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研究新發現 月球很可能來自地球二

2024-10-02科學

研究新發現 月球很可能來自地球二

原創作者:肖輝一二三 湖南懷化

二、月球從地球出生的可能性分析

現在出來一個難以想象的問題,即地球竟然能生出月球。所謂「生出」是指一個球形天體誕生一個新的球形天體。這可是物理學沒有研究過的可能新現象,這可能嗎?有必要對這一可能的新現象進行可能性分析。現在來分析地球生出月球的可能性。

1、地球具備出生月球的必要條件

月球部份參數如下:

體積約是地球體積的0.0203倍。即1/49。
質素約是地球質素的0.0123倍,即1/81。

平均直徑:3476.28 km,約是地球直徑的0.2728倍。即3/11。約大於1/4。

平均密度:3.350×103kg/m3,地球平均密度:5.508×103kg/m³

太陽系八大行星中衛星情況是,水星和金星沒有天然衛星,地球有一顆衛星(月球),火星有2顆衛星,木星有92顆衛星,土星有 82顆衛星,天王星有27個衛星,海王星有14顆衛星。

最大的衛星是木衛三,直徑大於水星,質素約為水星的一半。第二大的衛星是土衛六。第三大的是木衛四。木衛四的直徑為水星直徑的99%。第四大的是木衛一。地球的衛星月球排在第五位。月球也是太陽系內密度第二高的衛星,僅次於木衛一。木衛一距離木星的平均距離約為42萬公裏。

從上面的參數來看,月球與太陽系中的其它行星的衛星相比,月球的個頭確實有點大。但考慮到月球剛出地球時是一個尚未穩定的熱球體,初始月球釋放大量能量,不斷發生火山爆發,巖漿漫流,尚未完全冷卻的月球的月殼還沒有變厚,這一時期的月球尺寸會比現在小很多,密度也比現在的大;月球參數值沒有超出其他衛星參數值,排在第五位;月球的體積只是地球體積的1/49,質素是地球的1/81。由此可知月球具備從地球出生的必要條件。即月球由地球出生有這種可能。

2、太平洋資訊顯示出月球可能來自地球的痕跡

若假設月球從地球出生,則勢必改變地球諸多狀況。如:月球突破地殼過程中必定造成地球創傷,產生顯而易見「疤痕」;地殼受創,則地球板塊會大振幅移動錯位,重新塑造地球地形地貌(構造運動);在它所經過的路徑上(地球表面)留下痕跡;造成全球氣候變遷,尤其是它軌跡區域的氣候變遷非常嚴重;地軸發生轉移,緯度發生變化,造成生態環境的改變,生物及人類活動的遷徙;地磁場強度會衰減等。總之,月球的出生對地球造成的影響必定是非常顯著的,在各類地球物理現象研究中一定有突變的特征,從而顯示出歷史的痕跡;並在人類歷史上有記憶傳承,其形式有可能是口耳相傳、神話、傳說和史料記載。

月球的出生會給地球留下「疤痕」

月球從地球出生肯定要突破地殼,造成地殼破裂會產生難以想象的地震和火山噴發。因此,有必要從地震帶和火山分布來分析。這麽大個東西勢必造成地球板塊移動錯位,斷裂處即是傷痕線,是薄弱環節,會造成經常性的地震和火山噴發,從其分布情況可以找到月球可能出來的位置。

圖4 地球表面硬生生缺了一大塊

看大洋參數,若月球從地球出生的話,地球比定會出現凹陷,凹陷部份就成了海洋。參考月球大圓面積9.49×106km2,即949萬平方千米,將月球置於可能的位置進行分析。

太平洋:是世界第一大洋,南北最長約15900千米,東西最寬約19000千米,總面積為18134.4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體積約為71756萬立方千米。

在四大洋中,唯有太平洋最寬闊,最深。月球若從地球出來,會引起周邊地殼分離拓寬;勢必會引起周邊地殼斷裂,形成斷裂傷痕帶;內部地殼及地幔物資少了會有陷落形成盆地。從數據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最深,範圍最廣,容量最大。月球出來後,地球「創傷愈合」後定會比其他洋深。太平洋極大而形狀怪異,有點像是被擴充套件後留下的外貌,其周邊類似於斷裂「傷痕」;太平洋給人第一感覺是地球表面硬生生缺了一大塊。因此,太平洋符合月球出生的痕跡,如圖4所示。

3、安山巖線和板塊下沈帶分布顯示月球出生的可能區域

安山巖線:是太平洋地貌中最重要的分界線,將中部太平洋盆地較深層的火成鎂鐵巖及大陸邊沿的半沈降火成長英巖分隔開來。噴發安山巖漿的火山只分布在環太平洋周圍大陸的邊緣和島嶼上,不見於大洋內部,在大洋內部只噴發基性巖漿(又稱玄武巖漿),兩者界線鮮明,這一界線稱為安山巖線。大陸一側主要分布矽質含量多(>50%) 的鈣堿性巖石,如安山巖、英安巖、流紋巖等。大洋一側主要分布矽質含量較少(<50%)的堿性巖石,如橄欖玄武巖、粗面巖、拉斑玄武巖。

圖5 北太平洋板塊下沈屬於負壓區

由圖5可知,在太平洋區域周邊安山巖與板塊下沈區域雷同,板塊下沈區域在內側,意味著太平洋曾經整體是負壓區,是負壓區造成整個板塊沈降;澳洲東邊的安山巖線的太平洋內不見了板塊下沈。北部太平洋周邊被斷陷帶所環抱,其內部邊線可看成是一個圓形區域,整個圖形的南部呈現開口狀,類似於板塊被撕裂漂移;如果將板塊下沈邊界向內收縮,可以得到一巨大的圓形斷裂下沈區。圓形斷裂負壓區的形成,說明有球形物體從此區域出離。由此可推測,北太平洋區域是一個巨大的斷陷盆地,足夠月球出離地球造成的地殼破壞圓形範圍,北太平洋極有可能是月球出生的區域。

4、從全球地震帶分布看 月球出生的可能區域

全球主要地震帶是:環太平洋火山、歐亞、洋脊地震帶。地震帶基本上在板塊交界處,在地震帶內震央密集,在帶外地震的分布零散,如圖6所示。

圖6 環太平洋地震帶內是巨大斷陷盆地

全球約85%的活火山和約80%的地震集中在太平洋地區。這個數據占比非常大,而整個太平洋板塊內部則地震區域很少,這個個人化很特別。數據能說明問題,這種全球性的分布不均勻而集中在一個區域的現象說明了什麽呢?為什麽會這樣?說明這個區域可能曾發生過什麽變故,才造成與其他區域截然不同。

從圖6中可以很輕松地發現要點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用紅色線條所圈的就是大致環太平洋地震帶,該地震帶所圍區域近乎圓形,因各板塊的強度不一樣,圖6中太平洋中心區的橘紅色圓代表月球的實際大小,若月球真的是從北太平洋出生,造成的邊緣效應不同而使得北部有兩個小尖角,可能是阿留申海溝北邊的板塊太強大因而呈現有點向內凸出狀。但總體就是一個球形物出來造成的現象,南太平洋是個開口狀,強烈的顯示下面部份是被撕裂開來的,赤道以南撕裂寬度非常巨大。從月球放入該區域的可能位置來看,請註意,這個月球是按現在月球尺寸大小縮小後放入的,暫且安放於圖6中所示位置。很明顯太平洋符合月球出生的條件,北太平洋內像是新誕生的洋殼,其形狀很像是月球出生後造成的圖景。

目前環太平洋地震帶形成的直接原因解釋為地殼運動(板塊的擠壓與碰撞)造成的,原因是:板塊的移動和碰撞。其東部是由於納斯卡板塊和科科斯板塊潛沒於向西移動的南美洲板塊之下;太平洋板塊的一部份以及細小的胡安德富卡板塊則潛沒於北美洲板塊之下。向西北移動的太平洋板塊的東北部份潛沒於阿留申群島弧之下,較西的部份則潛沒於堪察加-千島群島弧之下。

對太平洋板塊的成因,雖解釋成是板塊的移動和碰撞造成的,但板塊移動和碰撞又是怎麽產生的則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那麽到底是什麽原因造成了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形成呢?

在圖6中,很容易發現,太平洋滿足月球(橘紅色的小圓)出生的幾何條件。就幾何尺寸來說,數據顯示太平洋的面積比月球大圓面積大很多,是它的19倍。當然,我們不能將其他面積計算在內,而應該從太平洋的幾何形狀來分析月球可能出現的位置區域,也不能用在一個固體大球上掏一個月球大小的洞來簡單分析,月球從地球內部出來,勢必擠破並掀翻太平洋板塊的地殼,使得其周邊的地殼盡力向四周分開,太平洋地震帶的南邊開口很大就是有力的證明。地殼不是泥團,是板塊構造,月球的出生會造成太平洋板塊破碎,並使其周邊板塊外移,從而形成了現在看到的模樣。

事實上,我們是不能從平面圖來看問題的,平面地圖展示的不是真實的情況,這是應該註意的。用一個按月球尺寸一樣大小的小球附著在地球儀上來分析,會輕松找到答案。月球極有可能從太平洋這個區域「生出來」; 環太平洋地震帶就是月球出生造成的創傷帶,月球的出生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形成的原因。

綜上所述,北太平洋滿足月球出生的必要條件;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形成很可能是「月球出生」造成的地殼斷裂創傷的邊緣效應。所以,月球很可能是從北太平洋出生的。

2024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