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全球氣溫繼續上升,而且速度很快,氣象機構警告:已經控制不住了

2024-07-09科學

今年的炎熱和異常天氣比往年來的更早一些,我們國家目前已經經歷北方的高溫幹旱和南方的濕熱內澇。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全世界都遇到了極端的天氣,印度甚至出現了長達數周的極端炎熱天氣,最高氣溫達到52℃,這樣的溫度下,出去待一會兒恐怕都能把人曬傷,待2小時以上,可能就直接熱射病造成死亡。

近日,歐洲氣象機構哥白尼發出了警告,稱統計數據顯示6 月份全球氣溫連續 13 個月創下歷史新高,氣溫已經比工業時代上升了1.5℃左右。雖然部份原因可能在於太陽的活動周期,但是溫室效應的進一步增強可能也是短期內迅速升溫的原因之一。報告還顯示,在6月份的時候,全球的平均氣溫達到了16.66 ℃,這已經比6月30年來歷史平均氣溫高了0.67 ℃。

哥白尼發出這樣的警告,是想要警告全世界氣候變遷的緊迫性,那會帶來一系列的極端天氣,造成更加不穩定的氣象變化,旱的旱死澇的澇死。這份報告表明,這個氣溫上升的振幅可能已經超出了2015年【巴黎協定】中警告的危險數值,而世界上目前已經開始出現氣候難民,氣候短時間的快速轉變,人類建設的城市等一時半會兒可能承受不住。

拿我們國家來說,這些年的極端氣象事件也越來越多了,前幾天的龍卷風事件還造成了數名民眾死亡。在更早的時候,極端暴雨更是導致交通中斷,村莊失聯。一個地區通常可能數十年也遇不到多少極端的天氣,因此城市的排水等系統,設計冗余可能難以應付極端的天氣事件。過去 13 個月來,氣象記錄「被大幅打破」,世界範圍內洪水、風暴、幹旱和熱浪日益嚴重。

專家表示,6月初時候歐洲、南亞、拉美等多地遇到了極端的熱浪,但是目前的監測顯示極端高溫可能快要結束了。但這也只是階段性的,未來隨著氣候變暖,更加極端的天氣可能還會出現。專家稱:「除非我們停止向大氣和海洋排放溫室氣體,否則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而目前的狀況,停止二氧化碳的排放並不是很現實,氣候的變暖似乎有點控制不住了。

對於氣候的變化原本各國都有碳排放相關的政策,但因為這幾年區域的不和平導致很多地區能源供給出現了問題,原本搞得各類氣候協定,也面臨著不斷毀約的情況。美國結束了巴黎協定,歐洲推遲了降低碳排放的計劃,他們甚至為了保護傳統內燃機汽車而排斥更利於碳排放管理的電動汽車,重新開機了燃煤發電機組等。

環境保護迫在眉睫,認真執行計劃的卻沒幾個

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之一,美國的氣候政策變化對全球碳排放管理有著重要影響。2017年,時任總統當勞·特朗普宣布美國結束巴黎協定,理由是協定對美國經濟不公平,認為其會削弱美國的經濟競爭力,增加就業壓力。此舉不僅削弱了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遷的合力,也導致美國國內的減排政策出現動蕩。

盡管拜登政府上台後迅速宣布重新加入巴黎協定,並提出了更為激進的減排目標,但美國國內的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依然面臨重重困難。比如美國最近的數據顯示,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因為發展人工智能,耗能增加,配套的電力供應等也增加了,這使得谷歌在短期內碳排放迅速增加,甚至5年內也達不到碳排放凈零的目標。

歐洲一直以來是全球氣候行動的領跑者,制定了較為嚴格的碳排放標準和減排目標。然而,近幾年歐洲的碳排放政策也出現了倒退的跡象。能源危機和地緣政治沖突的影響使得歐洲的能源供應出現問題,許多國家不得不重新依賴傳統化石燃料來保障能源安全。例如,德國在關閉了多座核電廠後,選擇重新開機了一些燃煤發電機組以應對能源短缺問題。這不僅對碳排放造成了負面影響,也與其之前的減排承諾背道而馳。

交通運輸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推廣電動汽車被認為是減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徑,因為這便於對碳排放進行集中管理,排放的口子主要在能源生產企業,相較於散在的汽車尾氣造成的碳排放,電力等能源生產企業生產集中,更利於設定環保設施,且廢舊電池也是集中處理的,也有利於降低碳排放。

然而,在一些國家,尤其是傳統汽車制造業發達的地區,比如日本和歐洲,電動汽車的推廣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阻力。傳統內燃機汽車產業在當地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許多企業和工會擔心電動汽車的普及會導致大量的失業和產業鏈的調整,從而對經濟造成沖擊。因此,部份國家在推進電動汽車政策上顯得猶豫不決,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出現了保護傳統內燃機汽車產業的傾向。

能源政策的制定往往涉及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特別是在能源供應緊張的情況下,各國政府往往面臨兩難選擇。一方面,依賴化石燃料的傳統能源供應可以快速解決當前的能源需求,保障經濟執行和社會穩定;另一方面,長期依賴化石燃料將加劇溫室氣體排放,惡化氣候變遷問題。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制定既能滿足當前需求又能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能源政策,是各國政府面臨的重大挑戰。

環境保護需要國際合作,但很難的

盡管當前各國在碳排放管理和氣候行動上存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環境保護的緊迫性不容忽視。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天氣事件、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已經對全球生態系和人類社會構成了嚴重威脅。只有透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強化合作與協調,才能有效應對這些全球性挑戰。

首先,各國需要加強政策執行的力度,確保已制定的減排目標和措施能夠真正落地。政府應透過立法、監管和激勵機制,推動企業和公眾積極參與到減排行動中來。同時,已開發國家應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力度,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等方面的援助,幫助其實作綠色低碳轉型。

其次,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推動全球碳市場和碳定價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透過市場手段,引導資源向低碳、綠色方向配置,提高碳減排的經濟效率。此外,還應加強氣候變遷相關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推動清潔能源、節能減排和碳捕捉與封存等技術的套用,降低全球碳排放水平。

最後,公眾的環保意識和行動也至關重要。政府和媒體應加大環保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公眾對氣候變遷的認識,鼓勵個人和家庭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如節約能源、減少浪費、綠色出行等。

但還是上文說的,具體到一個國家,需要考慮到全盤的經濟文化等方面,很容易造成政策上的動搖,導致碳排放的計劃一再改變。短期內,各個國家都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在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之後,環境保護方面可能會被暫時擱置。

中國做出了自己的承諾,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中國在減排與環保方面做出了許多重要努力,透過多種途徑積極應對氣候變遷。這些努力不僅體現在政策和承諾上,更落實在具體的行動和專案中,以堅定的決心和有力的舉措,向世界展示了一個負責任大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遷中的擔當。

植樹造林是減少碳排放、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實施了一系列大規模的造林和綠化工程,如三北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顯著提升了生態環境質素。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數據,截至2020年,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已達23.04%,森林面積超過2.2億公頃,森林蓄積量達到175.6億立方米。這些森林每年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效緩解了溫室氣體的排放。

在推動清潔能源發展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風能和太陽能是中國清潔能源發展的重點領域。截至2020年,中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已達到282吉瓦,位居世界第一;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達到253吉瓦,同樣位居世界第一。這些清潔能源專案的快速發展,為我們實作碳減排目標提供了堅實基礎。此外,我們還在積極推進核電發展,截至2020年底,在運核電機組共有48台,總裝機容量達到了45.52吉瓦。

我們還在碳迴圈和技術創新方面做出了諸多努力,指透過生物、化學和物理過程,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並轉化為有機物,從而減少大氣中的碳含量。中國在農業和林業領域推廣碳迴圈技術,透過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最佳化農業管理措施等方式,提升碳匯能力。

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積極研發和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包括碳捕捉與封存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高效節能器材等。這些技術的套用,不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還顯著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