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親鋰CoF2@C空心納米球誘導空間鋰沈積實作穩定的鋰金屬電池

2024-06-26科學

01 引言

金屬鋰(LM)具有理論容量高(3860 mAh g−1)、電極電勢低(−3.04 V vs.標準氫電極)的特點,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電池的理想負極。然而,副反應、體積變化和鋰枝晶生長嚴重限制了LM的實際套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策略。其中透過引入親鋰材料將金屬銅(Cu)箔的二維平面重構為三維平面一直是近幾年的熱點研究課題,也是實作鋰金屬均勻沈積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02 背景介紹

近日, 江漢大學梁濟元教授團隊 以二氧化矽球為硬樣版,透過原位自組裝和一步蝕刻/氟化技術制備出碳復合CoF2空心球(CoF2@C-HS),並將其塗覆在銅箔上作為鋰負極的宿主。獨特的結構設計為鋰沈積帶來了幾大優勢:

1) 大比表面積的中空結構 不僅能為鋰離子沈積提供足夠的空間,還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局部電流密度;2) CoF2可作為親鋰位點 ,降低鋰離子的成核勢壘,並誘導鋰離子在空腔中進行限域沈積。此外,CoF2還能衍生出富含LiF的SEI,從而強化SEI層,抑制鋰枝晶和死鋰的生成;3) 碳基質 不僅能增強復合材料的導電性,提供快速的電子和離子傳輸,還能在連續鋰鍍層/剝離過程中保持結構的完整性;4) 碳材料具有較低的密度 ,使得碳復合材料最大程度地減少了集流體質素的增加,確保了鋰離子電池的高能量密度優勢。這項研究為二維銅基集流體改性提供了合理的設計方案。該研究以「 Lithiophilic CoF2@C hollow spheres towards spatial lithium deposition for st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為題發表在在期刊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上。碩士研究生王建行是主要完成人及第一作者。

03 圖文導讀

該工作使用自制二氧化矽球、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六水硝酸鈷分別作為硬樣版、碳源和鈷源。將三者在去離子水分散後,透過溶劑蒸發使PVP-Co2+復合物組裝到二氧化矽球表面。再經炭化,一步氟化刻蝕,得到了 具有空心結構的碳復合CoF2納米球(CoF2@C-HS)

透過XRD證明CoF2成功合成。SEM和TEM觀察下發現,樣品呈現出均勻分散的球形結構,直徑約為500 nm。在高放大倍數下觀察,球體表面粗糙,由許多顆粒組成,這使得CoF2@C-HS具有高的比表面積,能夠增加電解液的浸潤性,從而最佳化鋰離子的擴散路徑。此外,在HRTEM下觀察到CoF2納米粒子周圍還觀察到了平面間距為0.343 nm的不連續晶格條紋,表明在金屬Co的催化作用下,可以將無定型碳轉變成存在大量缺陷的石墨化碳。基於該結構,CoF2@C-HS 大的比表面積和中空的結構可以重新分配電場,降低局部電流密度 ,並為LM沈積提供足夠的自由空間。

圖1 CoF2@C-HS的合成和結構表征。(a)CoF2@C-HS合成工藝示意圖。(b)XRD圖譜。(c-d)SEM影像。(e)TEM影像。(f)HRTEM影像。(g)SAED影像。(h-m)HAADF-STEM影像及其相應的EDX元素對映影像。

CoF2與電解質之間的相容性是電化學穩定性的一個關鍵因素。該工作探究了CoF2在常規的幾種電解質中的溶解度。結果表明,使用EMC-FEC電解液對於商業CoF2和CoF2@C-HS的溶解均有抑制的效果。因此,基於此發現,所有後續電化學研究都使用含FEC的電解液來減緩CoF2的溶解。

圖2. (a)商業CoF2和(b)CoF2@C-HS在不同電解質中的溶解度測試。

由於C-HS和裸Cu箔不具有親鋰位點,Li+無序沈積導致枝晶瘋狂生長。而CoF2@C-HS則表現出了均勻的穩定的Li+沈積。COMSOL仿真模擬表明,CoF2的引入可以調節界面電場, 使整個電極表面的電場趨於平均化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雖然C-HS有利於電場分布,但由於缺乏親鋰性的CoF2,它仍傾向於在尖端造成較高的電流密度,鋰傾向於沈積在表面。裸Cu上的電場集中在不均勻鋰核的頂部,使Li+傾向於沈積在尖端,並逐漸形成Li枝晶。

圖3. 不同集流體在1 mA cm−2電流密度下沈積上不同容量的鋰後的掃描電鏡影像:(a)CoF2@C-HS/Cu、(b)C-HS/Cu和(c)裸銅。模擬鋰在不同集流體上成核後的界面電場分布:(d)CoF2@C-HS/Cu、(e)C-HS/Cu和(f)裸銅。模擬鋰在不同集流體上生長後的界面電場分布:(g)CoF2@C-HS/Cu,(h)C-HS/Cu,(i)裸銅。

在成核初期,由於CoF2@C-HS上的界面電場分布較為均勻,親鋰位點較多,金屬鋰會在親鋰的CoF2位點上成核;而由於C-HS上缺乏親鋰物質,金屬鋰會在C的外殼上成核。隨著鋰沈積容量的增加,裸Cu上不均勻沈積的鋰核會繼續演化,從而產生更多的鋰枝晶和死鋰。對於C-HS/Cu來說,殼外沈積的鋰金屬阻斷Li+向內部和底部傳輸的通道,從而阻礙了整個C-HS內部空腔的利用。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鋰不斷沈積在頂部,從而形成枝晶和死鋰。相反,利用 CoF2的親鋰性 ,Li+可以傳輸到CoF2@C-HS的內部和間隙中,實作均勻沈積。

圖 4. 不同銅基集流體上的LM電鍍行為示意圖。

不同迴圈周期界面SEI的XPS結果表明,CoF2@C-HS修飾後的集流體表面能夠生成富含LiF且薄而堅固的SEI,並且不隨迴圈時長的影響。此外, CoF2自身作為氟源 ,能夠抑制電解質LiPF6的分解,從而延長鋰金屬電池的壽命。而C-HS和裸Cu表面的SEI隨著迴圈次數的增加逐漸變厚,並且為了生成含LiF的SEI加速了電解質的消耗。

圖 5. 鋰|銅半電池在1、10、30個迴圈後在不同集流體上形成的 SEI 的相應含量:(a) O 1 s 、(b) F 1 s 、(c) P 2 p 和(d) Li 1 s

最後將將 LiFePO4(LFP)正極與預沈積了4 mAh cm−2鋰的CoF2@C-HS/Cu(N/P=4.05)的電極匹配,組裝了全電池。使用Li@CoF2@C-HS/Cu為負極的全電池表現出了良好的迴圈效能,在0.5 C和1 C的電流密度下迴圈300圈後容量保持率分別達到了99%和95%。此外,得益於均勻的鋰沈積/剝離過程和穩定的電化學界面,Li@CoF2@C-HS/Cu為負極的全電池也顯現出了優越的倍率能力。

圖6.全電池的電化學效能。(a)基於LFP和不同復合鋰負極的全電池在0.5 mV s−1掃描速率下的迴圈伏安曲線。(b)基於LFP的全電池的倍率效能。(c) 0.5 C和(d)1 C條件下,采用不同鋰負極的LFP全電池的迴圈效能。(e) 80個迴圈前後LFP全電池的EIS圖。不同集流體上的鋰負極在1 C下迴圈80次後的掃描電鏡影像:(f) CoF2@C-HS/Cu和(g)裸銅。

04 小結

利用原位氟化-蝕刻策略成功制備了具有中空結構的CoF2@C-HS復合材料。親鋰的CoF2不僅是誘導鋰成核和沈積的首選成核位點,而且還衍生出更多的LiF來穩定SEI層。中空碳基質能夠容納鋰金屬沈積,緩解體積膨脹,同時增強電子導電性。親鋰CoF2納米粒子和空心碳球的協同作用使電場和Li+通量均勻化,促進鋰金屬均勻沈積,並有效抑制了鋰枝晶的生長。因此,使用FEC/EMC電解液,Li||Li對稱電池具有優異的倍率效能和穩定的迴圈(超過1800小時)。此外,Li@CoF2@C-HS||LFP全電池在1 C下迴圈300次後仍具有95%的高容量保持率。這項研究為開發先進的復合親鋰骨架以制造高能效LMB提供了合理的設計方案。

文章資訊

Lithiophilic CoF2@C hollow spheres towards spatial lithium deposition for st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Jianxing Wang, Shuhao Yao, Runming Tao, Xiaolang Liu, Jiazhi Geng, Chang Hong, Huiying Li, Guiyun Yu, Haifeng Li, Xiao-Guang Sun, Jianlin Li, Jiyuan Li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Dol: 10.1016/j.jechem.2024.05.043

文章來源:研之成理

註:本站轉載的文章大部份收集於互聯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中觀點僅供分享交流,不代表本站立場以及對其內容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您告知,我將及時處理。