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恐龍滅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約6600萬年前有一顆直徑約10公裏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因此,我們可能會認為,如果沒有這顆小行星,恐龍就有可能不會滅絕,但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實際上,科學家們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可能並不完全是由於小行星撞擊。根據近年來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恐龍就已經遭受了一次重大打擊,導致其逐漸走向衰落。這就意味著,恐龍的滅絕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是早已註定好的。然而,這種觀點並未得到所有科學家的認同。
地球歷史上的巖石和地層都有其獨特的特征,它們之間通常存在著明顯的分界線。其中一個重要的分界線是「K-Pg界線」,它標誌著白堊紀和古近紀的交替。這個分界線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我們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基本都在它的下方,而在它的上方卻幾乎沒有任何恐龍化石。
「K-Pg界線」形成於大約6600萬年前,與那顆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時間基本重合。然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恐龍化石並不是在這個分界線一下子就消失了。
(↑「K-Pg界線」)
世俗上說,當「K-Pg界線」形成前大約1000萬年時,恐龍多樣性的迅速減少趨勢便開始了,經過大約300萬年的時間,恐龍化石的種類減少了40%左右。這就意味著,恐龍遭受了重大打擊。那麽,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麽呢?
科學家們發現,在這段時期形成的地層中,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現象:剛開始是海床特征,接著是海岸特征,最後則變成了陸相特征。
由於這些地層並沒有因為「造山運動」而出現傾斜、折曲等跡象,因此科學家們認為,在這段時期,地球上出現了大規模的「海退」現象。其原因可能是當時地球大洋地殼的活動降低,使得它們在重力作用下緩慢地向地幔沈降,進而導致地球上的海平面也跟著下降。
因此,一個合理的解釋是,正是大規模的「海退」現象,造成了恐龍多樣性的迅速減少。因為海平面的下降,會導致地球陸地上氣候出現巨變。
這最直接的影響是陸地上的總降雨量大大減少,使許多原本濕潤的區域變得幹旱,植被也因此大量消失,生活在這些區域的恐龍失去了宜居環境,並逐漸走向滅絕。此外,大片幹旱貧瘠的土地阻礙了恐龍進行長距離的遷徙,它們無法逃離環境惡化的區域,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恐龍滅絕的風險。
然而,這並沒有結束。盡管在這段時期之後,恐龍多樣性的減少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放緩,但沒過多長時間,其多樣性減少的趨勢再一次提高了速度,特別是在「K-Pg界線」形成前近30萬年的這段時間裏,多樣性減少的速度非常快,這也就意味著,恐龍又遭受了一次重大打擊。
(↑圖中的藍、紅、黑三種顏色,分別代表新出現的恐龍種類、滅絕的恐龍種類以及恐龍多樣性在整體上的「凈值」,下方是時間線,單位是百萬年)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了這一現象呢?科學家認為,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德幹暗色巖噴發事件」。此次事件是一系列大規模的火山運動,其發生的區域位於現代地球上的印度,形成的熔巖地貌被稱為「德幹地盾」,我們現在可以直接觀測到的面積大約有51.2萬平方公裏,厚度超過2000米。考慮到侵蝕作用與大陸漂移等因素,科學家估計其初始面積大約有150萬平方公裏。
根據科學家的推測,大規模火山運動噴發的塵埃和氣體引發了地球氣候劇烈波動,這使得恐龍的生存環境嚴重惡化,很可能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直到「K-Pg界線」形成,恐龍多樣性減少的趨勢都沒有出現任何放緩,因此有科學家推測,6600萬年前的那顆小行星就像是為恐龍滅絕按下了「加速鍵」,如果沒有那顆小行星,恐龍也難逃滅絕的命運。然而,這只是一種推測,大家看看就好,不必過於當真。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多年的研究,科學界普遍認為,地球上現存的鳥類都是由一支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因此從這方面來看,恐龍並沒有完全滅絕,只是「非鳥恐龍」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