永磁體的磁場減弱得非常慢,因此得名永磁體。

永磁體其實在我們身邊大量存在。

例如,新疆的達阪城有中國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組。

如果你開車經過那裏,景象非常壯觀,簡直是一個風車的世界。

在迎風的山崗上,矗立著無數像巨人一樣的風車,每個風車裏都有永磁體,幫助人類將動能轉化為電能。

此外,如果你購買了寶馬或奔馳的電動汽車,每天都在和永磁體打交道。

當前主流電動車驅動系統依賴永磁體。

很多人誤以為汽車是由電動機驅動的,其實並不是。

如果用普通電動機驅動汽車,會遇到很多問題。

例如,汽車在轉彎時,兩邊輪子的轉速不一樣,這個問題普通電動機解決不了。

目前人類找到的最主流解決方案是用永磁體驅動車輪。

說了這麽多永磁體,重點是要介紹金屬鏑元素。

制造永磁體必須用到金屬鏑。

我們提到過,合金的性質會發生改變。

在一種叫「釹鐵硼系永磁體」中加入金屬鏑,可以極大增強這種磁體的電磁性質。

目前,人類還沒有找到其他替代品,鏑是目前最優解。

因此,只要人類希望實作「動能和電能之間的轉換」,就會大量需要金屬鏑。

有人說過這麽一句話:

「人類和未來之間有一個窄窄的瓶頸,這個瓶頸,就是金屬鏑。」

這就是稀有金屬鏑和永磁體之間的關系。

接下來,正式介紹一種更厲害的金屬:

鈮。

我們在討論合金時已經提到過它。鈮元素的英文縮寫是 Nb,聽名字就很強大。

鈮的用途廣泛,可用於制備合金、制造超導體,但其最獨特的內容是親生物性。

一般來說,有機物和金屬之間是相互排斥的。

人體容易對金屬過敏,比如戴眼鏡的人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眼鏡的金屬腿讓耳朵很癢,這是皮膚對金屬過敏。

我們為什麽佩戴純銀飾品?

因為銀是少數幾種不會引起皮膚過敏的金屬。

然而,鈮對人體的友好程度遠遠超過銀。

用術語說,鈮具有很好的「抗生理腐蝕性」和「化石相容性」,即不生銹、不排異,也不與人體的各種體液發生反應。更神奇的是,肌肉可以在鈮條上生長,就像在真正的骨頭上生長一樣。

有人給鈮起了個外號,叫「金屬肉」。

如果人的頭蓋骨損傷了,最佳的替代物是鈮片制成的人造頭骨。

鈮絲可以用來縫合神經和肌腱。將鈮做成紗狀或網狀結構,可以用於修補肌肉組織。

如果人體骨折,用「鈮合金」打造的人造骨骼是最好的。

你可能會問,人造骨骼不是用鈦合金嗎?

是的,原因很簡單:鈮太少且太貴,一般人用不起。

鈮的親生物性在元素周期表中非常稀缺。

我們稍微開個腦洞,有人認為,人機合一是未來的趨勢,那鈮就顯得至關重要。

如果未來人類能在體內連線電線、安裝U槽,甚至裝上強化骨骼和金屬組織,鈮將是首選。

到那時,鈮可能會超過鈣和鐵,成為人體內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

這是第二部份的內容,我們講述了三個稀有金屬的套用場景:

制造合金、打造永磁體和鈮的親生物套用。

聽到這裏,你可能會問,既然稀有金屬如此有用,那就多多開采,人類的整體工業水平不就能大幅提高了嗎?

誰不想呢。

但問題在於,大多數金屬元素的數量非常少,且分布極其不均勻。

這也讓人類與稀有金屬的關系變得非常微妙且敏感。

隱秘的金屬交易市場

之前我們討論了人類對金屬元素需求日益增加的問題。

你可能會想,世界上是否有一個公開的全球稀有金屬采購市場?

事實上,並沒有。

稀有金屬交易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化」:

一方面是大國之間的交易和博弈,另一方面則是世界金屬的黑市交易。

首先,我們來探討大國之間的博弈。

金屬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完全隨機,某些地方可能集中分布著大量的稀有金屬,而其他地方則幾乎沒有。

因此,國土面積大的國家擁有稀有金屬資源的概率更高。

比如,俄羅斯儲量豐富的金屬鈀,有一個名為諾里爾斯克鎳業的公司控制了全球40%的鈀金市場份額。

類似地,巴西的CBMM礦冶公司控制了全球85%的鈮供應量。

這些國家在政治上往往也是大國,因此,稀有金屬自然成為它們博弈的重要籌碼。

中國的稀土金屬資源尤為豐富,鄧小平曾說過:

「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

中國的稀土儲量居全球首位,稀土元素因此成為中國在國際外交中的重要角色。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

2010年釣魚台事件後,中日關系緊張。

有人認為中國政府當時停止了對日本的稀土供應,導致日本高科技企業受到巨大影響。

稀土價格在一年半內上漲了2000%,即20倍。

這個價格波動的原因在於市場擔心稀土供應變化,引發恐慌,導致價格劇烈波動。

由此可見,稀土金屬已不僅僅是資源,更是國家間的外交籌碼。

那麽,中國的制造業也發達,我們是否也有稀有金屬的短板?

確實如此。

在稀有金屬問題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稱大哥,各國或多或少都缺少一些金屬。

中國的應對方法是盡量實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例如,中國透過收購巴西CBMM礦冶公司的股權,與其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鈮的供應。

在稀有金屬的國際博弈中,中國憑借龐大的經濟規模和需求量,成為全球無法忽視的重要談判物件。

無論哪個國家或公司壟斷了某種金屬,中國都是不可或缺的談判物件。

這也凸顯了一個國家擁有強大經濟和友好外交形象的重要性。

當一種商品成為政治博弈的工具,其市場化程度必然很低,導致很多時候即使有錢也買不到貨。

稀有金屬黑市由此應運而生。

作者提到一位專門為日本企業私下提供稀有金屬的商人「超級馬里奧」,真名是中村繁夫,據說掌握著日本50%的稀土進出口供應。

他的年收入據傳高達350億美元,這背後撬動的利益遠超這個數碼。

整個金屬交易黑市完全處於地下狀態,不受法律保護,因此個人的信譽顯得尤為重要。

書中提到,黑市交易中有時買到的貨物可能是一貨櫃「奶粉」,金屬粉末會先被氧化成氧化狀態,摻入奶粉中以便國際報關通關。

買家拿到貨物後需要透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得到金屬元素。

這樣隱秘的跨國交易中,中間人的信譽至關重要。

對世界如此重要的金屬元素竟然依賴如此脆弱、多變、規則不明的交易方式,這讓作者對這種脆弱的平衡表示擔憂。他也探討了可能的解決方案。

作者首先提出,人類是否可以建立統一的法律和交易平台?

他認為這很難實作,因為背後驅動的國家利益太大,就算有交易平台和規則,也可能形同虛設。

他接著探討,是否可以加強稀有金屬的回收?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人類的回收工業尚未達到那個精度。

比如,一部iPhone裏有65種元素,有的元素僅有幾毫克,散落在不同的零件裏,回收成本遠高於重新購買新的。

此外,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重組一個物體所需的能量一定大於打碎它的能量。

要將散落在各種零件裏的金屬元素重新聚合起來,難度和重組一個花瓶相似,代價高昂,得不償失。

最終,作者並沒有給出解決方案。

這本書的主要視角是介紹金屬的現狀,探討可行的解決方案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最後的話

在第一部份,我們談到戰爭實際上是金屬資源的爭奪與運用,人類提升戰爭能力的過程,也是逐漸增強對各種元素操控的過程。

在第二部份,我們著重介紹了三種稀有金屬的用途:用於制造合金、永磁體,以及一種具有神奇親生物特性的金屬——鈮。

在第三部份,我們看到了稀有金屬市場的脆弱平衡,它既是大國博弈的重要籌碼,也是黑市交易的寵兒。

作者最後提出的憂慮,即「人類和稀有金屬的未來將會如何」,我想對此提供一個方向性的思考。

我的觀點是:

尋求太空資源。

如前所述,只有大質素恒星的死亡才能產生元素周期表後面的金屬。

這些金屬不同於石油和煤炭,它們並非地球上生成的,而是宇宙制造的。

因此,從宇宙的尺度來看,金屬資源實際上並不稀缺。

讓我補充一個書中未提及的例子:

2015年,地球附近發生了一件大事,一顆名為2011 UW158的小行星擦過地球。

科學家最初擔心它可能會撞擊地球,但深入分析後發現,這顆小行星竟然是一顆鉑金小行星。

這顆小行星直徑220米,鉑金含量可能達到9000萬噸。

若以當前鉑金的價格計算,其價值約為5萬億美元,相當於2015年蘋果公司市值的10倍。

假如把它制成鉑金戒指,7億中國女性每人能分到900克,大約是15個求婚用的鉑金戒指,兩只手都戴不下。

當然,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還無法利用這顆小行星,因為它的速度太快,我們抓不住它。

但如同那句詩所說的,不管我們是否能利用,它就在那裏。

我們知道這一點。

它在太陽系中孤獨地旋轉,等待著被人類利用的那一天。

而太陽系裏有12萬顆小行星,木星有64顆衛星,土星有30顆衛星,它們的地殼中也可能蘊含豐富的資源。

這樣來看,我們對金屬資源的困境和憂慮,實際上源於視野的狹隘。

人類如同生活在山洞中的原始人,當我們感到資源匱乏時,別忘了在這個小小的山洞之外,還有廣闊無垠的山川平原和整個大陸。

回到這本書的題目——【決戰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宇宙為人類列出的資源清單。

人類已經能夠辨識、命名和使用這些元素。

接下來,人類或許應轉向另一個戰場:

既然這些元素是宇宙制造的,我們自然應向宇宙索取。

這是人類的宿命,或許也是一切宇宙生物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