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師生風采】楊廣:把科研成果寫在兵團大地

2024-01-17科學

「科研沒有任何捷徑,所有成績都來自點滴積累。」獲評第八屆水利青年科技英才這一榮譽的背後,是石河子大學水利建築工程學院教授楊廣持之以恒的付出。

源於熱愛 始於堅持

楊廣 自2002年踏入石河子大學校園,選擇了水利專業以來,就被這個領域的魅力深深吸引。每一次課堂討論,每一次實驗操作,都讓他對這個行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也更加堅定了他想要從事這個行業的決心。「這個專業不僅僅是一系列課程和知識,更是一種思考方式,一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楊廣說。

2009年,楊廣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主要從事幹旱區水迴圈機理及水資源調控技術研究,並逐漸成長為教授、博士生導師。

兵團多數墾區位於「風頭水尾」的沙漠邊緣,水資源匱乏。多年來,兵團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在重視資源開發、利用、治理的同時,更加註重水資源的配置、節約、保護等。楊廣享受於山水間的野外科研工作,同時積極投身於幹旱區水迴圈機理及水資源調控技術的研究。

成果轉化 服務社會

「堅持問題導向,科研工作才有生命力;堅持基礎創新,科研工作才能有根基;堅持服務實踐,科研工作才能體現真正的價值。」這是楊廣在科研工作中一貫堅持的原則。作為「80」後,楊廣領銜開展了多項重大工程的科研專案,主持和參與省部級以上科研專案32項,發表學術論文166篇,其中SCI論文70篇、第一通訊作者41篇、TOP期刊論文16篇,獲得軟件著作權18項、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34項,參編專著12部。相關研究成果榮獲兵團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兵團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兵團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二等獎,水利部大禹獎三等獎等。

十年磨一劍。經過多年研究,楊廣帶領團隊在理論方面構建了節水條件下流域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提出了變化環境對自然-人工復合水迴圈過程的影響,基於水熱平衡原理確定了綠洲和耕地適度規模。技術研發方面,從工程措施角度研發了微鹹水膜下滴灌經濟作物棉花和荒漠植物滴灌技術,從開源和節流角度論證了非常規水源用於農業灌溉與荒漠植被保育的可行性,從非工程措施角度構建了多目標水資源最佳化配置模型,提出了流域尺度基於生態安全和種植結構最佳化的水資源最佳化配置方案。基於相關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相關技術成果在新疆典型流域得到推廣套用,產生了積極的社會、生態效益。

尊師重道 薪火相傳

面對成就和榮譽,楊廣說:「我的成績與前輩們相比微不足道。他們的成就和經驗都是我望塵莫及的,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也是我無法想象的。每一位前輩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他們的成就都是我追求的目標。」

寓教於樂是楊廣指導學生的基本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與學生交流,也已成為楊廣的生活方式。他希望學生能「坐得住」,更鼓勵學生「走出去」。每當學生陷入思維的困境、情緒的泥淖時,他總會及時發現,並帶領學生走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討論,去思考,去解決一個又一個的難題。

在楊 廣 身上,科研已經內化成他的一種生活日常,而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也是他從事科研的首要原則。談到未來一個時期的研究目標,楊廣堅定地說,確定一個目標就要去堅持和堅守,他將繼續不忘初心、腳踏實地,把自己的理想和國家發展需求緊密結合,在兵團大地上踐行「綠色治水」。

石河子大學

文字:胡藝檬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胡藝檬

校對:李詩涵

編審:高金超 崔紅衛 甘秀葉 胡藝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