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公布,自然科學獎占比高於前5年均值

2024-10-24科學
2023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公布。獲獎領域、專案完成團隊等方面呈現什麽特點?
10月23日,上海召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公布2023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共授獎214項(人),吳光輝、丁健被授予上海市科技功臣獎,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共授予10人,國際科技合作獎共授予4人。46項成果獲上海市自然科學獎,29項成果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獎,114項成果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
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中心負責人對第一財經介紹,本年度科技功臣獎展現了戰略科學家對於國家重大需求和上海產業能階提升的引領作用;國際科技合作獎獲獎彰顯了上海在科技發展中秉承開放的態度;自然科學獎成果數量不斷提升;技術發明獎成果助力攻克了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的一系列核心關鍵難題。
科技功臣獎方面,吳光輝院士是中國航空領域傑出的飛機設計師,40多年來他一直從事飛機設計與研發工作。先後擔任過4個型號軍、民飛機總設計師,從中國第一型自主研制的預警機空警2000,到中國首款噴射支線客機ARJ21和大型客機C919,為中國航空事業的發展作出開拓性貢獻。丁健院士是中國藥學領域傑出的領軍科學家。在任上海藥物所所長的十年間,他領導全所建成了符合國際規範的綜合性創新藥物研發體系,在中國從仿制藥到創新藥的跨越式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作為首席科學家牽頭發起中國科學院「個人化藥物」戰略先導A類科技專項,為中國個人化藥物精準治療的戰略實施作出重要貢獻。
在創新策源方面,2023年度獲獎專案蘊含的原創性、引領性和顛覆性「基因」不斷增強,學科交叉和前沿領域的研究已成主流,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的相互促進、相互結合越來越緊密。
上述負責人介紹,在198個獲獎專案中,46項成果榮獲自然科學獎,占比達23%,遠高於前5年15%均值。16項自然科學一等獎專案中,6項成果的論文發表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5項成果的論文發表在CNS子刊,還有5項成果的論文發表在本領域權威期刊上。
有些獲獎專案也走在了領域前沿。例如,【粒子系統與分子動力學的隨機快速演算法及套用】專案提出了具有線性復雜度的隨機分批演算法並建立了數學理論,相關成果被套用於AI 輔助藥物設計、量子多體問題、國產大飛機及雙錐對撞點火核聚變等領域。有些獲獎專案註重學科交叉,將帶來顛覆性的套用變革。【固液微觀界面動力學性質的理論研究及其套用】專案將理論物理與其他學科交叉,成功制備出一款海水淡化膜,比美國陶氏海水淡化膜的水通量高15倍,便攜式個人海水淡化器可為落海者提供長達一周以上維持生命的淡水。
自然科學一等獎 圖片來源:上海市科委
在科技進步獎方面,17項技術發明一等獎專案中,獲授權發明專利644項,平均每個成果有38項原創性發明得到專利保護。
比如,【復雜遮蔽空間無人系統自主智能檢測關鍵技術與套用】專案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5件(美國專利4件),成果服務於多個國家重大設施,避免了多起重大災害。
【耐熱高強鈦基復合材料關鍵技術研發與套用】專案創制的耐熱高強鈦基復合材料,服役溫度較國際著名高溫鈦合金IMI834合金提高150℃,為空天和國防重大裝備研制並套用4800余套。
【胰腺腫瘤外科關鍵技術和幹預策略的創新與套用】專案的關鍵技術和幹預策略顯著延長了胰臟癌術後中位生存期(14.4月→23.6月),胰腺惡性腫瘤3年總生存率達56.8%。
在青年科技人才方面,10名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獲獎人中,有6位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分別專註於量子科技、紅外物理、智能材料、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領域。198項獲獎專案中,共有1856位完成人,45歲以下的有1133人,占比為61%。
年紀最輕的第一完成人是1990年出生的華東理工大學宋冰副教授,牽頭榮獲自然科學二等獎。
張亞林和張少霆作為企業創始人,榮獲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都奮戰在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第一線,分別在人工智能芯片研發和人工智能賦能醫療方面,帶領研究創新團隊,從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到套用落地均取得重大成果,為提升國家人工智能領域的國際競爭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