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王明珂:從邊緣看文明

2024-06-30科學

2024年6月22日,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宣布正式合作推出「普林斯頓-文研中國講壇系列(Princeton-Wenyan China Lecture Series)」。這個講壇系列以出版英文學術書籍為目標,致力於展示基於中國視角的原創研究,專註於人文社科領域。

該合作專案起源於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中國辦公室對中國學術研究國際出版的深入觀察與考量。為了擴大中國學者作品在國際思想市場的影響力,中國辦公室采納了這項被稱為「學術演講系列」(Lecture Series)的出版策略。在選題和出版過程中,他們廣泛征詢了國內外學者的意見和建議,旨在確保所出版的作品既有廣闊的學術視野,又具備深刻的思想洞察與跨文化對話的能力。

著名人類學家王明珂

基於著名人類學家王明珂(記者註:2023年加盟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對於理解中國乃至東亞的文化和社會、尤其是多民族與邊疆地區間復雜互動的顯著學術價值與理論貢獻,此次「學術演講系列」選擇了他作為開篇講者。同時,將為他個人撰寫的英文專著提供出版支持。對此,王明珂教授表達了興奮和榮幸,能夠作為「普林斯頓-文研中國講壇系列」的首位講者加入其中。

據了解,王明珂以其在人類學與歷史學的交叉領域的深厚學術造詣而聞名,他透過歷史文獻和田野調查的結合,為人類學研究提供了深厚的歷史背景,也為歷史研究帶來了人類學視角。這種跨學科的方法論為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有力的範例。此外,他的研究對理解中國及全球的族群關系和歷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透過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長達十年以上的研究,王明珂進一步探討了如何在多民族和多文化的環境中理解族群的身份構建、文化保持與變遷的策略。他的研究突出了在全球化和現代化行程中,地方文化如何采取策略應對外來壓力和內部挑戰。

王明珂此次講座主題為「從邊緣看文明」,他認為邊緣不僅是兩個主體相互碰撞的撞擊點,也可以是連線兩者的橋梁,他希望自己能夠扮演這樣的橋梁角色,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理解和對話。此次講座從他在【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一書的思考出發,回顧並梳理其幾十年來的學術研究脈絡,聚焦「邊緣」族群,將其拓展到對全球其他文明的觀察,反思文明發展的歷史。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王明珂在講座中具體分享了他對羌族的研究,他從羌族的自然環境、經濟活動、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四個方面,全面回顧了他的研究成果。羌族社區的生活方式以農業、放牧、打獵和采集為生,這種與高山草場緊密相連的生活方式體現了羌族小規模社群對資源的依賴。羌族的居住環境,如窗戶小且設有槍孔的房屋,這不僅是一種社會結構上的防禦,也反映了他們對外界的防範和隔離。

王明珂指出,羌族位於中國西部的邊緣地帶,這種相對孤立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羌族獨特的文化認同和社會信仰。比如,羌族的"爾瑪"認同和山神信仰,這些信仰和認同在羌族社會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影響著羌族成員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互動。王教授進一步分享了羌族的「毒藥貓」神話,即女性夜間變成妖怪的故事,與西方女巫傳說有一種相似性,這些神話體現了羌族對外界的隔離感和恐懼感,傳說在羌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並對羌族成員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產生影響。

在講座的後半部份,王明珂還分析了羌族和彜族的起源神話,展示了他如何運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揭示歷史與神話如何在人們的意識和無意識中交織,進而影響個人的社會性以及社會現實情境。他闡釋了神話傳說如何塑造羌族和彜族成員的身份認同,以及這些認同如何與社會結構和現實情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羌族和彜族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

王明珂說,歷史具有其固有的結構性特征,如英雄祖先的敘事模式,這些敘事模式對羌族社群認同和歷史記憶有著深刻的影響。同時,他討論了新石器時代的社群如何演變,以及農業在文明發展中的作用,這反映了羌族文明與社群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王明珂強調了民族作為政治構造的觀點,並對民族、族群和其他社會構造之間的區別進行了探討。

最後,王明珂提出了他的希冀,即文明之間的撞擊和交流能夠轉化為對人類生態的深刻反思。他說,不同文明的相互碰撞不應該僅僅被視為沖突和對立,而應該成為促進人類社會進步和和諧發展的動力。他呼籲,我們應該從文明的交流中學習,反思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實作可持續發展。他提出,人文知識應基於常識,突破偏見,促進對不同文化和族群的理解。

評議環節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在評議環節中對王明珂教授的研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特別指出,王明珂的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中國大陸的多個學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他采用的從邊緣視角審視中心問題的獨到方法。其研究方法將小社群田野經驗和文本分析擴充套件到更廣泛的社會和歷史現象,展現了從細微之處著手,引申出具有普遍意義結論的能力。羅新認為,王明珂的研究對大型社會問題的適用性也是其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文研院院長楊立華和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社長Christie Henry也出席了此次首講活動,楊立華在致辭中表示,北大文研院自2016年成立以來,一直以推動人文與社會科學基礎學科的發展、促進跨學科研究和國際交流合作為己任。文研院致力於創造一個純粹的學術環境,為全球學者提供交流與合作的平台,他希望透過這項合作,既融入文研院對中國問題的關註和多學科的視野,也發揮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敏銳的觸角和出色的編輯能力,共同在國際思想市場上,提升中國學術的影響力,力爭讓該講壇系列成為世界理解中國的一扇視窗。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社長Christie Henry則在致辭中表示,這一全新的嘗試,標誌著PUP與中國學術界及高等教育界的合作翻開了新的篇章。她強調,「我們期待與北大文研院的合作能促進新的全球交流,讓思想之花綻放並茁壯成長,為所有人帶來知識的繁榮與豐收」。

在交流環節中,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中國區負責人李靈茜表達了與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合作的榮幸,她提到:「透過這一合作,我們期望推進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的全球使命,將更多中國作者的聲音納入世界學術對話之中。這不僅是學術交流的一次飛躍,更是我們共同構建開放、包容的全球學術共同體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