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科學探索獎」公布2024年獲獎名單 三位浙大學者獲獎

2024-08-27科學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劉晨茵

「90後」獲獎人嶄露頭角、女性獲獎人數大幅增加、10家機構首次擁有獲獎人……8月26日,新基石科學基金會在北京正式揭曉第六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49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潮新聞記者梳理獲獎名單,共有3位來自浙江大學的科學家上榜,分別是「天文和地學」領域獲獎者——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費宏展,「醫學科學」領域獲獎者——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朱永群,「前沿交叉」領域獲獎者——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馮建東。

值得一提的是,馮建東是一名「90後」,他出生於1992年,瞄準的單分子蛋白測序方向被稱為「世界性難題」。

據介紹,2024年科學探索獎共有1012人申報,申報人中女科學家比例為16%,亦為歷年最高。49位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為41歲,其中最年輕獲獎人31歲(申報時)。另外,今年科學探索獎還評選出兩位在臨床醫學領域的醫師科學家。

同時,今年「科學探索獎」首次采用終審後第一時間對外公布的方式,獎項終審剛剛於8月25日晚結束。

「科學探索獎」設立於2018年。由楊振寧、饒毅、潘建偉、高文、施一公、謝曉亮等14位元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公司創始人馬化騰共同發起。由科學家主導人才遴選,探索社會資金持續穩定支持基礎科研人才的投入機制。隨著新一屆獲獎名單揭曉,「科學探索獎」6年來共資助297位青年科學家。

新基石科學基金會是由騰訊公司發起,10年內出資100億元人民幣、獨立營運的公益性科學基金會。基金會設立「科學探索獎」和「新基石研究員專案」等科研資助專案。作為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專案之一,公益獎項「科學探索獎」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資助「探索期」青年科技工作者。

媒體溝通會現場

亮點紛呈,印證基礎科研生機勃發

從「拓撲物性的量子時空幾何」到「時空接力相機拍電荷」,從「百年難題光學像差」到「RNA三維結構智能預測」,新一屆獲獎人的探索之夢激動人心;從「高效生物制造紫杉醇 」到「延長嗜中性球壽命治療腫瘤」,從「單光子激光雷達」到「空間微重力防火」,從「島礁地下淡水可持續開發利用」到「納米測量機器人」,他們的未來研究也在響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最富創新活力的青年科學家們瞄準最重要的科學問題迎難而上,勇闖科學技術「無人區」,充分體現出「科學探索獎」面向未來、獎勵潛力、鼓勵探索的宗旨。

「今年的獲獎人十分優秀,代表著獎項的‘含金量’。很高興看到優秀的年輕科學家不斷成長起來,他們不僅代表著中國基礎科研事業的未來,也是基礎科研當下的主力軍。」潘建偉如是評價,「他們勇於開拓,不懈探索,同時緊貼國家需求,致力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他們胸懷大誌,未來可期。」除了一個個探索之夢,「科學探索獎」今年獲獎名單本身也亮點紛呈,體現出獲獎人的「多元化」面貌。這不但是 「科學探索獎」的鮮明特色,也印證出中國基礎科研生機勃勃,創新生態不斷最佳化。

今年「科學探索獎」湧現7位女性獲獎人,和去年的3位相比大幅增加,特別是數學物理學領域的6位獲獎人中有3位都是女性,清華大學教授單芃則成為「科學探索獎」第一位女性數學家,打破了人們對女性科學家所擅長領域的「刻板印象」。

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教授、「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委員顏寧介紹說,今年「科學探索獎」進一步加強對女性科研人員的支持,將女性申報的年齡限制由45周歲放寬到48周歲;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在評審各階段著力提升了女性評委的比例。

「但需要說明的是,‘科學探索獎’始終強調的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女性和年輕人。入選的女性獲獎人都做出了一流工作,實至名歸。」顏寧強調。

「科學探索獎」專註資助青年科技人才,今年年輕人的表現尤其讓人眼前一亮,共有6位獲獎人年齡在35歲以下,其中還包括兩名「90後」:前沿交叉領域浙江大學馮建東出生於1992年,他瞄準的單分子蛋白測序方向被稱為「世界性難題」。醫學科學領域北京大學曹雲龍出生於1991年,計劃探索應對快速突變病毒的廣譜多價疫苗通用設計。得益於創新生態的不斷最佳化,青年科技人才正在基礎科研第一線「挑大梁」、「當主角」,成為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

今年「科學探索獎」覆蓋面進一步提升,這則是全國範圍內基礎科研布局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創新格局不斷最佳化的寫照。49位獲獎者來自包括中國香港在內13個城市的28家不同機構,其中10家機構首次有人獲獎,它們中有北京理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河海大學等高校,也有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等科研機構,還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等研究型醫院,它們擁有了自己的「醫師科學家」獲獎人。

堅持資助理念,多途徑鼓勵原創

「科學探索獎」獲獎人的資助期為5年,這就意味著,2023年,獎項已完成對2019年首期50位獲獎人的資助。

「科學探索獎」進入第六年,在「科學家主導人才遴選、企業出資、基金會營運」的模式下,獎項始終堅持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的資助理念:鼓勵原創。為此,「科學探索獎」不斷總結經驗,自我提升,從治理結構持續更新、管理委員會亮相;到評委換屆有序進行,進一步推動評審隊伍年輕化;再到評審機制不斷最佳化,力求拓展科學視野與實作科學品味多樣化。

今年「科學探索獎」在評審機制上進一步最佳化,更加突出強調鼓勵原創,在評審標準中,更強調「原創性」的分量,在評審現場,也有評委直接提問:「‘科學探索獎’是希望開啟一扇窗,你覺得你的工作能在這個研究方向開啟什麽窗?」

「我們鼓勵原創,是因為原創性的科研工作,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關鍵動能,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頭供給。所謂原創性,包括科學問題的重要性、對人類認知的改變、對學科邊界的拓展,發明新方法、新技術、新工具並能廣泛套用。」高文表示,「我們既考量申報人的過去工作,也考察他的未來設想。希望以此選出那些想前人不敢想,為前人不敢為的優秀青年科學家,真正助力於提升國家的原始創新能力,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鼓勵原創,另一途徑是鼓勵學科交叉融合。科學探索獎從設立之初就設定了前沿交叉領域,關註新興科學前沿交叉領域研究,推動不同學科交叉融合。 2024年,獎項在這一領域做了重點最佳化,強調對申報人工作的多學科交叉研究特征予以重點考察。申報階段請申報人對研究工作的交叉性進行單獨說明,在評審的各個環節,評審專家也將交叉性作為獨立維度進行考察,今年的答辯現場也設定了共性問題,全面考察每一位答辯人開展交叉研究的思考和個人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榮譽院長、西湖大學交叉科學中心主任、獎項管理委員會委員湯超表示:「人類面臨的重大前沿科學問題的解決,所涉及知識已遠超出單一學科知識範疇, 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滲透,正逐漸成為科技創新的主要源泉,甚至會成為不可替代的研究範式。今年前沿交叉領域的6位獲獎人,他們的工作或是融合多學科知識或研究手段探索重大復雜問題,或者利用某學科的思想方法創新性地研究另一學科問題,尤其鮮明地體現了基金會鼓勵原創的資助理念。」

在資金支持之外,新基石科學基金會還在探索為獲獎人提供創新模式的學術交流平台,這也是為了促進各領域科學家思想碰撞,增進合作,為原創工作提供新的靈感「火花」。今年3月,首場50²科學研討會(Xplorer Symposia)在香港舉行,這一科學家自營運的國際學術交流專案,發揮民間基金會獨特優勢,以國際化、小規模、交流未發表成果、跨學科研討為特色,為實作學科交叉提供新途徑,提升獲資助科學家的科研效率。成為倡導開放科學、鼓勵國際交流的又一項創新嘗試。

嚴查「打招呼」,堅持評審文化風朗氣清

「科學探索獎」執行六年,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性和權威性,評審務求客觀公正、風朗氣清。

據新基石科學基金會介紹,在今年的評審過程中,秘書處收到舉報,有申報人存在「打招呼」現象,秘書處隨即啟動調查並獲得確鑿的證據,經監督委員會批準,最終決定取消該申報人的答辯資格,未來兩年也不可再次申報。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新基石科學基金會監督委員會主席王誌珍表示:「監督委員會再次提醒:申報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影響評審工作的獨立、客觀和公正,決不允許以‘打招呼’、利益輸送等手段幹擾或影響評審工作。」

她還介紹說,在今年的評審過程中,進一步增加了海外評委的數量,同時回避關系設定也更為嚴格。「監督委員會認為,今年‘科學探索獎’的評審符合獎項章程的各項要求,評審工作嚴肅公正。」

隨著獎項信譽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科學探索獎」也在科學界、教育界得到熱忱參與和廣泛支持。在今年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有超過600位各國院士,及20多所著名高校校長參與其中。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十余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費斯獎等國際大獎得主參與其中。

「很欣慰看到六歲的探索獎還在充滿朝氣地成長,並得到了科學界廣泛的認可與支持。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因為它始終聚焦於鼓勵原始創新,並保持了科學家主導人才遴選的純粹性、公益性。」馬化騰說,「助力基礎科研,是騰訊超越商業邊界的一份長期承諾,也是對科教興國戰略的呼應。我們期待青年科學家們勇於探索,實作科學理想,貢獻於國家發展與人類福祉的提升。」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