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太陽可能有一個伴星,2600萬年一周期,每次靠近都會引發物種滅絕

2024-06-30科學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太陽系作為我們生存的家園,一直吸引著無數天文學家的目光。近年來,一個頗具爭議的觀點逐漸浮出水面:太陽系可能並非我們傳統認知中的單星系統,而是一個雙星系統。這一觀點的提出,源於對太陽系邊緣神秘現象的深入探索,以及地球上生物滅絕周期性的奇特規律。

在這個假設中,除了我們熟知的太陽之外,還存在一個隱藏的「太陽」——復仇女神星。這個名字並非電洞來風,它源自於【自然】雜誌第308期的一篇引人註目的文章:「周期性彗星暴引發物種滅絕」。文章指出,這顆潛在的太陽伴星會周期性地幹擾奧爾特雲中的彗星群,導致它們改變軌域,撞向地球,從而引發生物大滅絕事件。

以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為例,這場災難不僅導致了恐龍的滅絕,更是一系列有規律生物大滅絕事件的一部份。生物學家在研究了地球近2.5億年的歷史後,發現了一個驚人的規律:生物滅絕的周期大約在2600萬年左右。這意味著,地球每隔2600萬年就會遭受一次外界的劇烈幹擾,導致物種的大量消亡。

為了解釋這種周期性的災難,生物學家們將目光投向了天文學家提出的太陽伴星假設——復仇女神星。電腦模擬結果顯示,為了保持2600萬年的周期,復仇女神星的偏心率必須高達0.7。在這樣的條件下,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將達到8.8萬個天文單位,即地球到太陽距離的8.8萬倍。其遠日點更是驚人,能達到2.4光年,幾乎已經超出了奧爾特雲的邊界。

每隔2600萬年,這個肉眼無法察覺的太陽伴星就會悄然進入奧爾特雲內。屆時,它距離地球僅有2.6萬個天文單位。而奧爾特雲內的彗星群也會因為這顆伴星的靠近而變得混亂不堪。突然改變的重力將這些彗星推向太陽系內部,朝著地球等行星沖去,引發一場場災難性的撞擊事件。

從哈勃望遠鏡和韋伯望遠鏡對系外恒星系的觀測結果來看,如果復仇女神星確實存在,那麽它將屬於最小的恒星類別,即與比鄰星相似的紅矮星。它的質素最大可能只有太陽的12%左右。這是因為原始太陽星雲的絕大部份質素都集中在了太陽身上,而伴星所能獲得的氫元素則相對有限。

根據【歷史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更為精確的滅絕周期:2750萬年。結合復仇女神星的軌域數據,天文學家們推測,它目前距離我們約2.4光年。然而,要等到1500萬年後,它才能用其重力大規模影響奧爾特雲內彗星的軌域。但遺憾的是,1500萬年後的太陽系很可能已經沒有了人類文明的蹤跡。因此,我們並不需要過分擔心復仇女神星的威脅。

然而,與遙遠的復仇女神星相比,地球目前正面臨著更為緊迫的災難。按照文明演化的大過濾器理論,人類文明未來將會面臨核戰爭和小行星撞擊的雙重風險。這兩個事件都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導致人類文明的滅絕。相比之下,我們目前嚴防死守的全球暖化問題,反倒顯得不那麽緊迫了。正如科幻作家劉慈欣所言:「地球不需要人類拯救,人類不必固守腳下這一個地球而放棄宇宙中幾萬個地球。」

面對這些潛在的威脅和挑戰,人類文明應該如何應對呢?或許,積極向太空開發才是我們未來的出路。我們應該盡力讓人類文明成為太空文明乃至於多行星物種。這樣一來,即使地球遭到破壞,月球人類和火星人類仍能延續人類文明的火種。

為了實作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加強太空探索的力度和技術創新的能力。我們應該致力於開發更加先進的航天器和推進系統,以便能夠更遠距離地探索宇宙。同時,我們還需要在月球和火星等天體上建立永久的定居點和研究基地,為人類的太空生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此外,我們還需要關註太空環境的保護和利用。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盡量減少對太空環境的汙染和破壞。同時,我們還應該積極利用太空資源,為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和可能性。

總之,不論是復仇女神星還是大過濾器理論,對目前的人類文明來說都還比較遙遠。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積極向太空開發,盡力讓人類文明成為太空文明乃至於多行星物種。這樣一來,即使地球面臨災難性的挑戰,人類文明也能夠在宇宙的廣闊舞台上繼續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