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當年今日:李小文院士,羅時鈞教授逝世。

2024-01-10科學

2015年1月10日,遙感學家、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所長,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名譽院長等,被稱為「布鞋院士」、被評為「感動師大」新聞人物、被授予「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李小文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8歲。

李小文院士

李小文院士:

1947年3月2日,生於四川省自貢市,祖籍安徽貴池(今池州)。

1968年,畢業於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

1978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二部攻讀碩士學位。

1979年,公派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留學。

1981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地理學碩士學位。

1985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地理學博士學位、電子工程與電腦科學碩士學位。

1986年,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博士後。

1986年底,回國任職於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影像處理室。

1988年,任遙感套用研究所影像處理室代主任。

1990年,波士頓地理學系合作研究,客座研究員。

1995年,遙感套用研究所研究員。

1999年,任職於北京師範大學;同年建立了遙感與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並受聘教育部「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2-2007年,任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所長。

2003年,組建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4年,建立電子科技大學地表空間資訊研究所並任所長。

2005年,組建中國教育部創新團隊。

2007年,任職於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與遙感科學學院。

2012年,任電子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首任院長。

李小文院士致力於地物光學遙感和熱紅外遙感的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他建立了 Li-Strahler 幾何光學模型,是中國遙感基礎研究領域少數幾位國際知名專家之一。

已發表研究論著160余篇/部,研究成果和水平得到了國際公認,研究論文被國內外科研人員廣泛參照:論文有28篇被SCI收錄,38篇SCI參照557次,44篇被EI收錄,19篇被CSCD收錄。

其1981年的碩士論文1985年被美國權威著作【遙感手冊(第二版)】收入, 1985年論文於1997年入選國際光學工程學會「裏程碑系列」,SCI參照113次;1990年獲國際勞力士雄才偉略獎,國際權威性「Marquis 科技名人錄」 97年第4版傳主。

他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國家攀登專案,國家973專案等重大遙感基礎研究專案,1994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2000年獲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2000年獲首都勞動獎章,2002年被中央組織部,宣傳部,人事部,科技部共同授予「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定量遙感基礎及套用研究的發展,並使中國在多角度遙感研究領域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

李小文院士在北京師範大學,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為研究生舉辦了遙感科學的系列講座及專題講座,指導了多名博士,碩士生,推動中國在短期內形成了一支具有創新能力的遙感機理的研究和試驗研究隊伍。

2023年1月10日,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空氣動力學學科奠基人之一,著名空氣動力學家、航空教育家,西北工業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羅時鈞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享年100歲。

羅時鈞教授

羅時鈞教授:

1923年4月1日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飽讀詩書。當時中國國力衰微,民不聊生,科學落後,日本侵略軍的飛機大炮狂轟濫炸,這一切深深地刺傷了少年羅時鈞的民族自尊心,他由此立下了"科學救國"的誌向。

194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慶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

1945年,在該校獲航空工程學士學位。由於品學兼優,被留校任助教。

1947年9月考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航空工程系。

1948年8月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同年9月考入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航空系攻讀博士學位,主修空氣動力學,副修數學,導師是著名科學家 錢學森爺爺

1950年9月獲得航空數學哲學博士學位。由於急於學成歸國,報效祖國,羅時鈞在美就學期間抓緊分秒的學習時間,連假期都不曾外出遊玩,因而在一年內即攻下了碩士學位;接著兩年內又攻下了博士學位。此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誕生不久,這片倍遭戰亂摧殘的、養育了他的土地,深深地吸引著這位年僅27歲的、已學貫中西的青年學者。還在他畢業之前,他和他的導師 錢學森爺爺 及加州理工學院的留美同仁趙忠堯院士、沈善炯院士等就計劃著要返回祖國大陸,他們幾經周折,於1951年1月返回祖國。

回國後,羅時鈞被安排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從事力學研究工作。

1952年,中國第一個軍事工程學院在哈爾濱組建,羅時鈞聽從派遣,於1952年11月奔赴當時生活條件很艱苦的哈爾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和嶽毅等組建空氣動力學教研室。當時國內空氣動力學專業沒有中文教材,羅時鈞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於1955至1956年編寫了中國第一部空氣動力學講義,以後又相繼編寫了多部空氣動力學專業教材,教育、培養了幾代空氣動力學人才。

1958年,他為中國的第一架新型超聲速飛機設計提出了氣動力計算方案,並指導學生用手搖電腦完成了這一計算。

1970年,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航空系並入西北工業大學,羅時鈞也隨之轉到西北工業大學。他爭分奪秒地工作,率先開展了跨聲速空氣動力學的研究,在國內首次將有限差分方法用於飛機空氣動力計算。

70年代,他主持並完成跨聲速-機翼-平尾-立尾組合體縱向空氣動力差分計算程式,獲1977年陜西省科研成果獎,被選入1977年全國國防科研成果展覽。

1978年,他參加全國科學大會,獲科研成果獎和先進工作者獎。

1976年,在國內首次解決了大迎角非線性氣動力計算的收斂性問題。

1988年,將計算迎角提高到60°,在國際上首次得到大迎角非對稱氣動力計算結果。

1983年,合作研究了跨聲速小擾動速勢流二級近似方法及其在翼型和機翼繞流計算上的套用,獲航空工業部理論成果獎。

1986年,合作研究了S形進氣道流場的電腦模擬,獲陜西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獎。他曾應邀去瑞典皇家工學院、西德宇航院、美國康奈爾大學、馬里蘭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南加州大學等十幾所國外大學、研究所,進行科學研究和講學活動,並協助建立了西北工業大學和西德宇航院的科技協作關系。由於他的積極推薦,使得一批空氣動力專業的年輕科研骨幹能赴西德、瑞典學習深造並進行科技合作。羅時鈞從空氣動力學學科發展的高度出發,指出「自修正風洞」是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指導研究生進行了這方面的探討,並敦促空氣動力學研究室將這一工作深入下去,使得這一課題取得較豐碩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均受到了關註。

羅時鈞教授先後受聘為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昆明雲南工學院名譽教授,長沙國防科大兼職教授,美國馬里蘭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理工學院、聖他克羅那大學、南加州大學存取教授;航空航天部幹線飛機總設計師顧問;美國【數學評論】學會評論員,西德【套用力學與工程中的電腦方法】顧問、編委,【航空學報】、【力學進展】編委,【空氣動力學學報】副主編。

他還是中國力學學會理事,中國航空學會理事、名譽理事,中國空氣動力學研究會理事,全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屆跨聲速流學術討論會組織委員任委員。曾任航空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委理論與套用力學學科組組員、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工程力學分組成員、黑龍江省人民代表、陜西省政協委員。

羅時鈞教授長期從事飛機部件空氣動力學、跨聲速空氣動力學、大迎角空氣動力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40年來一直奮鬥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為中國培養了大批流體力學方面的專門人才,先後指導碩士、博士研究生幾十名,其中有些已成為國內知名學者。羅時鈞為中國航空教育與科研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