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JWST 迫使我們問:Vega 怎麽了?

2024-11-05科學

科學家們經常犯下一個巨大的罪過:僅僅基於少量的例子(可能只有一個)就假設我們可以為這些例子重建的最好的科學故事普遍適用於所有類似的系統。也許沒有比系外行星科學更能說明犯下這種罪惡的領域了。直到 1990 年代初,我們傳統上認為其他行星系統會與我們自己的行星相似:內部有巖石行星、類似小行星帶、氣態巨行星世界,然後是類似凱伯帶的行星。今天,我們擁有數以千計的系外行星,我們知道很多方面都不是這樣:

  • 行星可以是任何質素,也可以與其母星有任何距離,

  • 許多超級木星行星,以及許多質素介於地球和海王星之間的行星,比比皆是,

  • 而且一些恒星系統的傳送帶數量甚至與我們自己的太陽系的兩條傳送帶數量不同。

  • 此外,所有恒星似乎都沒有行星;只有那些重元素含量足夠豐富的那些;行星在重元素含量低於太陽重元素 25% 的恒星周圍變得不那麽常見,在重元素含量低於太陽重元素含量低於 8% 的恒星周圍則極為罕見。

    那麽,與 Vega 有什麽關系呢?它是地球夜空中第五亮的恒星。它很年輕,只有 7 億年的歷史,周圍仍然有一個塵土飛揚的碎片盤。它的重元素含量是太陽的 32%,質素大約是太陽的兩倍。然而,它的 碎片盤幾乎是完全光滑 和對稱的,幾乎沒有顯示出任何 行星形成或分化 的證據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為什麽?

    這張 ALMA 影像展示了正面的原行星盤 TW Hydrae。圓盤被照亮的部份直徑略高於 100 天文單位 (A.U.),或略高於太陽與海王星距離的三倍。有了海王星大小的陣列,我們就能在這個射電數據中看到地球大小的微小系外行星,甚至是那些離新形成的恒星非常近的行星。這將需要在時間安排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圖片來源 :ALMA (ESO/NAOJ/NRAO)、Tsukagoshi 等人。

    對於任何物理系統,我們可以提出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我們是否可以講述一個關於類似系統的一般故事,這些故事在我們可以指出的各種具體例子中仍然成立。隨著對新形成的行星系統的高分辨率紅外和射電成像的出現,一個統一的故事似乎出現了。

  • 首先,從恒星在其核心中點燃核聚變的那一刻起(甚至更早),一個星際物質盤似乎就存在,並且至少在最初是完全無差別的、光滑的和對稱的。

  • 然而,不對稱和分化通常在母星年齡在 1-200 萬年之間時開始出現。

  • 當一個恒星系統年齡在 2-1000 萬年之間時,分化特征出現,行星形成盤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失。

  • 最後,額外的塵埃碎片在那個年輕的恒星系統中持續存在,導致的不是原行星盤,而是碎片盤,它可以在恒星誕生後持續存在數億年甚至長達十億年。

  • 這些圍繞年輕恒星系統的盤在 21 世紀在這裏被拍攝得非常壯觀,最引人註目的是像 ALMA 這樣的天文台,它使用非常長的基線幹涉測量來建立原行星盤和碎片盤的射電圖,以及從地面和太空執行的紅外天文台。哈勃望遠鏡和地基望遠鏡在這裏做了出色的工作,但 自 2022 年以來,真正改變遊戲規則的是 JWST 的出現 :我們的星載和紅外專業旗艦天文台。

    占士·韋伯太空望遠鏡 (JWST) 拍攝的原行星盤(或稱 Orion 294-606)的這張照片不僅展示了 JWST 在對此類物體進行成像方面有多麽出色,還展示了恒星系統彼此之間的真實距離,即使在它們形成的恒星形成區域內也是如此。這個新形成的天體是由於氣體雲塌縮造成的,總有一天會變成一顆恒星,但還不是恒星。恒星只需要太陽所擁有的重元素的一小部份即可形成行星。

    來源 :NASA/ESA/CSA/McCaughrean & Pearson

    也許 JWST 時代最大的驚喜恰恰來自這個領域。之前對年輕恒星Fomalhaut的觀測表明,它周圍仍有大量塵埃碎片:考慮到它只有4.4億年的歷史,而且離得非常近,距離只有25光年,這並不奇怪。Fomalhaut 是雙魚座中最亮的恒星,總體上是地球夜空中 第 18 位最亮的恒星 。也許它最引人註目的特征是一個巨大的碎片環,最初由哈伯發現,後來被 ALMA 證實,它以相當大的距離圍繞著這顆恒星:133 個天文單位(其中一個天文單位是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或者說是從太陽到凱伯帶的距離的三倍左右。

    然而,當 JWST 將其紅外專業關註到 Fomalhaut 系統,尤其是 MIRI(中紅外儀器)相機時,一個巨大的驚喜出現了。不僅有一個內盤區域,對應於任何內行星和一條類似小行星的帶,以及已知的外盤(或外環)區域,而且 裏面還有一個巨大的驚喜:第三個中間帶 ,它的內部和外部都有間隙,將這個環或帶與內盤和外環分開。這一發現完全出乎意料,並作為一個警示故事,不要在沒有所需支持證據的情況下從「一個或幾個」例子做出假設和推斷到「普遍」。

    Fomalhaut 恒星系統的結構在這張帶註釋的 JWST 影像中首次揭示。一個中央內盤,然後是一個(可能是行星造成的)間隙,一個中間帶,更多的行星(和另一個間隙),最後是一個凱伯帶模擬物,以及內部新形成的被稱為「大塵埃雲」的東西,都顯現出來了。
    圖片來源 :NASA、ESA、CSA、A. Gáspár(亞利桑那大學)等人,自然天文學,2023 年

    當然,如果你對 Fomalhaut 感興趣,那麽從天文學家的角度來看,你也應該對 Vega 感興趣。Vega 和 Fomalhaut 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相似。織女星是其星座天 琴座 中最亮的恒星,實際上是整個夜空中第五亮的恒星,僅次於天狼星、Canopus、半人馬座Alpha星和大角星。織女星的質素也是太陽的兩倍左右(2.15 個太陽質素,而 Fomalhaut 的質素為 1.92 個太陽質素),因此比 Fomalhaut 更亮一些,物理尺寸更大,溫度更高。它也是 25 光年的距離,而且與 Fomalhaut 一樣,其中的重元質數量比太陽略少。

    織女星也更古老一些,估計年齡為 7 億年,但它周圍似乎仍然有一個碎片盤。(這恰好對應於我們太陽系歷史上的大致同一時間,當時我們認為我們的碎片盤消失了,對太陽系天體的猛烈轟炸結束了。值得註意的是, 21 世紀初, 美國太空總署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中紅外)和歐洲航天局的赫歇爾太空天文台(遠紅外)之間發生了一次合作,以表明 織女星周圍可能存在兩個突出特征

  • 一條涼爽的外帶,它似乎是我們的凱伯帶的類似物,

  • 以及一條溫暖的內帶,這可能對應於我們的小行星帶的類似物。

  • 然而,這需要未來的觀察和一套卓越的知識才能確定。

    對 ESA Herschel 和 NASA Spitzer 聯合數據的解釋顯示了基於 2013 年數據該系統的潛在配置:寬闊的外帶和薄而溫暖的內帶。我們現在知道,在那個「間隙」區域沒有大質素的行星,而是一個均勻的碎片盤,根本沒有顯示出任何行星結構的證據。
    圖片來源 :NASA/JPL-Caltech

    現在,新一代天文台會揭示新功能並不完全令人震驚。畢竟,這通常是我們 建造它們的全部意義所在 :尋找、辨識和表征超出所有先前天文台儀器限制的特征。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觀察 最接近的物件類範例 以更好地測量它們的特性如此重要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麽如果我們想全面了解這些系統,我們必須保留各種各樣的物件範例,包括我們看到的不尋常的異常值。

    例如,我們研究了 GW Orionis, 發現了行星的證據,以及 圍繞該系統內所有三個恒星成員執行的斷開連線的環形碎片特征。我們使用 ALMA 觀察了大量仍處於不同形成階段的行星系統,並行現了這些特征是多麽普遍:帶有間隙的圓盤,表示行星,以及仍然存在於圓盤塵埃部份的大量質素,通常是地球質素的數百倍。

    我們發現,只要核聚變首次在該恒星中點燃以來已經過去了足夠的時間,並且只要所討論的恒星內部有足夠豐富的重元素,行星的形成以及這些盤中特征的存在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由高角分辨率的圓盤子結構專案 DSHARP 測量的 20 個年輕嬰兒恒星周圍的原行星盤樣本。諸如此類的觀測告訴我們,原行星盤主要在單個平面上形成,並且往往支持行星形成的核心吸積情景。圓盤結構在紅外和毫米/亞毫米波長下都可見。我們最近了解到,原行星盤在 ~0.5-200 萬年後開始形成間隙,而年輕的盤則沒有這樣的亞結構。這些盤往往會在大約 ~1000 萬年後消失並讓位於碎片盤系統。然後,碎片盤可以持續數億年。
    圖片來源 :S.M. Andrews et al., ApJL, 2018

    不過,您可能想知道,這種 「總體情況」 是否真的適用於所有地方,或者是否有特殊的系統與這種推斷趨勢相悖。也許,你可能會想,其他類似 Fomalhaut 的系統是否都像 Fomalhaut(有三條帶和許多縫隙)或像我們自己的太陽系(有兩條帶和八顆主要行星),或者是否有其他例子可以證明恒星系統及其行星可以采取的一般配置。市面上有單傳送帶或無傳送帶的系統嗎?是否有比比皆是的四帶或更多系統?有沒有富含重元素的系統周圍似乎根本沒有任何行星?

    通常情況下,這些問題表明我們應該始終提出的問題,即使我們沒有必要的資源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對各種可能性保持開放的態度,即使數據只表明少量範例和少量表示的解決方案。我們應該記住,在我們有足夠的數據向我們展示實際存在什麽之前,不要對應該存在什麽做出假設。

    當然,我們並不總是成功地做到這一點;從我們擁有的數據中得出籠統結論的誘惑是難以抗拒的。但是有了織女星,我們就有了碎片盤系統的新例子,隨著 新的哈伯觀測 以及 第一次 JWST 觀測 ,我們現在有一些有趣的東西需要考慮。

    這顯示了從哈伯太空望遠鏡數據推斷出的年輕恒星織女星周圍發現的塵埃碎片盤的散射光分布。這種解釋雖然是臨時的,但似乎表明在 80-230 A.U. 之間有大量非常小粒的塵埃。

    圖片來源 :SG Wolff 等人,arXiv:2410.24042/天體物理學雜誌,2024 年

    首先,哈伯觀測代表了我們對織女星系統周圍散射光所做的最深入的搜尋。因為織女星很熱,很近,周圍有一個大的碎片盤(超過 170 個天文單位,或者說到凱伯帶的距離是距離的四倍),而且哈伯太空望遠鏡(如 JWST)配備了日冕儀,我們可以執行一系列步驟,其中:

  • 對來自恒星本身的光進行建模,

  • 以適當的熱梯度對塵土飛揚的碎片盤進行建模,

  • 然後透過從實際數據中減去簡單模型來尋找該磁盤中的特征或缺陷。

  • 研究小組能夠實作迄今為止最低的表面亮度靈敏度:低至 0.004 mJy/arcsec²(左上圖上的刻度也以 mJy/arcsec² 為單位),並且他們實際上確實檢測到了散射輕塵埃暈的證據。如果光暈由小塵埃顆粒組成,並從哈伯數據指示的位置延伸 80-230 個天文單位,那麽 ALMA 之前觀測到的母行星帶和擴充套件的塵埃暈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

    這意味著,盡管 Fomalhaut 和 Vega 在年齡、距離、亮度和重元素豐度方面相似,但它們的盤以及內部可能存在的行星卻大不相同。

    這張圖顯示了使用 JWST 的 MIRI 儀器采集的 Vega 周圍的塵埃碎片盤(頂部),展示了外帶、內盤以及它們之間約 ~60 A.U. 的傾角。內盤終止於距恒星約 ~5 A.U. 的距離。除此之外,織女星盤內沒有觀察到任何結構;其他一切都顯得光滑均勻。
    圖片來源 :K.Y.L. Su et al., arXiv:2410.23636/Astrophysical Journal, 2024

    當我們 再添加 JWST 數據時, 這組差異只會加劇。使用 MIRI 相機的多種不同的光度濾光片,用 JWST 測量該系統的天文學家能夠直接對織女星周圍的塵埃碎片進行成像,它發現的結果既引人註目又令人驚訝。

  • 首先,織女星周圍有一個行星碎片盤,與 Fomalhaut 周圍的盤不同,它是光滑的、對稱的,並且以恒星為中心,精度很高。這表明圓盤實際上是正面朝向我們的。

  • 其次,與 ALMA 數據(揭示了一條行星帶)相吻合的是一個寬闊的凱伯狀環,從織女星的 ~80 個天文單位一直延伸到 ~170 個天文單位: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凱伯狀帶之一。

  • 第三,該帶的內部是更光滑、對稱的碎片,在距離織女星約 ~60 個天文單位處僅略微下降,這可能表明一顆小型、低質素的行星,其質素一定比土星小得多,實際上質素不會超過大約 ~6 個地球質素。(這只有天王星或海王星質素的 30% 左右。

  • 最後,織女星系的內盤有一個邊界或邊緣,它終止於距離恒星約 3-5 個天文單位的地方,與我們自己的小行星帶所在的位置一致。

  • 那麽,最大的問題就變成了如何解釋這些數據,或者如何將這些觀測結果轉化為它對整個織女星系統的意義。

    這張四面板影像顯示了 Vega 周圍碎片盤的原始 JWST 觀測結果(左上),以及可能位於該系統內的潛在行星的三種不同模擬。一個光滑、無特征的圓盤(右上)與數據一致,但一個質素大約與地球質素(左下)大致但肯定不超過 6 個地球質素(右下)的行星可以被接受為與這些數據相容。
    圖片來源 :K.Y.L. Su et al., arXiv:2410.23636/Astrophysical Journal, 2024

    就行星而言,我們唯一擁有的證據是:

  • 對於一顆行星來說,質素比土星小得多,也可能不比一個迷你海王星類別的世界大,距離恒星 ~60 個天文單位,或者大約是太陽與海王星距離的兩倍,

  • 對於一個可能和海王星一樣大的行星(但也可能是質素更小,或者行星數量更多),在這個系統的內 3-5 個天文單位中,將溫暖碎片的內邊緣與最靠近恒星的熱區分開。

  • 對於該系統的其余部份,從 ~5 到接近 ~60 個天文單位,然後,從 80 個天文單位開始,沒有證據表明該系統中的任何地方都有任何其他行星。

    透過結合來自哈伯、ALMA 和 JWST 的數據,科學家可以推斷出,位於寬闊外帶內部的織女星系統中的塵埃顆粒暈很小 ,但不是亞微米大小,可能是由於太陽輻射 對該特定大小的塵埃顆粒施加的壓力而向內拖動的。(天文學家稱之為 Poynting-Robertson 效應

    最令人驚訝的部份是什麽?我們有一顆大質素恒星,亮度和大小是太陽的兩倍多,表面溫度約為 10,000 K,本質亮度約為太陽的 47 倍,這已經有 7 億年的歷史了,但根本沒有證據表明它周圍有巨行星。此外,有強有力的證據反對織女星系內有任何土星質素(或更大)的行星。如果你在玩系外行星賓果遊戲,那麽這個遊戲甚至不太可能成為任何一個玩家的卡上的一個選項。

    用 ALMA 在 GW Orionis 周圍拍攝的行星形成盤的兩張影像。可以看到三個獨立的、錯位的環,這引發了人們對這個年輕系統中存在的恒星和行星性質的疑問。通常,塵埃環上的間隙表明存在行星,但在這裏,塵埃環如此巨大,以至於它們自己可能最終會形成巨大的行星。
    來源 :ALMA (ESO/NAOJ/NRAO), S. Kraus & J. Bi;NRAO/AUI/NSF,S. 達格內洛

    那麽這是怎麽回事呢?人們所期望的圍繞著一顆已經經歷行星形成階段的年輕、明亮、大質素的恒星周圍的行星在哪裏?為什麽這個盤如此光滑和均勻,幾乎沒有分化的跡象,除了在太陽與海王星兩倍的距離處有一個微小的「凹陷」(我什至討厭稱之為間隙)和一個內部間隙,它可以揭示出一顆位於我們小行星帶附近或木星距離的海王星質素行星?

    我想說 的是最近幾個月我經常說 的一句話:這是只有透過觀察能力的變革性飛躍才能獲得的力量。當你從像 Spitzer 這樣的儀器(分辨率不到 JWST 的 10%,聚光能力不到 1%)升級到像 JWST 這樣的儀器時,新的技術能力帶來了巨大的發現潛力:發現新天體、現象或特征的能力,否則所有過去的天文台都看不到。你建造像 JWST 這樣的望遠鏡的原因不是因為你知道你能找到什麽,而是因為你知道你能進行哪些類別的測量,以及因為這些測量可能讓你發現自然本身。

    就在幾周前,我們還不知道該如何看待 Vega,也不知道該問什麽問題。現在, 很明顯我們需要問 :「為什麽以及如何沒有大型行星穿過這個碎片盤?行星的形成預計不遲於恒星生命周期的 200 萬年開始,預計在恒星生命周期的 ~1000 萬年內基本完成。但是我們現在在這裏,大約在織女星形成大約 ~7 億年後,幾乎沒有任何行星結構的證據。

    為什麽?如何?這是常見的還是罕見的?那麽,市面上的行星系統的全部類別又是怎樣的呢?在 JWST 時代,我們終於學會了應該問什麽問題。答案,無論它們是什麽,都必須等待未來的觀察,然後才能揭開它們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