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血色病的研究進展與治療綜述

2024-08-21科學

顧建文

解放軍總醫院第九醫學中心

摘要:血色病是一種由於體內鐵代謝失衡導致鐵過載的疾病,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本文旨在綜合闡述血色病的定義、分類、發病情況、研究歷史、致病原因、主要癥狀、診斷方法、治療手段,以及相關治療的副作用和預防策略,並探討其未來研究方向。

一、引言

血色病是一種相對罕見但危害嚴重的疾病,其特征是體內鐵的過度沈積,累及多個器官和組織。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對血色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也在逐步改進和完善。

二、血色病的定義與分類

(一)定義

血色病指由於不同病因導致人體內鐵代謝障礙,使鐵吸收、儲存量過多,出現鐵過度沈積的情況,即鐵過載。過多的鐵主要沈積在肝、胰腺、心臟、神經、腎臟、皮膚等實質性器官和組織,從而導致組織和細胞的損傷、壞死、纖維化。

(二)分類

1. 原發性血色病:也稱遺傳性血色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特定基因突變引起鐵代謝異常。

2. 繼發性血色病:由其他疾病(如地中海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需要長期輸血的疾病)或治療(如長期大量攝入含鐵藥物或食物)導致的鐵過載。

三、發病情況

中國原發性血色病較為少見,患病率約為 0.10‰~0.25‰。在全球 18 - 70 歲人口中,原發性血色病患病率為(1.5 - 3)/1000 人。在北歐日耳曼和高加索人群中,原發性血色病是常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發病率可達 1/220 - 1/250,且男性多發,發病年齡多在 40 - 60 歲。

四、研究歷史

早在 19 世紀,醫生透過觀察患者的皮膚色素沈著、肝硬化等癥狀開始對血色病有所認識。然而,當時對其病因和發病機制的理解非常有限。進入 20 世紀,隨著病理學、生理學研究的深入以及基因檢測等技術的出現,對血色病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如今,對血色病的基因層面的研究不斷深入,為更精準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依據。

五、致病原因

(一)原發性血色病

與基因突變密切相關,目前已發現的突變基因位點主要有 TFR2、HJV C321X、HFE H63D 等。這些基因突變影響了體內鐵代謝的調節機制,導致腸道鐵吸收增加。

(二)繼發性血色病

1. 長期大量輸血:如地中海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患者需要頻繁輸血,導致輸入的鐵在體內逐漸積累。

2. 長期攝入大量含鐵藥物:某些藥物中含有較高含量的鐵,長期使用可能導致鐵過載。

3. 食物因素:長期大量攝入富含鐵的食物,超過了身體的代謝能力。

六、主要癥狀

血色病的癥狀通常隱匿且逐漸進展,主要表現為全身皮膚色素沈著、進行性肝硬化、糖尿病「三聯征」。此外,還可能出現性功能減退、心功能不全、關節疼痛、嗜睡、消瘦等癥狀。

七、診斷方法

(一)臨床癥狀和體征

醫生會觀察患者是否有皮膚色素沈著、肝硬化、糖尿病、關節疼痛等典型癥狀,並進行體格檢查,包括肝臟大小、質地,脾臟是否腫大等。

(二)實驗室檢查

1. 血清鐵蛋白和轉鐵蛋白飽和度:是診斷血色病的重要指標。當血清鐵蛋白顯著升高,轉鐵蛋白飽和度明顯增加時,提示鐵過載。

2. 肝功能、血糖、胰島功能等檢測:評估肝臟、胰腺等器官的功能是否受損。

3. 骨髓穿刺:骨髓鐵染色顯示含鐵血黃素顆粒增多有助於診斷。

(三)基因檢測

針對原發性血色病,透過基因檢測篩查 HFE 基因以及其他相關基因的突變情況,有助於明確診斷。

(四)組織病理學檢查

如肝臟、皮膚或胃黏膜的活檢,觀察組織細胞內鐵沈積情況,可確定診斷並評估病情嚴重程度。

八、治療方法

(一)一般治療

1. 飲食調整:減少高鐵食物的攝入,如紅肉、動物肝臟等。

2. 避免感染:註意個人衛生,減少感染的機會。

(二)去鐵治療

1. 放血治療

- 方法:定期抽取一定量的血液,減少體內紅細胞數量,從而降低鐵含量。

- 優點:能有效降低鐵負荷,成本相對較低。

- 副作用:可能引起貧血、低血壓、頭暈、乏力等。對於身體虛弱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如心律不整、心肌缺血等。

- 預防措施:治療前全面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包括心血管功能、血紅蛋白水平等。確定合適的放血量和頻率,一般每次放血 400 - 500 毫升,每周 1 - 2 次。治療過程中密切監測血壓、心率、血紅蛋白等指標,根據患者的反應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2. 鐵螯合劑治療

- 藥物:常用的有去鐵胺、去鐵酮和地拉羅司等。

- 作用機制:這些藥物能與體內的鐵離子結合,形成穩定的復合物,透過尿液或糞便排出體外。

- 優點:使用方便,尤其適用於不能耐受放血治療或存在放血治療禁忌的患者。

- 副作用:

- 去鐵胺:註射部位可能出現疼痛、紅腫、皮疹等局部反應,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視力和聽力問題、關節疼痛等。

- 去鐵酮:常見的有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還可能影響顆粒球數量,導致顆粒球減少。

- 地拉羅司:可能引起胃腸道不適,如惡心、嘔吐、腹痛,以及皮膚反應如皮疹,還可能導致轉氨酶升高等肝功能異常。

- 預防措施:治療前詳細詢問患者的過敏史和既往病史,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等。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制定合理的用藥劑量和方案,定期監測血常規、肝腎功能等指標,及時發現和處理藥物的不良反應。

3. 單采紅細胞治療

- 原理:透過專門的器材分離和去除患者血液中的紅細胞,從而減少體內的鐵含量。

- 優點:能迅速降低鐵負荷,適用於鐵過載嚴重且急需快速降低鐵含量的患者。

- 局限性:這是一種有創性的治療方法,可能帶來感染、出血等風險。治療需要在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成本較高。

- 預防措施:治療前嚴格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和耐受能力,確保患者符合治療條件。治療過程中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加強無菌操作,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並行癥。

(三)其他治療

針對血色病引起的並行癥,如肝硬化、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進行相應的對癥治療。例如,使用保肝藥物治療肝硬化,使用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控制糖尿病,使用心血管藥物治療心功能不全等。

九、治療的副作用及預防

(一)放血治療的副作用及預防

副作用主要包括貧血、低血壓等。預防措施包括治療前評估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糊心血管狀況,根據患者情況制定合理的放血方案,並在治療過程中密切監測血紅蛋白和血壓變化。

(二)鐵螯合劑治療的副作用及預防

不同的鐵螯合劑有不同的副作用。去鐵胺可能導致局部疼痛和視力、聽力問題,預防措施包括規範註射操作和定期進行視力、聽力檢查。去鐵酮可能引起胃腸道反應和顆粒球減少,預防措施包括用藥期間密切觀察胃腸道癥狀和定期復查血常規。地拉羅司可能導致胃腸道不適和肝功能異常,預防措施包括註意飲食調整和定期監測肝功能。

(三)單采紅細胞治療的副作用及預防

副作用可能有感染、出血等。預防措施包括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治療前評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治療後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傾向。

十、益生菌的作用

雖然益生菌不能作為血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但可能透過調節腸道菌群平衡,改善腸道功能,間接影響鐵的吸收和代謝,對血色病的治療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常見的可能有益的益生菌包括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等。但在使用益生菌之前,建議患者咨詢醫生的意見。

十一、預後

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的患者通常預後良好,能夠有效控制病情進展,減少並行癥的發生,不影響壽命。然而,如果未能及時診斷和治療,病情進展到晚期,出現嚴重的肝硬化、糖尿病並行癥、心力衰竭等,預後則較差。

十二、日常管理

(一)定期復查

患者需要定期進行血清鐵蛋白、轉鐵蛋白飽和度、肝功能、血糖等檢查,以及時了解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

(二)生活方式調整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三)心理調節

患者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正確對待疾病,避免焦慮和抑郁情緒的影響。

十三、隨診復查

患者應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復診,一般在治療初期復診較頻繁,病情穩定後可適當延長復診間隔。復診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評估治療效果,並調整治療方案。

十四、預防

對於有家族史的人群,應定期進行體檢和基因檢測,以便早期發現和幹預。此外,合理飲食,避免長期大量攝入含鐵豐富的食物和藥物,也有助於預防血色病的發生。

十五、結論

血色病是一種復雜的疾病,其研究和治療在不斷發展和完善。雖然目前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解決。未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對血色病研究的深入,有望開發出更精準、更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素和預後。同時,加強對公眾的健康教育,提高對血色病的認識和預防意識,對於減少血色病的發生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